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是药神》:根治“穷”病,最好的药引是什么?
最近,《我不是药神》这部电影刷爆荧屏。故事里,面对高价的药品,一群白血病患者倒在了“穷”病面前。然而,对生命的强烈渴求,驱使他们走上了购买印度仿制药的道路,随之而来的生与死的对抗、道德与法律的碰撞,在我们面前重重上演。
而一切矛头的指向,就是进口药物难以企及的昂贵。电影中的格列宁2万一瓶,让普通的家庭望而却步。但盲目地责怪制药公司并没有任何意义,一款药品的研发周期一般在5年到10年之间,这期间投入的研发成本,完全是无法衡量的。
研发突破
药物研发决定着生命的长度
从某种意义上说,格列卫(即电影中的“格列宁”)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奇迹。格列卫出现之前,人类对付癌症主要采取地毯式轰炸的化疗,结果就是癌细胞被杀死,但健康的细胞同样也被杀死了,病不一定能治好,还给病人带来了痛苦不堪的副作用。
而格列卫的原理,则是找到癌细胞后实施定点精准打击,开创了肿瘤靶向治疗的时代。
格列卫的出现让白血病患者看到了光明,也毫无疑问地证明了创新药物的研发是疾病的克星。但我国的研发水平相对落后,要让大洋彼岸的药物漂洋过海治疗中国患者的生命,在很大程度上是一个“砸钱”的事。
电影中“程勇”的人物原型陆勇说,“当时美国的价格合人民币17500元就能拿到了,中国是23500元,这里面大概有6000块钱的差价,是关税和增值税的差距。”
专利保护
对原创药的保护,为药物研发保驾护航
印度一直有着“世界药房”之称,其仿制药产业十分发达。印度仿制的格列卫只卖500,而中国却没有办法研制平价的“仿制药”。
中国虽然有“专利强制许可制度”,但出于种种考虑,中国并没有这么做。而且中国《专利法》颁布至今30年,未曾实施过一例“专利强制许可”。在现实层面,国产仿制药也并不受宠。中国医药企业管理协会名誉会长于明德曾表示,目前很多本土企业做仿制药利润极低,研发前景不容乐观。
仔细想想,没有创新的原研药,怎么会有仿制药呢?创新药研发肩负着战胜人类疾病的重任,专利保护是研发创新药的护航者,如果没有对研发者的保护,研发者创新的动力逐步衰竭,那么我们将永远无法找到与疾病抗争的方法。
层层疑问剥开之后,我们便清晰地看到了“穷”病的根源:技术研发的落后。目前,仍然有许多人经受着病痛的折磨,而医药费的降低,关键在于创新药物的研发和探索。因此,只有在生物医药行业投入更多的资源,推动医药研发的快速发展,才有可能从根本上解决“穷”病带来的难题。
聚焦医疗
全面助力药物研发,我们正在变好的路上
为了推动医药研发技术的进步,为更多的病人带来福音,昌平区聚焦医药健康产业,运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定制个性化、实时更新的“昌平大健康”产业地图,为昌平大健康产业发展规划、建议提供数据支撑。
一直以来,生物医药产业都是昌平区发展的重点。目前昌平已成为北京市生物医药产业的技术研发和创新基地,汇集了生物医药产业最高精尖的技术和人才,技术开发和产业发展涵盖了生命科学基础研究及生物芯片、蛋白质组、干细胞、生物制药、小分子创新药、基因测序、免疫治疗、基因编辑及治疗、高端医疗器械等前沿热点领域。
中关村生命科学园,可以说代表了昌平区生物医药的科技创新能力。目前,它已经成为国内生物技术高端研发创新能力最强的专业化园区,积累了大量原创性科研成果,推出了众多创新性产品。
昌发展也始终将推动医疗行业发展作为己任。作为昌平区国资委全资成立的一站式产业生态平台,昌发展构建完善的大健康产业链条,涵盖了医疗健康产业产品生命全周期,已经形成系统、科学的生物医药产业生态。为了加速药物研发,2017年以来,昌发展相继设立了中小双创、中小成长、产融合创三支母基金,其中50%左右的资金量将投资于生命健康领域,涵盖生物医药、高端医疗器械、精准医疗、特色医疗服务等前沿细分领域。
没有所谓的药神,有的只是无数人前赴后继的坚持。只有不断推动医疗行业的发展,才能根治“穷”病。幸运地是,《我不是药神》让“用不起药”的问题得到了更多的关注,国家在努力,技术在进步,更多的研发资金在提供支持。疾病仍是困扰人类的一大难题,目标仍然遥远,但是我们已经在前往的路上。
北京昌平科技园发展有限公司成立于2015年5月,是北京市昌平区政府全资设立的产业生态投资运营平台。
昌发展下辖资产管理、科技金融、产业服务三大业务体系,集聚多元化产业资源和国内外创新动能,为企业提供集产业发展载体、产业促进服务和产业投融资于一体的一站式整体解决方案,实现空间、资金、服务三项产业发展要素的系统联动,打造集“资本、人才、技术、信息、文化、空间”于一体的一站式产业生态平台,全面激活创新能量,助力企业全周期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