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病第一步,吃出抗发炎体质:远离癌症、肥胖症和所有慢性病

文 / 健康LOHA
2020-12-30 18:17

「慢性发炎」,是健康的秘密杀手。

有一个极其根本却鲜为人知的观念,要跟大家强调,那就是:所有慢性与退化性疾病的发生,不管病症有多么不同,却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诱发的生物机制是一模一样的」!

此后,人们揪出了疾病最大的祸首——慢性发炎。

慢性发炎是所有慢性病、退化性疾病与环境疾病的必经之路。它解释了许多医学期刊经常观察到的各种现象。譬如医学期刊会登出「糖尿病诱发癌症」这种标题,事实上,如果糖尿病会提高患者罹癌的风险,那是因为两种疾病的诱发机制相同——都是慢性发炎。

癌症病人中,同时具有免疫功能疾病或退化性疾病者,比例要比一般人高。当我们了解这些疾病具有相同的诱发机制时,就可以完美地解释患者的致病原因是出于「风险的累积」。

颇具权威的医学期刊《刺胳针》,曾针对阿司匹林做了最新研究,指出长期服用学名为「水杨酸」的阿司匹林(一种非类固醇的抗发炎剂),可以大幅降低罹患大肠癌的机率。

证实慢性发炎在许多疾病上扮演的核心角色,是医学上一项重要的突破,它让我们得以因应各种文明病的「病因」,这比光是针对「症状」着手——「治标不治本」的疗法,要来得有效许多!

不幸的是,所有抗发炎药物都具有诸多副作用,并不建议长期使用。因此,为了有效治疗又避免风险,我们必须提出一个新的问题:究竟是什么导致了慢性发炎?

发炎反应是人体在面对各种外来侵略,如感染物或烧烫伤时,自然发生的防御过程。

大家熟知的「急性发炎」,是指快速出现发炎症状。

早在2世纪,希腊哲学家就曾巧妙地描述发炎症状—红、热、肿、痛,这些症状以及「炎」这个字,都具有「火」的概念,因为发炎特别会出现在烧烫伤之际。然而,还有另一种更「狡猾」的发炎方式,难以被当事人察觉,那就是慢性发炎(意指症状轻微但持续性的发炎状态)。

于是,发炎之火长期闷烧,酝酿好几年之后,最终以各种疾病的形式呈现。

在此期间,虽然会出现各种症状,但不易推论其共同成因就是慢性发炎。事实上,部分急性发炎的症状虽然出现,但也容易被掩盖、难以证实,因此可能长期存在,譬如在吃了某些导致不耐症的食物后,出现腹痛、腹胀等症状。

我们也可以将慢性发炎比喻为「闷烧中的炭」,经过数年酝酿,使疾病一发不可收拾。就如同火灾一般,尽管大火已消失数日,但闷烧的余火仍可重启大火,酿成灾害。此时,可察觉的症状消失了,但一场生物化学战争依然固执地潜伏着。

因此,人体的防御机制在长期被刺激之下,便开始自我攻击。如果急性发炎是有用的,导因于人体长期被攻击的慢性发炎,反而是有害的。接下来要确定的,就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身体长期处于被攻击的状态。

不适当或不均衡的饮食,是导致细胞全面进入发炎状态的主因。虽然慢性发炎在近几年才被公认是引发许多疾病的主因,但食物会导致发炎的概念,已存在超过五十年。会导致发炎的食物,主要是指经过工业制造转化的食品,如精制化、加热处理、化学加工等。因此了解以下几点,相当重要!

