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肠息肉,是肠癌前兆?肿瘤专家:5类人要警惕
大肠息肉,会不会演变成结直肠癌?这恐怕是所有大肠息肉患者最为关心的话题了。
家住上海的小张,最近因贫血、腹痛到医院检查,不幸被确诊为结直肠癌。在与医生沟通的过程中,小张发现,自己之所以会患病,很有可能会与之前有过息肉有关。实际上,国外也曾有过一项研究,对比切除肠息肉和未切除肠息肉的两类人群,结果发现切除肠息肉的人群患结直肠癌的几率降低了4倍左右。所以,在肠息肉越来越普遍的情况下,大肠息肉最终都会引发结直肠癌,这一问题困扰着越来越多的人。
这些肠息肉可能会
发生癌前病变
我们经常会发现,在一个肠道内,本不该出现结构变化的地方出现了结构变化,比如,突然出现一块叫息肉的东西,而这个东西从形态学上很难识别,需要将它拿下来放置在显微镜下观看。
在显微镜下,医生需要根据息肉的表面形态、位于肠道的部位、息肉的相关数量等信息,判断是否存在导致癌变的风险。一般情况下,越大的息肉发生癌变的可能性越大,但具体结果还是要根据医生的检查而定。
当然,大家也不必过于恐慌。据相关临床调查显示,大约有30%的中老年人都会存在肠息肉。
事实上,也并不是所有类型的息肉都会发生癌前病变。
以腺癌性息肉为例,不同类型的腺癌性息肉,其癌变率也不尽相同。管状腺瘤的癌变率较低,而绒毛状腺瘤和锯齿状腺瘤的癌变率则较高。
还有一些息肉,如炎性息肉和增生性息肉,一般不会发生癌变。
这些人是结直肠癌高危人群
要知道,导致结直肠癌的患者并非只有肠息肉这一个判定标准。由于大肠癌的发生是一个多步骤、多阶段和多因素的过程,会由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
所以,还需要对可能存在的高危人群进行筛查。一般情况下,高危人群主要包括五类:
第一类,40岁以上人群。大肠癌的发生率与年龄密切相关,年龄越大,发病率越高。
第二类,具有息肉、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结肠血吸虫病、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结肠癌和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的患者。
第三类,大肠癌手术治疗后患者。
第四类,直系亲属中有60岁前患过大肠腺瘤或55岁前患过大肠癌的人群。
第五类,患有克罗恩病和溃疡性结肠癌、由倡导症状者及盆腔接受过放射性治疗的患者。
注重筛查实现早诊早治
早期癌多无任何症状,有症状时大多已发展为中晚期。以息肉为例,从息肉到癌变,平均要5-15年。
所以,只能通过定期筛查才能发现。如果尽早通过肠镜进行息肉切除,能大大降低大肠癌的发生。目前,临床上进行筛查的手段主要包括五类:
首先,粪便隐血试验。这是快速、价廉、无创、易操作的方式,也是目前大肠癌筛查中使用最广泛的一项实验,实在显微镜下查找粪便中的血,敏感性较低。
其次,肠镜检查。这是诊断大肠癌和癌前病变最直接、最准确的方法,是大肠癌诊断的“金标准”。美国癌症学会建议,45岁以上人群每5年需要做一次肠镜检查。
再者,直肠直检。这是大肠癌最简单、最有效的筛查方法之一,约有80%的直肠癌可以通过直肠指诊发现。
此外,其他筛查方式还包括,大肠钡餐造影检查、CT仿真结肠镜、肿瘤标志物。
".jpg图文来源于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