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别让用药不当毁了孩子
根据《儿童用药安全调查报告白皮书》上的数据显示:因用药不当,我国每年约有3万名儿童耳聋,约有7000多名儿童死亡;我国儿童药物不良反应率为12.5%,是成人的2倍,新生儿的药物不良反应率更是达到成人的4倍 。儿童不合理用药、用药错误造成的药物性损害更严重。
中国聋儿康复研究中心的专家指出,我国7岁以下儿童因为不合理使用抗生素造成耳聋的数量多达30万人,占总体聋哑儿童的比例30%~40%。2005年春晚中国残疾人艺术团表演的舞蹈“千手观音”,曾以精湛的演技、震撼的视觉冲击征服了观众,但背后却是令人心痛的事实--21名演员中多达18人因药致聋。
笔者认为当前儿童用药不当带来的隐患存在以下几点问题:
1.缺乏针对儿童用药的剂量标准。长期以来,由于缺少儿童临床试验数据,儿童服药剂量基本依据成人剂量,再通过体重换算、年龄换算等方式来确定。按“小儿酌减”的原则,儿童多用的是成人药。在这种原则的支配下,“用药靠掰,剂量靠猜”已是常态。相信很多人小的时候感冒,爷爷奶奶都是把感冒药掰一半来给我们服用,严重感冒的时候也按照大人的剂量来服用吧。但是从生理与病理看,儿童不是成人缩小版,不宜简单按照比例缩小服用成人药,这是常识,但对医生和家长而言,药品说明书上只写着一句“儿童服用按量酌减”,家长们又不得不这样做。
2.缺乏专门针对儿童的药品。目前患病儿童数量已占患者总数的近20%。但统计显示,在常规药品中,与3600多个成人处方药相对的是,儿童专用药仅有60多种。同时,95%以上的药品没有儿童用药安全包装,不配备专用量器,在说明书上写着,每片药多少毫克,儿童应服多少毫克,看来我们应该常备一个天平秤来分割药片。
3.缺乏儿科专业医生。当前我国儿科医生缺乏,医生专业能力的高低乃至个体对用药安全的重视程度等,都在威胁着儿童用药的安全。很多药品包装说明书上根本没有儿童剂量的规定,会以“根据医生指导用药”等模糊作为标准,在这个情况下,儿科医生的能力、素质以及此前所积累的经验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指导家长用药,但是我国现在儿科专业的医生较为匮乏,无法满足要求。
长期以来,儿童用药的不当造成严重的危害:
1.严重影响儿童的身体健康。儿童是成人的起点,但不是成人缩小版,大部分成年人的药品,儿童是不能服用的。儿童机体尚未发育成熟。相比成人,药物在儿童体内不能充分代谢,容易引起毒副作用;儿童肾脏功能发育不全,消除药物能力较差。药物在成人身上的轻微副作用,在小儿身上可能就是毒性反应,严重影响儿童的身体健康问题。
2.极大程度的造成药品的浪费。国内药品缺乏儿童剂型带来的另外一个问题,就是浪费现象严重。特别是有些注射类药物,因为只有成年人剂型,儿童在使用的时候,只能使用其一半或者几分之一。而这类注射药品,一旦打开,就不宜继续保存,剩下的药品只能当医疗垃圾丢掉,即使有的人家想着存起来留着下次再用对病毒也不会产生什么效果,造成药品资源的严重浪费,也增加了儿童就医成本。
究其根源,有以下几点:
1.研发成本高。同一类型的药物,儿童药所需研发资金几乎是比成人药多出一倍。虽然我国的儿童用药市场逐年增加,但儿童型药品的研发周期长、成本高、利润薄,安全性要求高,同一成分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儿童,须进行不同剂型、规格及口味等相应的药学研究。可以说,儿童用药的研发是所有药品研发投入最大、耗时最长、临床试验最复杂的领域之一,即便研发成功了,也将面临市场教育和推广难题。在这样的情况下,儿童用药研发的市场动力被死死地抑制了。
2.临床试验难。目前国内对于儿童进行临床试验缺乏有效运行机制,真正能够从事儿童临床试验的机构屈指可数。再加上儿童用药的临床试验,必须获得儿童法定监护人同意。而独生子女时代,此任务格外艰巨,面临的各方面阻力和难度都会更大,而针对不同年龄组的药效研究,也让儿童药品的研发更为复杂,投入巨大。还有临床基地进行儿童临床试验的应急措施等条件不足等原因,儿童临床研究面临研究和伦理的两难境地。药企在这方面缺乏兴趣选择绕道,也就并不意外了。
3.审批程序繁琐。专门针对儿童的药物在剂量上相较于成人的药物会有所减少,但是药物减小剂量,不像卖食品换个小包装那么简单。根据新药审评的有关规定,同样一种药要生产小剂量装,需要报国家药监局审批,提供研发数据来证明确实适用儿童。目前我国3500多个药品制剂中,供儿童专用剂型仅60种(含中成药),药品中98%没有儿童剂型。
4.定价受到限制。按照国家现行定价政策,药物是按其中的有效成分定价的。在“一品双规”的管理制度面前,儿童用药的剂型和规格在招标时会受到影响,导致儿童用药专业生产企业的利润无法与生产同类品种的成人用药生产企业相提并论。
大家对于儿童药品使用有何看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