1. 有些食物会「促发炎」,形成一种毒性。

2. 有些食物可以「抗发炎」,对健康有保护效果。

3. 有些人会对部分食物产生「不耐症」,正是导因于慢性发炎。

透过许多已知的不均衡现象,如饱和脂肪酸不均衡、高升糖指数食物、肠躁症(肠漏症)等,每天至少有三次(通常更多),有某些食物会刺激人体,我们都可能暴露在「促发炎」的饮食风险之下,让慢性发炎扩张势力,酿成一发不可收拾的健康灾祸。

人类对每一种食物都有吸收门槛。

「食物不耐症」的概念仍普遍不为人知,即使在医学界也一样。但是,这个现象却比想象中还要普遍,约有四分之一的人会出现不同程度的食物不耐症。值得注意的是,在我所诊治的癌症病人中,出现食物不耐症的比例更高达约三分之一。

早在二千年前,希腊名医希波克拉底就已是营养学领域的伟大先驱。他认为饮食是帮助病患恢复健康的主要方法,甚至提出了令人惊艳的「数量门槛」概念——人类对于每一种食物的吸收都有数量门槛,低于这个门槛时,人体还能应付,若高于临界点,就会无法消化!

然而,一直到已故的法国医师尚.赛那勒才真正提出「食物不耐症」这个说法。

赛那勒医师是知名免疫学专家,也是肾脏移植的翘楚,有三千五百名患者接受过他平均长达五年半的饮食疗法,有些病人在停止吃某些食物之后,健康就大幅改善,赛那勒医师将此现象称为「食物不耐症」,而食物不耐症的产生,主要即是因为人体内的消化酶无法适应所摄取的食物、或是消化酶的数量不足所导致。

「食物不耐症」不可与「食物过敏」互为混淆。因

为两者的发作机制、致病风险与治疗方式,都是截然不同。

肠漏症(肠躁症)正是食物不耐症的根本成因与结果。在正常情况下,肠道的内壁固然很薄(单层的肠道内壁仅是几毫米,但如果只考虑单层的细胞薄膜,则可薄至几微米),但仍能阻挡不利于人体的外来物质。而对于人体有用的分子,不是透过被动扩散(如水分子)被肠道吸收,就是透过细胞主动运输(如葡萄糖)。

然而,在某些情况下,肠道会出现漏洞,使得外来分子可以穿过肠壁进入血流。实际上,出现漏洞的并不是肠道的细胞,而是细胞与细胞间的「接合处」被破坏。这一种结合特性,医学上则称为细胞间的「紧密连接」。未被吸收的食物分子若经由肠道间隙进入血流,这些外来粒子就将成为人体出现发炎与免疫反应的原因,容易诱发所有的慢性病。

食物不耐症可以透过不同的问卷进行汇整判断,一种MSQ量表。

从此量表中可以简单测出人体的「中毒指数」,轻微中毒的得分是30~40分,但有些病人的得分甚至超过150分!得分越高,表示越有可能具有食物不耐症与肠道漏洞的状况。

你会发现,问卷里的大部分症状看似并非直接导因于消化系统问题。有许多干扰日常生活的症状,其实都是食物不耐症引起的中毒所导致,但由于我们已对这些干扰司空见惯,都以为这是不可避免的,而将其归咎于老化之类的问题。于是,当人们面对越来越严重的疲惫感、肚子痛或关节疼痛,甚至是骨质疏松,常常会以「年纪大了」来解释。但这其实是错误的!

当外来物质通过肠壁进入血流后,肝脏就开始发挥无可取代的解毒作用,像是一个「自动过滤器」。

在肠漏症初期,肝脏可以处理掉这些外来粒子,使其变成无毒性或低毒性,这时就只剩下与消化道相关的症状会反应出来——疼痛、胀气、腹部痉挛(如痉挛性结肠炎和大肠激躁症)。然而,当肝脏的解毒能力被外来物质的毒性超越,神经系统就成了有毒物的受害者——特别是在饭后,患者会出现疲倦、记忆力与集中力衰退、视力减退、晕眩、头痛及半夜醒过来等症状。人体其他的排毒器官还包括肾脏、皮肤和分泌物,所以有许多食物不耐的症状,都会出现在皮肤和耳鼻喉,如皮肤发痒、银屑病、鼻塞、咳嗽等。

