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灸疗师:中医方法调理宫寒

文 / 中医灸疗师说艾灸
2017-10-07 10:41

“宫寒”是顾名思义是“子宫寒冷”的简称,是指妇女肾阳不足,胞宫失于温煦所出现的下腹坠胀,疼痛,得热则缓和,白带多、痛经、月经失调、脉沉紧、舌苔薄白多津为主要症状者。宫寒是中医理论下的病名,不能与西医的具体病名来套,但是西医临床常见的一些妇科急慢性炎症(如:阴道炎、宫颈炎、子宫内膜炎、附件炎、等等)可以用宫寒辨证治疗,在临床中也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子宫寒冷”并不单指某一种症状,而是中医学对患者形形色色临床症状的总结,例如月经周期延后,月经量少且色黑,有血块,甚至月经停闭不行,月经前或经期小腹疼痛,热敷后疼痛可得到缓解,白带清稀量多,严重的才可造成不孕,或妊娠后胎儿发育迟缓等等。

中医灸疗师:中医方法调理宫寒

宫寒,并不是说子宫腔内的温度低,而是指子宫及其相关功能呈一种严重低下的状态。女性宫寒严重可导致不孕,对于年轻女性危害大,要及早调理。在中医学的文献记载、正式的教科书及相关的中医妇科专著中并无此词条,通常可以这样理解:“宫”可指西医学的“子宫”,也可指中医学的“胞宫”,“胞宫”更多的含义是泛指女性内生殖器官(子宫、输卵管、卵巢)及其功能。因此,将“宫”理解为“胞宫”会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宫寒的含义和所指的疾病。“寒”在中医学里是一个常见的致病原因,即贪凉涉水、受大自然寒邪侵袭、贪食寒凉食物的均可招致外来之“寒”侵入人体,停滞在人体的经脉、脏腑中,当然也包括胞宫,这种寒多为“实寒”。另一方面“寒”在中医学中还指病理产物之寒积聚在人体经脉脏腑中,这种病理产物的寒可由人体脾肾阳虚,无法正常运化水湿而使寒凉之气停滞在人体经脉脏腑中,这种寒多为“虚寒”。

宫寒也分先天和后天两种。先天是由于肾阳虚,体内阳气不足,内寒导致的宫寒。症状有畏寒怕冷、腰膝酸软、总感觉腹部发凉甚至腹痛、头晕乏力明显,月经量少等。后天是由自然界寒邪(外寒)侵袭到体内导致的。比如爱吃冷饮等寒凉之物,夏天空调温度过低、常穿露脐装、冬天衣着单薄等,用不正常方法快速减肥也会导致宫寒。“宫寒”的表现有月经量少错后、闭经、经期浮肿、经期腹泻、痛经、受孕困难等等,多见于盆腔炎、子宫内膜异位症、月经错后、月经量少、闭经、痛经、阴道炎、流产、产后腹痛、产后恶露不绝、不孕等疾病。

中医灸疗师:中医方法调理宫寒

中医认为,寒者热之,最为简便易行的就是针灸治疗。人体奇经八脉中任脉位于腹部正中,带脉围绕腰部一圈,都是胞宫周围的重要的经脉。在这两条经脉上的穴位施以艾灸的方法可温煦腹部以及腰部经络,驱散胞宫的寒气,起到温煦局部通调经络的作用。若再结合十四正经上的胃经、脾经、肾经、肝经的穴位的辅助运用则能共同起到调和胞宫阴阳气血,温经散寒的功效,对于改善“宫寒”的症状效果明显,对月经量少错后、闭经、经期浮肿、经期腹泻、痛经、受孕困难等症状也均可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

推荐验方:

取穴:神阙,关元,中极,血海,三阴交,归来,次髎。

艾灸方法:每次选2-3个穴位,艾条温和灸,腹部可每次每穴20-30分钟,四肢15-20分钟,在经前一周开始每天温灸,直到经期结束,坚持三个月经周期。

中医灸疗师:中医方法调理宫寒

此外,还可以通过饮食、注意保暖、泡脚等方式进行日常调理。以下暖宫小方法有助于帮助暖宫寒。

1、要注意胞宫的保暖,尤其下身要少受凉。

注意给小腹、腰部和双脚保暖。少穿或不穿露脐的衣服,天气寒冷时尽量少穿或不穿短裙短裤,穿适当厚度的袜子给双足保暖以防寒从脚下生。比如如今到处都有空调,注意别坐在空调下面,也不要让冷风从背后吹着你的背部、腰部。也不要趴在办公桌上午睡,这样比较容易被寒气侵袭。有机会就要出去走走,多接触自然界的空气。不要坐草地、石头、水泥地这样有寒气的地方。冬天要把腰腹护好,腿脚穿暖,切不可为了外在美而损害自身阳气。尤其是月经期间、产后、哺乳期要注意避免过多接触寒凉,不要冒雨涉水、坐卧湿盛之处。另外,不要随意减肥。

中医灸疗师:中医方法调理宫寒

2、多食用温经暖宫的食物。

如核桃、大枣、花生、洋葱、番茄,每日上午或午餐喝一杯姜茶(生姜红糖水也可以)。生姜有温中散寒的作用,白天服用效果更佳。少食或不食寒凉食物,如雪糕、冷饮、绿豆、苦瓜、香蕉等。养成饭前喝汤的习惯,一些具有温热性质的汤,如酸辣汤、胡辣汤等,可以缓慢地帮助蓄积体内热能。如果日常有受寒现象,例如淋雨、受凉等,一定要事后补救,给自己煎一碗驱寒汤:生姜5片,水煎10分钟,放2勺红糖,驱走寒气。

3、把艾叶、红花、小茴放入水中烧开,待水温适合时泡脚。

国家中医药适宜技术“中医灸疗师”培训,感兴趣可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