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教育:从子宫开始的竞赛,有赢家吗?
上一篇普通港人买房到底有多难?这部魔幻又现实的纪录片让你看懂我们讨论了香港的楼价问题,这一篇则是香港人另一个致命痛点。这位中产妈妈就对此一语道破:
安居和生育,本就是人类的基本权利,又有几个人会因为担心被“绑住”而真的选择不做。
没有一个家长天生就是虎爸虎妈,许多家长一开始也是抱着天真的念头去生育,只希望孩子能快快乐乐长大。
但压力却接踵而来。
在《没有起跑线》这部纪录片中,第一位出场的是一位二胎妈妈Irene,大儿子刚刚一岁半。
她原本也只希望孩子健康快乐地长大就行。没想到送去报名幼儿园育儿班的时候,发现儿子已经输在了起跑线上。
因为没有为大儿子提前预备,所以在自我表现这个重要环节不如他人,这才“痛定思痛”决定要让二胎的妹妹“赢在子宫”。
作为一个一岁半的孩子,正宏bb的举止是完全符合他的年龄特质的,连旁白也称孩子活泼可爱,但母亲却在与他人的比较之下,开玩笑称自己的孩子“像个番薯”(粤语俚语,表示呆头呆脑的意思)。
乍听Irene的发言,会觉得这位母亲是否过于强势,但她的话听上去又有几分道理,让原本十分心疼孩子的老公,也只得接受她的安排:
但是否只要从子宫开始,就让孩子早早加入竞争就会如愿以偿呢?
也不尽然。
五岁孩子的妈妈Sharoni也是这早早加入竞争大军的一员。秉持着“人有我有”的原则,也是从孩子上幼儿园开始前就进行了多种培养,孩子也很争气,手上可用的证书并不少:
虽然已经付出了这么多的心血,结果却差强人意:
遭遇挫折,自会思考其中的原因,在Sharoni看来,原因也是两方面的。
一方面,是家长将孩子看做一种比较的工具,本身得失之心就太重:
另一方面,香港的教育制度也导致了这种竞争,Sharoni说到自己儿子在念幼儿园中班的时候,老师在发现孩子不认识字之后,直接建议家长带孩子出去补习。
这种情况也体现在明星父母体验孩子一天的环节中,星爸陆永扮演的小学二年级学生,就是在下午两点半就放学了。
在学校的时间变少,看似是让孩子有了更多休息时间,但实际上却是让竞争已经进入白热化的家长更努力地去给孩子加塞学习任务。
两点半下课后,陆永扮演的小二学生就前往市区的面试培训班上课。
面试班刚结束,又要去参加田径班。
田径班结束,又是礼仪班。
没想到,九点半回到家,事情还没有结束,还有萨克斯风老师在家守候。
也难怪这个假的“二年级小学生”连连崩溃。
而这仅仅是一个普通中产家庭普通孩子的一天。
这种竞争压力,不仅让孩子崩溃,让父母也不好受。
Sharoni坦言自己在最痛苦的时候,也曾想过一了百了。
而努力上进得到不少证书的孩子,则根本不享受学校生活: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即使是品学兼优的“别人家的孩子”,也并非是享受学习,而仅仅是希望在竞争中获胜。
虽然有着很强的竞争意识,思想也非常成熟,但这种仅仅为了竞争而学的状态,却是有些令人担忧的。
正如片中的心理医师所说,成功人士具备的特质,并没有一条是关于成绩或者是得奖的数量的。
但或许,许多焦虑的香港家长,考虑得根本不是成不成功的问题,而是孩子是否有学可上,未来是否可以在社会上找到一席之地。
然而承受如此压力,却未必能够实现如此简单的愿望。
2017年,一条关于六位香港高考状元的新闻传播甚广。
这六位状元无一例外全都选择了医学院,愿望都是成为一名医生。见微知著,当这些普世价值下最优秀的准精英群体都选择这种偏向技术型的稳定职业,一个区域的整体就业情况必然是令人担忧的。
而当这些从“子宫里”就开始竞争,被“怪兽家长”逼到一天连一个小时玩耍时间都没有的孩子,终于完成了大学学业,却得到了远不及自己艰苦付出的生活状态,他们是否也会更轻易地被煽动而走入歧途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