食物不耐症已越来越普遍,人们必须学习自我预防。假设食物不耐症有20%的发生率——这个数字当然是低估,那么全球就有超过十亿人可能受影响。而随着基因改造食物的普及——例如在南美洲大规模种植的基因改造黄豆,已成为世界人类的主食之一,这个数字只会往上攀升。大众的健康问题将不再局限于单一国家,而是全球性的重要议题。

预防食物不耐症,必须避开引发不耐症的机制,而以下有几个简单的原则可以遵循:

尽量摄取「未经改造」的天然食物。

饮食尽量多样化,避免超过体内消化酶的吸收能力;尤其不要过量摄取小麦制品,如面包、披萨、可颂。

尽量不要服用会刺激「肠道」与「肠道菌丛」的药物,特别是消炎药、抗生素与酒精。

学习呼吸与放松、做好压力管理,可降低让肠道变脆弱的机会。

(一)动物性脂肪:海鲜通常是「抗氧化脂肪酸」的最佳来源

在法国,肉类的摄取量近来大幅增加。一个印度人平均一年才吃5公斤的肉类,已足够身体所需,然而一个北美洲人却要吃上二十五倍之多!在大多数的餐厅里,主菜通常是肉类,蔬菜只是点缀之用。

过度食肉导致人体摄取了过量的饱和脂肪酸,容易造成肠道腐败,也导致罹癌风险大幅上升。而肉类及其衍生性产品(如蛋、奶、奶油等),则含有「动物所吃进」的饱和脂肪酸。

直到不久之前,人类饲养的家畜仍然吃草,Omega 6与Omega 3的关系依然平衡(约3:1)。但从一百年前开始,家畜的食物就完全被改变了,尤其是开始吃「肉粉」(曾经被禁,现在又重出江湖),因此饱和脂肪酸的平衡也顺理成章地大幅改变,现在是15: 1,甚至更高。

虽然表面上看不出来,但我们所吃的鸡蛋,与祖父母吃的鸡蛋并不一样(其他动物类产品如奶类、奶油,也是如此)。

若是从动物性脂肪的含量考虑,鱼类会是比较平衡的脂肪来源,因为它富含多元不饱和脂肪酸,而且应该多吃些小型鱼类(如沙丁鱼和鲭鱼),因为它不是养殖鱼种。再者,小型鱼种与猎食它们的大鱼相比,较少遭受海洋毒物的污染(特别是重金属)。

在食物链的每一环之间,污染程度相差有十倍之多,譬如每公斤的鲔鱼已含有一千微克的水银,而每公斤的鲨鱼却含有一百万微克的水银。

部分养殖鱼类虽然从营养的观点来说是平衡的,但我们却很难、或不可能追踪它们的食物来源,因为业者可能丢任何食物供鱼吃食。

请记住,海鲜通常是抗氧化脂肪酸的极佳来源,也提供了许多必需的营养素;但海鲜也和其生活的环境——海洋一样,遭到了污染。

在过去的一个世纪里,比起动物油,植物油被「改造」的程度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事实上,史前时代的人并不知道「油」也存在于植物里,特别是富含油脂的植物,如坚果和橄榄。而现在的工业萃取产制过程,特别是加热,已经使植物油越来越不「天然」,越来越不适合人体,尤其是除了天然脂肪酸之外,植物油还产生了一种「氢化脂肪」。

这种脂肪内含反式脂肪,是最具毒性与促发炎性的脂肪酸,凡是加热萃取或经由化学处理的油品中,都可以找到它,像是所有的玛琪琳。氢化脂肪从几年前开始流行之后,已受到食品法规的限制,但因为它能帮助食物延长保存期限,所以仍存在于许多加工处理的食品中。

