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你觉得自己是锤子的时候,眼中到处都是钉子(宝宝高热40度,该不该联合应用头孢与阿奇?)
一位家长朋友通过我的健康工作室向我咨询。大致情况如下:
1. 宝宝一岁四个月;
2. 间断发热5天;
3. 最高体温达40.5度,没有其它症状;
4. 发热的当天于当地医院查血常规并静脉应用两种抗生素(阿奇霉素、头孢类);
5. 第一次静脉输液后体温就正常了并持续两天没有反复(输液中);
6. 静脉输液持续三天。
7. 停止输液后复查了血常规。停止输液1天再次发热,体温37.7度,并伴呕吐。
第一个血常规(2月28日):
第二个血常规(3月4日):
元芳,你怎么看呢?
首先强调一点,我们只是分析病情,没有针对性,也尊重面诊医生意见。
1. 什么原因导致的发热?
从患儿的年龄段判断可能的病原--病毒可能性大;
从当今季节判断可能的病原---病毒可能性大;
从症状表现来看,急起高热---病毒感染中的流感病毒、诺如病毒等不能除外;
从查体来看,没有发现阳性体征--不支持儿科常见的化脓性感染;
从血常规分析,在第一天的血常规中有CRP的升高(50.8mg/L),貌似仅此一项并不能断定为细菌感染吧(然则,这可能是此问题中双联抗生素的唯一指征了),病毒感染也会引起炎症反应,也会出现CRP的升高。
2. 如果不考虑细菌感染,为什么输液(抗生素)后就退热了呢?
两方面原因,一是可能与输补充了液体有关,二是可能在输液中含有了某种药物成份(比如地塞米松,猜测,不然不好解释体温的快速恢复并能持续整个输液过程)。即便是细菌感染,抗生素的起效时间也要有48小时左右的一个过程,所以在应用会立马退热不是抗生素的功劳。
3. 血象提示了什么?
血常规是儿科最常应用的检查,看似普通的检查,其实可以提示很多问题。有经验的医生往往通过一个血常规就能定下疾病的方向,所以要重视血常规检查。
本患儿的第一个血常规提示了三点:中性粒细胞升高(60%,绝对值6.75*10^9/L),这常是被认为存在细菌感染的依据,然则,中性粒细胞是人体的免疫细胞,属固有免疫,在人体受到病原侵袭后就会调动,所以并没有 特异性;CRP升高(50.8mg/L),CRP为急性相炎性蛋白,只要存在急性炎症就会升高,特别是风湿免疫相关性疾病时,它并非细菌感染的指标;血红蛋白下降(94g/L)提示贫血,结合宝宝的年龄,考虑缺铁的可能性大。
本患儿的第二个血常规提示:中性粒细胞下降(0.95*10^9/L),可能原因与药物作用及病毒抑制有关;CRP下降(9.9mg/L)提示炎症恢复;血红蛋白仍低支持贫血。
4. 该不该用抗生素?
临床上,这样的病例很多见,几乎是每天每个儿科医生都会遇到,用了抗生素没有错,家长接受,医生省事。但如果暂时不用,医生就要承担太多,一旦不退热,可能就会对医生有意见。现在。儿科医生的压力很多,家长们要多理解多包容,给儿科医生敢于担责的勇气。
本例中使用抗生素有错吗?没有错!但如果能在良好的沟通情况下,是否可以暂缓使用,先补充液体观察一下,24小时不退热再考虑抗生素的问题,可以口服补液盐也可以静脉补液。
最后想和朋友说,面对疾病时,如果我们想的是细菌就会想到抗生素。如今的疾病谱已经改变,非细菌感染、过敏、免疫紊乱、代谢障碍等已渐渐成为主流。借用一句话:当你总觉得自己是锤子的时候,眼中到处都是钉子。
(有问题需咨询儿科医生,请点阅读原文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