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人,生活其实可以很“甜”的

文 / 黑龙江广播电视报
2018-01-13 16:47

糖尿病人,生活其实可以很“甜”的

近些年,身边得糖尿病的人越来越多了。作为一种发病率很高的慢性病,中国目前约一亿人有糖尿病或处在糖尿病前期,但是目前我国糖尿病的治愈率和达标率并不是很高。现在的发病趋势,既有年轻化,又有老龄化,基本1型糖尿病患者以年轻人居多,2型糖尿病患者以中老年居多。近日,本报记者就糖尿病的防治问题采访了黑龙江省中医院内分泌二科的刘松主任。

病例一:甄女士,65岁,患糖尿病近20年,同时患有严重的风湿性关节炎。目前血糖饭前17、18,心情不好20多。三四年前出现白内障并发症。

刘松:这个血糖控制得可以说很不好。首先她的两种病存在矛盾:关节有问题不能适合运动,而餐后运动是控制血糖的一个很重要的治疗手段。像这位病人,不方便走路,这就不能勉强。还有冠心病、高血压的病人,都不能强挺着去运动。但是在能力范围内,走几步就比不走强。腿不能动,坐在床上运动一下上肢也好。

其次她现在需要严格控制饮食。类似于粥、汤面,油饼、烧饼、麻花、包子、饺子这些东西她都不能吃了。凉拌菜、炖菜可以吃,炒菜也能吃但是不能太油。我经常劝我的病人:你多吃那几口馒头,结果好几个单位的胰岛素打进去都不好使了,而且要知道胰岛素可比馒头贵多了。

眼底病变是糖尿病的并发症之一,包括青光眼、视网膜病变、白内障等,视网膜病变到达六期会视网膜脱落,造成失明。

这位女士目前血糖控制不好,和情绪波动、运动少、胰岛素不调量都有关系。胰岛素的注射量要根据血糖的情况及时调整,调量要找医生。

病例二:滕女士,35岁,有家族糖尿病史,28岁生头胎,患上妊娠糖尿病,靠胰岛素支撑完怀孕周期,34岁怀二胎,再次患上妊娠糖尿病,两个月后终止妊娠。

刘松:这是很特殊的一类糖尿病,只存在于怀胎十月。有一部分患者在育后就没病了,还有一部分人就彻底变成糖尿病了。有遗传因素的人要注意,备孕期和怀孕期间体重不要增加过快,也不要把孩子养得过大,中国人总觉得生下一个巨大儿白白胖胖的好看,其实风险也由此增大。很多人觉得怀孕了就该好吃好喝,尤其现在条件普遍都比较好,结果把自己养得很胖。有遗传因素的孕妇,怀孕期间尽量不要过多吃,否则会加重糖尿病的几率。

“富贵病”也是累出来的

刘松说,脑力劳动的忙、累要比体力劳动的忙累更容易引起糖尿病,因为脑力劳动久坐的时候比较多,没有时间去运动,进餐后没有能量消耗的途径,有时为了保持亢奋的工作状态,其间再吸烟、吃零食、喝饮料,都会对血糖有影响,而且现在的食品往往高油、高盐。现在中国糖尿病发病的高危人群就是脑力工作者,因为他们的生活方式里运动少,应酬多,增加了糖尿病发病的几率。

能不能吃水果?看升糖指数

有些人认为得了糖尿病就基本告别水果了,这种说法其实是片面的。刘松解释说,糖尿病人能否吃水果,要看这种水果的升糖指数。比如柚子、猕猴桃、草莓、苹果、梨,这几种水果升糖指数相对都是比较低的,可以吃。“西瓜升糖指数挺高,但是西瓜也是可以吃的。以下这几种水果糖尿病人是不能吃的:香蕉、香瓜、伊丽莎白瓜、火龙果。水果的升糖指数不能完全看口感是否甜。火龙果口感并不甜,但是它升糖指数很高。至于香蕉,大家可能看过网球比赛中,运动员在场间休息的时候吃香蕉,这是因为香蕉能量转化很快,很快补充体内能量,所以相对应的,香蕉的升糖指数是高的。升糖指数的划分还是比较科学的。”

无糖食品,无糖吗?

现在很多商家都推出无糖食品,在字面上给人造成一种感觉:这类食品糖尿病患者可以吃。“这些无糖食品我们也不是很提倡糖尿病人吃。无糖食品能否吃,要看它里面的具体成分。苏打饼干、早餐饼,不论甜口还是咸口,都没问题,可以吃。但是用手一摸,起酥的食品,或者油炸、膨化食品就不能吃。”荞麦等粗粮中含纤维素较多,也是比较适合糖尿病人的食物,但是刘松强调:“这类粗粮也分怎么做,荞麦面做成面条的话,要做成过水面条,不要做成汤面。因为它的成分还是淀粉,还是碳水化合物,虽然比白面的淀粉含量低一些,类似的还有玉米面、南方人爱做的米粉等。玉米面可以做成大饼子、窝头都可以。”

关于保健品,刘松认为目前我国的市场不够完善,有混乱的部分。“不建议糖尿病患者大量吃保健品,糖尿病本身就是一种营养过剩的病,所以我的建议是糖尿病人多吃普通饭,普通饮食。”

“咖啡不能喝,茶在服药两小时后可以喝,但是不要过浓。

夏天的绿茶,冬天的红茶、普洱茶都对降血脂有好处,但是也有副作用,容易兴奋,容易造成钙的流失,有可能妨碍钙的吸收。”

糖尿病遗传,传女不传男?

