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IME结直肠癌大会:多学科协作下肠癌的诊疗策略和未来
以下内容转自:中国医学论坛报
2019年4月20月,prIME主办的结直肠癌大会在北京顺利召开,本次大会邀请法国、日本、中国等多个国家的学者参会,探讨了结直肠癌的多学科诊疗策略及未来发展趋势。除现场参会外,临床医生也可通过各大网站观看会议直播。默克公司作为prIME的重要合作伙伴,对本次会议给予了大力支持。来自法国乔治·蓬皮杜欧洲医院的Julien Taïeb教授和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徐瑞华教授担任本次大会的联合主席。多位学者发表相关学术报告。
徐瑞华教授在致辞中指出,结直肠癌在中国大城市的发病率已位居肿瘤疾病的第二位,优化结直肠癌诊疗实践是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西妥昔单抗做为治疗结直肠癌的靶向药物,已进入国家医保,将会更广泛地应用于临床,为更多结直肠癌患者带来生存获益。
Julien Taïeb教授在致辞中表示,他非常荣幸参加本次会议,并能够与多国学者一起梳理结直肠癌诊疗进展。多学科诊疗对结直肠癌患者管理非常重要,值得临床医生进一步关注。
亚洲结直肠癌患者管理的成就与挑战
袁瑛教授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袁瑛教授在报告中对亚洲和中国结直肠癌患者的流行病学、治疗推荐,以及正在进行的研究和在转移性结直肠癌管理中所面临的挑战进行了分享。她指出,在亚洲乃至全球范围内,结直肠癌都是一种高发肿瘤疾病。但是,亚洲人群结直肠癌流行病学特点具有自己的特征。明确合理的治疗目标,通过多学科团队协作,实施综合治疗策略是结直肠癌MDT治疗的关键。肠癌免疫治疗在MSI-H人群有显著疗效,但在MSS人群仍需更多探索。分子检测、指南依从性、新药研发,是中国肠癌治疗当前面临的三大挑战。
谈NGS测序技术时代结直肠癌的精准治疗
Julien Taïeb教授
Julien Taïeb教授在其专题报告中指出,结直肠癌是一种异质性疾病。肿瘤内异质性的出现,主要源自肿瘤细胞和微环境因素。RAS、BRAF、MSI基因检测目前已经可以用于帮助特定结直肠癌患者接受更为精准的药物治疗。CMS尚需要进一步分类,以及更多新的研究来证实其临床价值。新靶向药物在肠癌罕见亚型(如HER2扩增、TRK融合、POLE、ALK)获得进展。ctDNA可以无创评估患者突变谱,监测治疗效果,不久将来可作为疗效预测指标应用于临床。总之,还需更多临床研究探索NGS、ctDNA等技术,以更好的服务于临床实践。
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多学科治疗的最新推荐
来自日本福冈九州大学的Eiji Oki教授在报告中指出,手术切除是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可以获得长期生存获益和潜在治愈可能性的唯一治疗方法。边缘可切除/不可切除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的主要治疗目的,都应该是通过转化治疗实现可切除。在这一过程中,化疗是实现可切除的重要治疗方法,建议使用基于患者分子生物特征(如RAS状态)和肿瘤部位给予高缓解率和个体化治疗,以获得最大化的治疗获益。需要强调的是,多学科团队协作对为该类患者制定更好的治疗策略非常关键。
对于不可切除的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是否有希望治愈?
许剑民教授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许剑民教授围绕对于不可切除的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是否有希望治愈这一话题发表学术报告,并与现场观众一起展开讨论。他在报告中指出,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的治疗策略应为综合治疗策略,其中,手术是多学科治疗的核心方法,需要具备经验的外科专家来进行。当不可切除的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的预估生存期大于6个月时,在评估患者耐受能力后可给予转化治疗。转化治疗,应基于RAS状态、肿瘤部位、初始外科意见实现个体化治疗。此外,局部治疗有助于增加转化治疗的成功率。徐建民教授表示,不可切除的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是有希望实现治愈的。
液体活检在结直肠癌中的应用
徐瑞华教授
徐瑞华教授在报告中指出,液体活检在结直肠癌个体化治疗中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ctDNA是一种敏感特异的生物标志物,可用于识别肿瘤复发、潜在的耐药机制、新的治疗手段可能性等。当然,进一步ctDNA检测对治疗的临床指导意义,尚需要更多的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来验证。
2019年BRAF突变结直肠癌患者的管理:如何将靶向治疗的价值最大化
Taïeb教授在其学术报告中指出,BRFA突变结直肠癌患者并不常见,发生率约占所有结直肠癌患者的5%~15%,且预后往往很差,患者中位生存仅为10~20个月。如果患者能够耐受,早期强化治疗对于改善患者预后具有重要意义。证据显示,对于该类患者,多种靶向药物联合治疗有效,但疾病控制时间有些令人失望。目前,对于BRAF突变可切除的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仍可采用手术治疗。
RAS野生型结直肠癌患者管理策略:一线和全程治疗药物的选择
张俊教授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张俊教授在报告中介绍了RAS野生型结直肠癌患者的一线治疗选择以及其对后续制定治疗策略的影响、结直肠癌全程治疗的概念、影响患者一线治疗和后线治疗策略的因素等。他指出,选择合适的一线治疗对改善患者生存非常重要。影响患者一线或后线治疗策略的因素有多种,包括:肿瘤部位、生物标志物等。左半RAS野生型一线首选化疗联合抗EGFR治疗。在制定耐药后后线治疗策略时,应基于肿瘤生物学特征和患者个体情况。
晚期结直肠癌免疫治疗的最新进展:现状及努力方向
台湾卫生研究院Li-Tzong Chen教授对PD-1等免疫治疗药物在转移性结直肠癌中的使用及价值进行了介绍。他指出,对于dMMR/MSI-H转移性结直肠癌患者,PD-1治疗联合或不联合CTLA-4,均有显著疗效;联合治疗较单药治疗具有更高的客观反映率和总生存,且获益不受KRAS/BRAF基因状态影响。对pMMR/MSH-L转移性结直肠癌患者,免疫治疗的价值尚需更多临床前实验来评估。
全身新辅助治疗:局部进展直肠癌的新治疗方法
日本国立癌症中心Hiroya Taniguchi教授在报告中指出,多学科治疗是局部进展结直肠癌患者的标准治疗策略,可以显著提高肿瘤控制率,改善患者生存。应根据肿瘤的基本特征、对治疗的响应和复发风险来为患者制定个体化的治疗策略。新辅助放疗联合手术后辅助治疗对患者生存的获益尚缺乏证据,且辅助治疗依从性较差。全程新辅助治疗因其低毒性、高依从性、高临床或病理缓解率、延迟手术不影响肿瘤结局的特征,正日益得到临床重视,尚在等待更多随机研究数据。局部进展结直肠癌患者的筛选有待进一步提高。
本次大会除学术报告外,多位学者还分享了结直肠癌的临床病例,以解决临床实际问题为出发点,展开积极交流和探讨。共同为优化结直肠癌患者的治疗策略、延长患者生存、为患者带来更多获益献计献策。通过交流,相信参会临床医生对结直肠癌的多学科诊疗有了更深入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