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常见,槟榔致癌成分首次确认!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发布评估结果

文 / 自寅说健康
2020-12-02 11:47

▎药明康德内容团队编辑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下属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评估,由于提神、上瘾,全球有10%-20%人口咀嚼槟榔,主要集中在东南亚和南亚地区,其中包括中国的湖南、云南、海南和中国台湾地区。

近期,IARC在《柳叶刀-肿瘤学》发表了对槟榔主要活性成分——槟榔碱(arecoline)致癌性的主要评估结论。基于有力的机制研究证据,槟榔碱被定为2B类致癌物——可能对人类致癌(动物试验证据或对人类致癌证据有限)。

IARC指出,尽管此前槟榔已被IARC归类为1类致癌物(确定会对人体致癌),但一直未确认其中确切的致癌成分。这是IARC工作组首次对槟榔碱进行评估,非常重要,促进了人们对于槟榔如何致癌的认识。

截图来源:The Lancet Oncology

确认槟榔致癌,为何选择槟榔碱进行评估?

槟榔是一种复杂的混合物,但此前尚未确认具体是哪种成分致癌。基于目前可获得的机制证据,IARC独立专家咨询小组建议优先评估槟榔碱。

槟榔碱是槟榔的主要活性成分,易于吸收,可以在槟榔食用者的唾液、血液、尿液、头发和母乳中检出。此外,部分传统药物中也直接用到了槟榔碱。

从成分性质而言,与尼古丁一样,槟榔碱也是一种生物碱,也作用于烟碱乙酰胆碱受体(nicotinic acetylcholine receptor),同时,槟榔碱还是其他受体(包括毒蕈碱乙酰胆碱受体)的部分激动剂。

槟榔碱与亚硝酸钠反应还可以形成N-亚硝胺,这也是一类致癌物质,也已经在咀嚼槟榔的人的唾液中发现。

图片来源: 123RF

评估槟榔碱致癌性的证据

IARC工作组评估了来自全球各地学术机构对槟榔的机制研究证据,包括槟榔咀嚼十分常见的东南亚地区。

1. 强有力的证据表明槟榔碱具有致癌物的多种关键特性,这些证据来自于在人原代细胞(human primary cells)中以及多种实验条件下所开展的研究。

槟榔碱具有亲电性(electrophilic)。

具有遗传毒性。可在人原代和培养细胞中诱导DNA链断裂、形成微核(异常结构,是染色体畸变的一种现象)、染色体畸变和姐妹染色单体交换。

可以改变DNA修复或导致基因组不稳定。槟榔碱在体外和体内实验中均可引起染色体损伤,并可在哺乳动物细胞的体外实验和细菌中诱导基因突变。在转基因小鼠中,槟榔碱可改变小鼠的突变谱。在人细胞系的体外试验中,槟榔碱会改变DNA修复。

可引起氧化应激。

槟榔碱的代谢产物槟榔次碱(arecaidine)和槟榔碱-N-氧化物也具有遗传毒性。

图片来源: 123RF

2. 在实验动物中,有限的证据显示槟榔碱具有致癌性。在两项小鼠饲养研究中,槟榔碱增加了总的肿瘤发生率。在多项致癌性研究中,槟榔碱在小鼠中诱发恶性食道肿瘤,在大鼠中诱发良性食道和舌头肿瘤。

3. 在人类中,尚缺乏关于槟榔碱致癌性的充分证据。

基于上述主要证据,IARC专家组将槟榔碱定为2B类致癌物。

近年来,槟榔和口腔癌的密切关联也多次受到关注,此次IARC更新槟榔具体成分的致癌信息,无疑再次强调了槟榔的健康危害。

同步公布确认的另两种致癌物

另外,此次一同公布的还有丙烯醛(acrolein)和丁烯醛(crotonaldehyde)的致癌性。工作组曾在1995年评估这两种物质,当时认为是3类致癌物(对人体致癌性存疑),此次结果更新也提醒对这两类物质提高警惕。

丙烯醛被列为2A类致癌物(可能会对人体致癌,动物试验证据充分,但对人类致癌证据有限),烟草烟雾是普通人群丙烯醛暴露的主要来源,车辆燃料、木材和塑料燃烧过程中也有所排放,在厨房中高温烘烤和深度油炸时,也会形成可测量水平的丙烯醛。

丁烯醛被列为2B类致癌物。丁烯醛广泛用于合成制药、橡胶、化学和皮革行业以及食品生产和农业中使用的化学试剂。烟草烟雾是普通人群丁烯醛暴露的主要来源。在车辆燃料和木材燃烧过程中,以及食物的热处理(比如加热食用油)过程中也会形成。

IARC Monographs Vol 128 group. (2020). Carcinogenicity of acrolein, crotonaldehyde, and arecoline. The Lancet Oncology, DOI: https://doi.org/10.1016/S1470-2045(20)30727-0

IARC Monographs evaluation of the carcinogenicity of acrolein, crotonaldehyde, and arecoline. Retrieved November 30, 2020, from https://www.iarc.fr/news-events/iarc-monographs-evaluation-of-the-carcinogenicity-of-acrolein-crotonaldehyde-and-arecoline/

IARC MONOGRAPHS MEETING 128: ACROLEIN, CROTONALDEHYDE, AND ARECOLINE

QUESTIONS AND ANSWERS (Q&A) . Retrieved November 30, 2020, from https://www.iarc.fr/faq/iarc-monographs-meeting-128-acrolein-crotonaldehyde-and-arecoline/

International Agency for Research on Cancer. Personal habits and indoor combustions. Volume 100 E. A review of human carcinogens. IARC Monogr Eval Carcinog Risks Hum. 2012; 100: 1-538

注:本文旨在介绍医药健康研究进展,不是治疗方案推荐。如需获得治疗方案指导,请前往正规医院就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