此外,棕榈油这种热带植物油能延长保存期限且价格低廉,因此已经渗入所有加工食品中,甚至包括婴儿喝的牛奶。

但其中所含的棕榈油酸是一种结构「僵硬」的饱和脂肪酸,容易诱发人体的发炎反应。这就是一种无所不在的「有毒食物」,只要我们吃下市面上的加工食品,就逃不掉它的毒害。

譬如,我们很难找到不含棕榈油的饼干,即便是有机饼干也一样「毒」。就算有机饼干用的是「有机棕榈油」,你不会吃进污染物,但有机棕榈油加工后的毒性仍然一样高。

举例来说,当今人们饮食中不均衡的脂肪酸,就像是一辆车加了除草机用的「混合油」,虽然短期内看不出影响,但中长期以后一定会产生「油污堵塞」的状况。讽刺的是,我们更关心爱车用什么油,而非自己吃什么油。

所有糖类和脂肪酸在人体内被吸收之后,其实都是被转变成脂肪,差异并不大,而且当人体在代谢脂肪、糖类和蛋白质时,糖类和脂肪都是相互关连的。

当人体摄取了过量营养素,通常都会被转化成脂肪储存,而在空腹时,三大类食物群都会被代谢燃烧,产生能量:储存在肝脏的糖类最先被燃烧,接着是脂肪(肥肉) ,最后才是蛋白质(特别是肌肉)。

脂肪是由食物带入人体,但我们知道若是摄取过多的糖分与酒精时,透过储存转化也会生成脂肪。因此,避免摄取所有的脂肪,不但是痴人说梦,甚至是危险的。重点是,我们应该摄取好的脂肪。

这样吃,就能均衡摄取微营养素。

在正常情况下,我们吃下的食物理应可以供应身体所需的维生素与微量元素。从天然来源中摄取营养素,可以避免服用保健食品过量的问题,而且经济又实惠,平时可遵循以下几个简单的原则:

1.每天吃水果与生菜,因为加热会破坏许多微量元素。吃的时候一定要细嚼慢咽,才能释放出植物细胞中的微营养素。

2.选择未精制的食物,避免精制过的面粉制品、以及糖分或盐分过高的食品。天然食物富含微营养素,但精制食品却不含任何微营养素。

3.避吃过度烹调的食物。

4.变化食物的种类,以完整照顾各种营养素所需。

就营养成分而言,有机蔬果的维生素含量比一般蔬果多30%,费用也高出约20~30%,但在需求提升后,价格差已逐渐缩小。

微营养素缺乏或过量,都会对人体有害。

目前食品的精制化与土壤的贫瘠,使人们缺乏营养素的现象极为普遍,肠漏症更是营养失调常见的原因。以下则个别针对各种维生素与微量元素的需求,列出适合摄取的来源:

维生素A:富含Beta胡萝卜素的蔬果,亦即大多数色彩丰富的水果与蔬菜。

维生素D:一般人都应检测自己是否缺乏维生素D,若缺乏则一定要矫正。最好的预防方式是定期晒太阳,并且食用天然的维生素D保健食品,像是吃鳕鱼肝油,每天吃1颗,每个月吃10天。

镁:缺镁的状况也极度普遍,而富含镁的食物包括巧克力、坚果与杏仁果、四季豆与扁豆。

维生素B群:维生素B群缺乏现象也很常见,只要验血检查高半胱氨酸浓度即可,而啤酒酵母就富含维生素B群。

硒和锌:这两种微量元素通常在饮食中含量是不足的,必须额外补充。而生蚝、坚果,尤其是巴西豆的含量最为丰富。

抗氧化剂:香料、干果等。

不过,大家也必须避免盲目地服用以下营养素:维生素A、维生素E、铜和铁。

只有为了矫正微营养素的「严重缺乏」或「治疗疾病」,服用保健食品才能发挥功能,而且必须以验血检测作为补充与否的根据。

我极不建议读者「盲目」地服用保健食品。若发现严重缺乏多种营养素,表示很可能患有肠漏症,才会导致营养素吸收困难。此时就算是服用高剂量的保健食品也于事无补,必须要先恢复肠道的健康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