糖尿病的发生有一定的遗传因素。但是刘松认为,糖尿病发病原因很复杂,与遗传有关系,有家族史的人得病,比没有家族史的人得病的几率要高。“具体高多少,也跟后天因素有很大关系:环境、生活起居都会有较大影响。对于相同情境下,父母、直系亲属中有患糖尿病的人,如果没有更严格的控制,他患病的几率肯定更高。”

对于有家族史的人来说,女性患病比男性要多,民间因此有糖尿病“传女不传男”的说法。刘松说,这个说法不科学,只要有遗传的因素,不分性别,几率没有太大差别。现实中之所以女性发病率高,相对于男性来说,女性更爱吃甜食。但是有一部分男性并不吃甜食,发病几率也很高。比如愿意吃高盐或油炸类食物,包括吸烟饮酒,没有好的生活习惯,吃完饭后没有运动,不去消耗这些能量,造成脂肪堆积,让脂肪都囤积在腰腹部、臀部,糖尿病患者相对来说有个共同特征:肚子大,而四肢不是很胖。

降糖药伤肝伤肾?

糖尿病本身并不致命,但是很多患者被确诊后还是忧心忡忡,因为从此以后就要与降糖药相伴了。而有一种可怕的说法是,所有的降糖药都伤肝伤肾。对此刘松表示,患者们大可不必如此担心。“比如二甲双胍,很多人对这个药有很多看法,这是一个很老很常见的药,它通过肾脏代谢出去,但是这并不等于说二甲双胍对肾功能有损伤,只能说随着糖尿病的进展,会出现糖尿病合并肾病,会出现一个肾功不全期,理论上在肾功不全期的早期,二甲双胍也可以用,但是临床上要经过专科医生的严格界定,轻度可以用,可根据病人的情况以及目前的医疗环境,有时候我们就不建议用了,改用别的降糖药。

二甲双胍在国外更常用,因为欧美人相对体重更大,用药的剂量也更大,他们看病不像中国人看病这么方便,预约之后,可能要多长时间才能看一次,平时还是要自己用药维持。所以二甲双胍这种药并不可怕,只要掌握好适应症,是可以用的。我一直强调,糖尿病患者患肾病的主要原因,是糖尿病本身,因为服用二甲双胍而患肾病的患者虽然有,但是其实是很少的。其他的口服降糖药还有磺脲类、DPP-4抑制剂、阿卡波糖类、增敏剂等。具体怎么用,要看患者的病情。”

胰岛素会上瘾?

糖尿病的治疗,目前有口服和注射胰岛素两种方式。比较来说,东北的患者打胰岛素的比较多,南方的患者更多的选择口服药。“我们在临床中,决定用口服药还是注射胰岛素,是综合指标考量的结果,要看患者的血糖、并发症等等,制定个体化方案。对于初发患者,血糖不是很高,没有并发症或者并发症很轻的人,还有一部分不大接受胰岛素,这几类人在用口服降糖药。”不接受胰岛素的患者,相当一部分人是对打胰岛素的副作用非常担心,一种比较流行的说法是,打胰岛素会上瘾。对此刘松解释说:“口服药、胰岛素都是只降脂降糖的,患者有其他的并发症,要用其他的药来治。之所以用了胰岛素以后不能停,是由病情决定的,不是因为胰岛素是成瘾的药,也有一些人因为病情减轻,由注射胰岛素改成了口服降糖药,这都是有可能的。”

关于糖尿病治疗的中西医比较,刘松坦言:“1型糖尿病一般发病早,胰岛β细胞缺乏很严重,要终身打胰岛素,单纯中医的效果并不是特别好,弱于西药的效用。对于内分泌科的大夫来说,首先强调饮食加运动,然后采取几种药联合用药的方式治疗,再控制不好就加入长效基础胰岛素,如果依然不理想,可以在长效基础胰岛素基础上再加上餐食胰岛素治疗,这样更科学,只是不太方便,但是这种方案次数比较多,患者对于他的接受率可能更低一些。再控制不好就采用预混的方式。但是没有什么突出的药可以一下子让病情改观。”

不能治愈,却可以控制

糖尿病无法治愈,但是也并非绝症,患病后个体差异很大,有的很快有了并发症甚至去世,也有些人却很快乐的又生活了几十年,同病不同命的原因,在于患者自身对疾病的重视程度。“有些患者发现自己有经常口渴的症状了也不去医院检查,还有一部分人主观能动性不好。你平时肯定也见过这样的患者,饭局上先打胰岛素,然后正常吃喝,酒也不拒,这样的人即使打胰岛素也控制不好。”

随着人们养生意识的提高,现在很多人到中年后很注意“三高”的防范,但是刘松认为,这种意识应该从孩子抓起。“现在哈尔滨的青少年往往又高又胖,家长要求孩子学习,吃完饭没时间运动,而且外卖的东西都油脂高,饮料多,还有肯德基麦当劳,都是油炸的,而且孩子没有养生意识,总是想偷摸吃零食,成年人自制力好一些。所以预防要趁早。”(王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