【育儿宝典】黄磊:孩子的手机,我永远也不看
「我女儿在你家吗?」
几天前的一个早上,一接通电话,闺蜜就把我吓坏了。
「萌萌早上和我争吵,离家出走,我现在找不到人,电话也打不通。」
我一边安抚她,一边给萌萌打电话,可是打了好几次,萌萌都不接。正担心她也把我拉黑时,电话接通了,萌萌在电话那头哭了起来。
她边哭边说:「阿姨,我妈就是个神经质,爱翻看我的东西,还爱打听我的隐私,我都10岁了,就不能有点儿自己的秘密吗?」
萌萌告诉我,她和她妈妈因为一个男生争吵起来了。
那个男生是她的小学同学,两个人关系很好,有很多共同语言,偶尔会聊一些小秘密。最近放假了,他们常常聊天到很晚。
她妈妈老以为她在早恋。
为了证实自己的猜想,还到处给她的同学打电话,打探她的隐私。
那天她本来打算去另一个朋友家玩,刚出门,朋友才打电话告诉她不能一起玩了,要回乡下外婆家。
结果,她一回家就撞见妈妈在偷看她的日记。她感到非常屈辱,就口无遮拦地抱怨了几句。
于是,两个人就开始大吵起来。闺蜜最后还理直气壮地说:
我是你妈,连你都是我生的,我有什么不能看?我这样做还不是要保护你,为了你好!
有大量的证据表明,窥探孩子的隐私会破坏亲子关系。
父母越是操之过急地想知道孩子在做什么,在想什么,孩子对父母的反感越深。
而且,孩子感到隐私被侵犯之后,会有更高的隐秘性,保护自己隐私的愿望会更强,从而就会导致父母对孩子的了解更少。
记得5月份的一天,儿子起床刷牙,在这过程中,他尿湿了裤子。重新换好裤子以后,他特别执拗地对我说:「妈妈,今天我不要去上学了。」
还不告诉我他不想去上学的原因。我劝说了很久,甚至略带威胁地说:
「你不去上学,那就要帮妈妈分担家务,并且,今天不能在家玩玩具。」
他一点都不抗拒,还点头说好。不得已,我帮他请了假。
那一天,他花了一个小时洗衣服,一个多小时拖地,中午还自己做了粥。
晚上睡觉的时候,我和他开始聊天。
我问他:「做家务累不累?」
他说:「累。」
后来他悄悄地告诉我:「我不去上学是因为,我怕同学们知道我早上尿湿了裤子。」
从发展心理学上来说,2~3岁的孩子开始有了早期的自我意识。隐私是这个阶段的起点。
孩子开始明白:
「我」为什么是「我」;
「别人」为什么是「别人」;
「我」是自己的一部分,而不是父母的一部分。
他想自己决定自己的事,并操控自己的行为。
自从孩子有了自我意识,便不再满足于「做个好宝宝」,而是通过各种反抗,各种碰撞和冲突去建立自己的心理边界,打造属于自己的空间。
在自己的空间里,他会感觉到安全,并全然放松,获得自我内心的成长。
父母为什么想方设法了解孩子的一切?
大部分父母这样做,主要动机是想要帮孩子全方位地消除危险因素,以保证他的绝对安全。
倘若父母对事物的潜在不确定性的容忍度很低,急切地想要知道孩子的一举一动,用「偷窥」来满足自己的「了解欲」,就容易让孩子丧失决策的能力。
心理学有研究表明:
那些喜欢窥探孩子隐私的父母对自身的养育能力信心不足,他们对于亲子关系感到更为焦虑,而且会更加无缘无故地担心孩子的行为。
当孩子发现父母偷看自己的隐私时,内心往往充满着恐惧,甚至会瑟瑟发抖,因为他们不知道下一秒,父母会用什么面貌面对他。
有隐私权的孩子更有安全感西方有一则寓言:
在寒冷的冬天里,两只相爱的刺猬要相依取暖,一开始由于距离太近,各自的刺将对方刺得鲜血淋漓。
后来它们调整了姿势,相互之间拉开了适当的距离,不但能够取暖,而且还能很好地保护对方。
每个人都需要有一个自己可以掌控的「自我空间」。它就像一个无形的「气泡」,为自己「割据」了一定的领域。
父母打探孩子的隐私,其实就是对孩子人生的一种「侵犯」,破坏了孩子的心理安全。
聪明的父母会时时保护孩子的心理安全,做到不翻阅孩子的日记、信件、贺卡,不翻看孩子的微信、QQ。
这样做,不仅能让孩子更加放松,增加孩子对父母的信任值,也会抑制孩子的逆反心理,减少很多不必要的家庭冲突。
动画片《小猪佩奇》有一集讲到了「秘密」,我觉得值得大家借鉴:
一天早上,妈妈给佩奇做了一个特别的盒子,并告诉佩奇:「这个盒子是给你的,是一个秘密盒子,让你放秘密的东西。」
佩奇问:「我可以放什么东西进去?」
妈妈说:「你来决定放什么,这是你的秘密盒子,但不要告诉我。」
身边有很多父母,觉得孩子在父母眼里就不应该有隐私,觉得「自己有权知道孩子的一切」,孩子的日记、短信、手机聊天记录,没有他们不能看的。
仿佛孩子在父母面前就应该是透明的。
青春期时候的我,最反感父母的一句话就是:「连你都是我生的,看你的日记是为你好,保护你。」
关于这一点,黄磊就曾在接受采访时表达过自己的观点:
孩子的日记不上锁,就搁在桌上,我也不会去看。
孩子的手机我也永远不看。真好。
我们理应告诉孩子,他的秘密将是他这一辈子最珍贵的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