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促进胰腺分泌,有预防消化道癌症作用

文 / 寻医问药
2017-08-09 22:36

作为人体最重要的食品消化通道,肠胃在人体的营养吸收、营养输送等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可是现代人由于不良的生活饮食习惯,导致各位肠胃方面的问题层出不穷,食道癌、胃癌、大肠癌等等常常困扰威胁着人们的身体健康。那么,面对这些疾病隐患,现代人究竟要如何保护好自己的肠胃健康呢?

可促进胰腺分泌,有预防消化道癌症作用

1、胃癌

早期胃癌往往没有明显症状,或只有上腹部不适、不典型的上腹部疼痛、食欲减退、饱胀、嗳气,少数可能会有黑便或呕血。中晚期主要表现为不明原因的逐渐消瘦、贫血、低蛋白血症、浮肿,可出现持续性上腹痛、有呕血及黑便等。高危人群:有肿瘤家族史的人;长期吸烟、饮酒,特别有烫食、腌制和烧烤食物、高盐食物的人;有胃溃疡、慢性胃炎等胃病的患者。预防:1. 比家族中患癌成员的最小年龄提前10年左右,做专业的肿瘤复查,针对胃癌应做胃镜检查,隔3年做一次;2. 胃病患者要积极治疗,并定期去医院复查;3. 改变吸烟、喝酒等不良生活饮食习惯。

2、肝癌

早期肝癌没有典型症状,很难被及时发现。待病情发展到一定程度时会逐步产生肝区疼痛、食欲下降、疲乏无力、日渐消瘦等症状。高危人群:慢性乙型、丙型肝炎患者和肝炎病毒携带者;40岁以上男性或50岁以上的女性;有长期嗜酒史和糖尿病史人群;临床诊断为肝硬化者;有肝癌家族史者。预防:1. 打疫苗,主要是乙肝疫苗接种;2. 不吃发霉食物;3. 控制情绪;4. 做B超,乙肝患者和乙肝病毒携带者在病情稳定时应每半年做1次肝脏B超检查,处于疲劳和压力下的中青年人在体检时最好也加上肝脏B超。

3、食道癌

当出现无原因的吞咽困难,且随时间的推移症状逐渐加重,并常伴有吞咽疼痛,疼痛一般在胸骨后、背部或颈部时,要警惕食道癌的发生。高危人群:遗传因素,在食管癌高发区,连续几代出现食管癌患者的家族屡见不鲜;吸烟饮酒等不良生活习惯,长期饮酒,尤其是烈性酒,对食管黏膜损伤和灼伤很大;不正确的饮食习惯,在我国食管癌高发地区,比如东北、山东等地,人们习惯吃酸菜和腌制食物,这些食物中含有亚硝胺类化合物,还有一些人喜欢吃烫食、进食过快,也容易刺激食管黏膜,导致癌变;反流性食管炎等慢性炎症也是食管癌发病的温床。预防:1. 戒烟限洒、少吃腌制食物、控制食物温度、细嚼慢咽、少熬夜;2. 食管癌只有通过胃镜筛查,高危人群应该每年做一次胃镜。

4、大肠癌

大肠癌主要包括结肠癌和直肠癌,也可称为结直肠癌。大便习惯改变,如经常便秘或腹泻、大便中带血、大便形状改变、便意频发、无原因的腹胀或腹痛,是肠癌最早期的症状。高危人群:有大肠癌家族病史者;多发性结肠息肉、慢性肠炎、肠道有绒毛管状脉瘤等人群。预防:1. “吃货”适可而止:不要吃得过多,营养过剩;2. 告别“三高一低”:高蛋白、高脂肪、高热量、低纤维素食品要少吃;3. 守住“鲜、野、淡、杂”四字诀:多吃新鲜食品,吃天然蔬果,少盐少油少肉,吃尽可能多的食物,不偏食。

5、胰腺癌

上腹部饱胀不适及隐痛是胰腺癌最常见的首发症状,若病变累及腹腔神经丛则腰背也会随之疼痛,易被当作胃痛或腰肌劳损。在没有刻意节食的情况下体重莫名减轻也是胰腺癌的一大标志。高危人群:年龄大于40岁,有上腹部非特异性不适;有胰腺癌家族史;突发糖尿病,特别是不典型糖尿病,年龄在60岁以上,缺乏家族史、无肥胖、很快形成胰岛素抵抗者;慢性胰腺炎病人,特别是慢性家族性胰腺炎和慢性钙化性胰腺炎;导管内乳头状黏液瘤亦属癌前病变;患者家族性腺瘤息肉病者;良性病变行远端胃大部切除者,特别是术后20年以上的人群;长期吸烟、大量饮酒,以及长期接触有害化学物质等。预防:1. 最重要的就是要“管住嘴、迈开腿”,告别暴饮暴食、熬夜、不运动等不良生活习惯;2. 胰腺癌治疗最关键的还是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保护肠胃健康,预防消化道方面的疾病,这就要求我们能够养成合理的用餐习惯,记得每次吃饭的时候,都要细嚼慢咽不要狼吞虎咽,要保持精神情绪放松,长期抑郁、焦虑紧张的人往往更容易出现患胃溃疡。要注意平常的饮食卫生,幽门螺旋杆菌会导致胃溃疡。总之,合理膳食,规律作息,保护好自己的肠胃,就能远离消化道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