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的指南提到了利巴韦林,那么,手足口病该不该用呢?
目前已进入手足口高发季,为防止交叉传染,很多幼儿园已经停课。手足口病为肠道病毒感染引起的传染病,因此,在治疗中常会被处方抗病毒药物,其实目前尚无特效的抗肠道病毒药物,2018年新出版的手足口病治疗指南中提到了抗病毒药—利巴韦林,称早期可有一定疗效。
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18年版)
那么,是否该按指南意见,对所有的手足口病患儿都早期使用利巴韦林呢?利巴韦林有很高的耐药率和致畸率,现在的儿科门诊病人中大部分是手足口病或疱疹性咽峡炎,如果使用会不会造成药物滥用呢?
关于抗病毒药,儿科医生曾在2年前写过一篇文章,重新发出和朋友们分享,内容已做修改。
>> ··儿科医生说抗病毒药--也谈利巴韦林的滥用··
儿科医生田致洲
儿童呼吸道感染以及秋冬季的肠道感染是儿童门诊就诊率最高疾病,这两种情况绝大部分都是病毒感染引起的。这样,在儿科应用抗病毒药物治疗似乎是合情合理,教科书上的诊疗方案也是写着要用的,这样用的似乎有理有据,也理所当然。不但是乡村医生在用、诊所在用、县医院在用、三甲医院也在应用。用药品种之多让人难以想象,中西药均有,从板蓝根、双黄连、热毒宁、喜炎平、炎琥宁等中成药到利巴韦林、阿糖胞苷等西药成份的药物,药物多种多样不胜枚举。
造成抗病毒药物滥用的原因可能有以下几点:
第一个原因是医生认为中成药的毒副作用小,而觉得无所谓。不管什么样疾病都会跟上一个中成药物,不用点这类药物就会觉得无药可用。这类用药是临床应用最混乱的。从口服到静脉用的,大约有10余种是临床上经常使用的。对于6个月以下的孩子使用此类药物一定要慎重,由于提纯问题,可能会引起孩子的肝肾损害或过敏等问题。
第二个原因是社会压力造成的。利巴韦林的滥用与之有关。儿科医生面对家长在解释病情因时会提到病毒感染,家长会说,医生都说病毒感染了是不是要用点抗病毒的药物呀,利巴韦林颗粒就解决了这个问题,名字好,叫‘病毒唑’,一听就是治疗病毒的,价格不贵,口感不错,这些都符合家长的心理。你就是反复强调,病毒感染是自愈性的也不能阻止家长的吃药心切。当然也存在个别医生对药物的不了解,处方利巴韦林时随意性太大。儿科医生在这里强调,利巴韦林只对出血热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有效,而且就是由呼吸道合胞病毒引起的毛细支气管炎也不再推荐应用利巴韦林了,对引起普通感冒的鼻病毒更是无效的,而利巴韦林的副作用是很多也很大的,如溶血性贫血、致死性的心肌损害、肝肾损害等,这么多的副作用并且临床上又没有治疗效果,为什么还在用呢!特别是小婴儿,一定要慎重使用利巴韦林。
第三个原因就是利益驱动,卫生部门是最不该去追求利益的。可是现在很多单位竟以此为考核指标,年终评优与此挂钩,绩效考核以此为准。由此导致了药物乱用、过多检查。其根本仍然是制度的不合理。为什么我们医生就不能象公务员一样安安稳稳的领一份阳光工资,心无杂念地去认真看病。还医于患,让医生只去看病,不再去想是否能完成经济指标吧。一个国家的医药费用日见升高是能说明人民的身体健康了,还是能说明这个国家富强了。好象都不能吧。
第四个原因是大众的医学科普不足,人们对医学认识存在盲区是可以理解的,但应该接受正确的科普指导,而不是不加分辨的接受一些伪科普。网络、电视等媒体上经常会有些伪科谱误导大众,比如说‘吃了某种钙就腰不痛了、腿不酸了,上楼也有劲了’。就是这种东西让老百姓喜欢吃药、喜欢打针,其实,绝大多数的所谓病毒感染是真的不需要用药的,也没有哪一个药物是有效的。为医者有责任也有义务去宣传科普,媒体也有义务去做些于社会有益的事情。让我们摆脱这种乱象。
我国的医疗现状堪忧,抗菌药物的乱用已经得到公众的初步认识,国家也出台了相应的法律法规来约束。而抗病毒药物的滥用还尚未引起大家的警醒。由此引起的后果也很少有人去关注。儿科医生本人在这里没有排斥任何药物的心理,为医者应该多动脑,治疗救人不能太教条,指南和教科书也有它的不严谨的地方,不然为什么医学院的教材5年就要改一次呢,不要过分迷信书本,尽信书不如无书,在临床工作中要多总结经验多思考,大医生如此,小医生更应如此。
儿科医生提醒:手足口病和疱疹性咽峡炎没有特效药物,虽然指南中提到了利巴韦林,但并不建议使用。
手足口病是如何传染的?
预防手足口要做好日常消毒,给宝宝用品消毒推荐小宁萌,识别二维码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