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大女生为何被父母强制送往精神病院?

文 / 风青杨
2017-06-29 11:00

文风青杨

26日,知乎网友@蒙大奇的文章 《我考上了名校,但最终死在了原生家庭手里》在网络走红。该文称,一名叫康莫(化名)的女生被其母亲软禁在家7年,并被强制送往精神病院;康莫曾毕业于武汉大学、香港中文大学,还曾获得奥地利克拉根福大学全额奖学金。父母用给她买一架钢琴的许诺,将她骗回了国,2009年她坐法航的飞机回了家,由此退学。从此她再也没有逃脱父母的“软禁”。2010年2月,她被父母“骗”到精神病院,被诊断为“双向精神障碍”,并被强制喂药。此后,她还先后7次被强制送进精神病院,治疗手段包括“被绑在床上、强制喂药、扎针、做‘电休克治疗’”。

被家属强行送进精神病院,康莫不是第一个。曾经名噪一时的朱金红案、陈丹案、邹宜均案,都是母亲把自己的女儿送进精神病院。虽然目的涉及财产纠纷或自由恋爱,与康莫的情况有所不同,但这三位母亲日常的态度,也足以说明为何能够做到把亲生女儿送进精神病院。如邹宜均的母亲经常对女儿说:“我十月怀胎生下她,我对你做什么事情都可以,你有什么好说的?”

康莫被“软禁”了七年,相比之下,2012年陈丹在回龙观精神病院呆了3天就被放出来,已属非常幸运。陈丹没有病。陈丹之所以被父母怀疑有病,仅仅是因为坚持自由恋爱——她大学毕业,选择离开东北老家独自在北京生活,成为一名工程师,并与心仪的男友同居,而不是如父母所愿跟邻居家博士儿子结婚,然后住在他们家隔壁。在她父母眼中,这便成了有精神病,叫来四个大汉(很可能是医托),将女儿送进精神病院。

这种父母之情,现在的年轻人确实已经无法承受。在50后父母和80后子女中,这样的故事屡见不鲜,读什么样的学校,交什么样的朋友,做什么样的工作,跟什么样的人谈恋爱……人生中的每一步都会带着父母的强力干涉,甚至有人感觉自己就是一个被父母控制的木偶,要过的只是他们想要的生活而已。而父母则会觉得一切都因为自己爱子女,“天下无不是的父母”是他们的口头禅。

在他们眼里,没有什么多元的生活选择,如果不拼命往上爬,想活好一点都难。在经历了“纹隔”等残酷时代的中国50后父母看来,人生就是一场场决斗,失败者没有任何尊严。为了不让自己的子女成为失败者,他们决定从小就要用心栽培,甚至进行魔鬼训练。子女成长中的每一步,他们都企图去操控和干预。

而更可怕的是,人一旦被家属送进精神病院,往往是很难才能出来的。

精神类疾病的特殊之处在于,在很多情况下,患者被认为是“没有自知力”的。也即患者不承认自己有病。在卫生部制定的《精神病人入院收治指征》中,就把“拒绝接受治疗”作为强制住院的标准之一,即一个被认为有精神病的人认为自己没有病,拒绝接受治疗,会反而加重对其患有精神病的判断。

然而,假如精神病本来就是误诊、或者干脆是莫须有的“被精神病”,这种人当然也不承认自己有病,基于被羞辱或者不想浪费时间等理由,也很可能不愿意接受治疗和诊断——于是便百口莫辩,无法自证其没有病了。

而且,在“被精神病”之后,甚至想起诉医院和相关亲属也非常困难,因诉讼的目标是证明自己精神正常,但只有在精神正常的情况下才能提起诉讼,于是便陷入了逻辑怪圈。

潜在精神病人数量多,“被精神病”者难以自证没病,这还只是让“被精神病”泛滥成为可能,真正让“被精神病”层出不穷的,还是因为利益驱动。如前所述,对于一些人而言,亲情的价值远不及钱财来得重要,为了利益或者实现自己的权威,不惜把亲人强行弄进精神病院。

而在收费不菲的精神病院,也有少数精神病医生受利益驱动,根本不去核实所谓亲属说法的真假,偏听偏信,甚至在明知“患者”无病的情况下,只要有人肯支付住院治疗的费用,就照收不误。更让人无奈的是,即使“患者”提起诉讼,法院委托其他医院的精神病医生重新鉴定,因为是同一战壕的战友,也可能手下留情。

正如学者王越指出,“精神病的诊断主要依靠的是病人及其家属的主诉,而在我国现有的体制下,医院和家属之间是存在共同利益的,因此一旦家属虚构了病情,疑似重症精神病患者的权益就得不到保障”。

明白这些,你才可能清楚一个女生,如果被父母强制送往精神病院是什么样的下场。因为,最可怕的在于,一个人即便坐了“冤狱”,还能保有行为能力,可以申诉,以期有朝一日能够平反。而一旦“被精神病”,还是被自己的亲人送进精神病院,想要恢复自由,往往连说的地方都没有。

作者:风青杨 :知名评论人。一个有趣的人,分享一些有趣的事。嫉恶如仇,从善如流!微信公众号:风青杨作者微博@风青杨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