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癌症,别忽视常规体检!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于2020年12月15日发布的《2020年全球最新癌症负担数据》,2020年中国新发癌症病例457万例,死亡病例300万例,均位居全球第一。
3月6日,全国人大代表、山东省肿瘤医院院长于金明表示,癌症患者只有一次治疗机会,如果早期误诊、误治导致患者病情发展到中晚期,再花人力、物力、财力也难以补救。建议加大肿瘤早期筛查力度,将肿瘤筛查纳入医保。肿瘤的早期筛查非常重要,早诊早治是国际公认对抗癌症的最有效手段。与普通的体检相比,防癌体检有几个特点,首先是针对的目标人群不一样,主要是针对一些高危人群。其次,检查项目和目的也不同,防癌检查中有许多有针对性的医学检查,目的是排查早期肿瘤。
高危人群应“精准”选择检测项目
一些高危人群应重视防癌筛查,比如有家族遗传史、吸烟酗酒者、长期熬夜生活不规律、40岁以上人群、女性未孕未哺乳的等。在选择检测项目时要精准,比如属于肝癌的高危人群,应进行肝脏超声及抽血化验(肿瘤标志物),胃癌的高危人群要重视胃镜检查,肺癌的高危人群要进行低剂量螺旋CT检查,大肠癌高危人群要重视大便潜血检查和肠镜检查等等。
注意,不要盲目地选择一些专业防癌体检套餐,更不要误认为“防癌体检越贵越好”,此类套餐中的筛查项目非常多,包括多项肿瘤标志物检测,甚至包括PET/CT 等价格昂贵的医学影像检查。因为肿瘤标记物检查并不十分灵敏,如果出现假阳性,会给被检查者带来不必要的精神压力和后续检查。如果是假阴性,则可能因此耽误治疗时机。
常规体检意义重大不能忽视
很多人经常会见到“体检一切正常,不久后却查出癌症”的报道,那么常规体检能查出癌症吗?因为一般普通的体检项目无特异性,适用面广,是对健康人群(无明显身体不适)开展的一般性检查,血压、体重、血糖、肝功能等常规项目能帮助我们了解健康的一般情况,也可以诊断出常见慢性病,比如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对于发现癌症缺乏“针对性”。
但这是否意味着普通体检就“一无是处”呢?实际并非如此,对于大多数健康人群来说,普通体检中的三大常规、肝肾功能、肿瘤标志物、超声、内镜等检查,同样能发现一些危险的症状,即便无法判断为癌症,但却可以“圈定”肿瘤的高危人群,指导下一步的检查。所以,想要预防癌症,除了纠正日常的不良生活习惯,常规体检也不能忽视。
这几项常规检查也能发现癌症
观察、触摸等一般检查
体检时,往往需要先做一般性的检查,比如医生会进行观察、触摸,这种再简单不过的检查方法,也是初步发现一些肿瘤的重要方法。比如观察皮肤上的痣,如果出现大小、颜色、形态的改变,要警惕皮肤癌的发生。触摸可以摸到皮肤表面的肿块,对发现甲状腺、乳腺,以及直肠等部位的肿瘤有一定益处,但要确诊还需进一步检查。
三大常规
血、尿、便三大常规,是常规体检中的主要项目,其作用不可忽视,特别是一些血液系统肿瘤。比如对有贫血的病人,可能是胃癌、结肠癌的表现;白细胞过多,并在周围血象中发现幼稚的白细胞,应考虑为白血病,并可根据其种类来划分白血病的类型;泌尿系统的肿瘤常常尿常规中可见到红细胞。消化道早期癌变信号可表现为不同程度的隐血,如便常规及隐血试验长期阳性说明有胃肠道癌的可能。此外,有的血液检查中还会增加肿瘤标志物,比如AFP(甲胎蛋白)、CEA (癌胚抗原)等,如果升高也需要提高警惕。
B超检查
B超是常规体检中的重要检查项目,简单而且无创,是首选的实体肿瘤排查手段。比如肝、肝内胆管、总胆管、胆囊、肾、胰,以及前列腺、卵巢、乳腺、甲状腺等,都可以采用B超检查,有的甚至能发现1毫米大小的肿瘤。但对于一些体内含气的器官不适合用B超检查。如要进一步确诊,可以继续进行CT、核磁共振,甚至穿刺病理检查。
胃肠镜检查
在《2020年全球最新癌症负担数据》肿瘤发病率排名上,结直肠癌排在第3位,而胃癌排在第5位,是两种发病率非常高的肿瘤。而胃镜和肠镜检查是早期发现肿瘤的“金标准”。现在很多体检项目中都会包含胃肠镜,但有的人因为存在“恐惧”心理,会放弃这两项检查,这是一个误区。特别是对于经常出现胃肠不适,或者伴有幽门螺杆菌感染、肠息肉者,必须定期进行胃肠镜检查。即使没有肿瘤高危因素,也推荐45~50岁的时候进行一次胃肠镜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