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营养|肠内营养对消化道恶性肿瘤患者营养状况的影响
本文主要研究对比两种营养治疗在消化道恶性肿瘤治疗中的作用,从而为其临床营养治疗提供新的依据。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河北工程大学附属医院及邯郸市中心医院收治的消化道恶性肿瘤患者416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256例,女性160例;年龄35~80岁,平均年龄64.8±9.2岁;其中食管癌101例,胃癌120例,结肠癌92例,直肠癌103例。
入组标准:年龄18~80岁;神志清醒;患者住院48小时以上;能够听、说中文;得到患者知情同意。
排除标准:年龄<18岁或>80岁;因严重的肝、肾衰竭导致大量胸腹水、严重水肿无法获得准确体质指数(BMI)者;拒绝参加本研究;神志不清;住院时间<48小时,住院过程需配合手术。
1.2 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营养风险筛查2002(NRS2002)和整体营养状况主观评估(PG-SGA)两种筛查工具已在肿瘤患者营养评估中被证实敏感度和特异度均较高,成为肿瘤患者营养评估的主体。
总评分按照NRS2002评分标准,为3项评分相加:即疾病严重程度评分+营养状况受损评分+年龄评分总分≥3分表示存在营养风险,需要进行营养治疗,若总分<3分应每周复查,复查结果≥3分,则需考虑营养治疗。PG-SGA则是针对肿瘤患者设计,评分标准包括患者自我评估部分(体重、摄食情况、症状、活动)和医务人员评估部分(身体功能、疾病与营养需求的关系、代谢方面的需求),其定性评价可将营养状况分为营养良好(A级)、可疑或中度营养不良(B级)、重度营养不良(C级)3个等级。将NRS2002≥3分、PG-SGA等级为B级或C级的患者判定为有营养风险,符合纳入标准的共有200例,运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随机平均分为EN组和PN组各100例。
以平均血红蛋白(HGB)、平均总蛋白(TP)、平均白蛋白(ALB)、平均前白蛋白(PA)营养指标在干预前后的变化来判定营养治疗的作用。
1.3 营养治疗的界定
PN是指从静脉输入包括氨基酸、葡萄糖或脂肪在内的人工营养素,其非蛋白能量不低于10kcal/(kg•d)。EN包括口服营养素和通过鼻胃管、鼻肠管或经皮的胃肠造瘘管道给予营养物质,给予能量不低于10kcal/(kg•d)。应用PN或EN≥3天者计为得到营养治疗,本研究中营养治疗时间为两周。
1.4 消化道肿瘤患者的并发症
主要包括:感染性并发症(肺部感染、尿路感染、手术部位感染和腹腔感染等)和非感染性并发症(吻合口瘘、肠梗阻、胃瘫和术后出血等)。
1.5 统计学方法
用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方法;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卡方检验方法;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消化道恶性肿瘤患者营养风险发生率情况
经过调查研究,存在营养风险的消化道恶性肿瘤患者共有200例,发生率为48.08%(200/416),其中食管癌患者中有65例,发生率为64.36%(65/101),胃癌患者中有60例,发生率为50%(60/120);结肠肿瘤患者中有42例,发生率为45.65%(42/92),直肠肿瘤患者中有33例,发生率为31.07%(33/103)。2.2有营养风险患者干预前的营养状况有营养风险的患者共有200例,将其随机均分为两组:观察组(EN组)和对照组(PN组),进行进一步营养治疗。两组在性别、平均年龄、平均BMI、HGB、TP、ALB、PA以及癌变部位的比较没有统计学差异(P值均>0.05),两组具有可比性,见表1。
2.3 不同营养治疗方式对消化道恶性肿瘤患者营养状况的影响
经过两周的营养治疗,经过统计学分析,结果显示HGB、ALB水平EN组明显高于PN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两组的PA、总TP水平比较差异并无统计学差异(P值均>0.05)。两组的并发症发生率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讨论
消化道恶性肿瘤患者的营养风险发生率较高,并且高营养风险会导致患者并发症发生率的升高。有研究发现中-重度营养不良可明显增加胃肠道手术严重并发症(如吻合口漏等腹腔感染性并发症)的发生率,甚至导致死亡。本研究结果显示,消化道恶性肿瘤患者的营养风险为48.08%,胃癌和结直肠肿瘤营养风险发生率分别为50%和39.49%,与之前研究报道的营养风险发生率结果相近。
国内许多研究结果均证实肠内营养治疗对食管癌放疗患者营养状况具有改善作用,邱恩毅等的研究得出肠内营养治疗能够有效提高食管癌放疗患者的HGB、ALB及PA水平。本次研究结果与之前的研究结论一致:经过营养治疗,患者的营养指标(ALB、TP、HGB、PA等)均有了明显的改善。
本研究结果显示,肠内营养治疗组的营养指标(ALB、HGB)均优于肠外营养治疗组,并发症发生率(8%)明显低于肠外营养治疗组的发生率(19%)。有资料显示对于术后胃肠道功能恢复后的患者,要首选经口进食或者肠内营养支持,静脉营养支持一般没有必要,甚至是会对患者不利的。另一项研究结果表明肠内营养对降低胃癌患者营养风险的发生率是安全、有效的。由此可见肠内营养治疗在消化道恶性肿瘤患者营养治疗中的并发症少、安全性高、可作为现阶段患者营养治疗的首选。分析其原因可能是:肠内营养治疗时,营养物质能够刺激胃肠道激素分泌,维持肠道黏膜的完整性,改善患者的肠黏膜屏障功能;肠内营养物质一部分可经门静脉吸收,有利于调节患者肝脏蛋白质的合成和代谢,继而能够有效改善患者机体营养状况;相对于PN,EN更符合人体生理特点,更易于患者耐受,适合长期使用。
本次研究局限性在于只研究了单独的EN和PN的营养治疗作用,没有研究EN+PN联合治疗的作用,将来可将其纳入研究,进一步探讨;本次研究因为营养治疗时间较短,患者的BMI变化不明显,无法分析营养治疗对患者BMI作用;另外本次研究样本量较小,因此EN治疗对消化道恶性肿瘤患者的长期作用及疗效还需扩大样本量进一步研究证实。
消化道肿瘤患者的营养风险发生率较高,而高营养风险会降低患者对放化疗的耐受性,增加并发症的发生率。合理的营养治疗可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为放化疗提供必备的营养基础条件,因此提供有效的营养治疗对消化道恶性肿瘤临床治疗具有重要意义,值得推广应用。
原作者:齐淑静¹,齐瑞霞¹,张午临²,张金风¹,孙宇航¹,康艳辉³,李伟¹,付泽娴¹,杨福申¹,霍忠超¹,卢佳慧¹,于晓娟¹,张宝霞¹,任勇¹
原作者单位:1、河北工程大学附属医院;2、邯郸市中心医院;3、河北工程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