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种息肉一定要及时切除,拖得太久会变成恶性肿瘤!

文 / 百科名医
2018-08-24 20:21

健康科普,来看看【百科名医】吧!

息肉,是指人体组织表面长出的赘生物,是因为人体细胞过度增殖导致的黏膜表面的赘生肉,在体内脏器的内表面上,鼻腔、声带、胃肠、胆囊到子宫、膀胱,都是息肉极易生长的地方。医学上一般按出现的部位给它命名。如长在声带上的称"声带息肉",出现在胃壁上的叫"胃息肉",肠腔内的称为“肠息肉”,以此类推。若某一部位有两个以上的息肉,又称"多发性息肉"。

息肉属于良性肿瘤的一种,不会危及生命,但是并不代表其就一定不会癌变!

有些地方的息肉极易发生癌变,并且因为癌变是偷偷摸摸进行的,早期可以没有任何症状,一旦出现症状被发现,就很有可能已成晚期癌症,甚至已经出现了癌转移。

57岁的罗先生就是悲剧中的一员。从30多岁起,罗先生就有鼻炎、鼻窦炎,后来又长了鼻息肉,因为听说息肉是良性的,而且割了还极易复发,就一直没有处理。没想到息肉越长越大,已经挤到眼睛位置,严重影响视力,再不处理就会导致失明,罗先生这才到医院治疗。令罗先生想不到的是,病理切片检查显示,他鼻子上那部分疯长的息肉竟是鼻窦癌。不知何时起,良性的鼻息肉已经发生恶变,每每想起自己的粗心,罗先生都后悔不已。虽然最后鼻窦癌手术良好,但是这也成为罗先生难言的痛。

哪些部位的息肉最容易癌变呢?

一般来说,身体这三个部位息肉生长隐蔽性强,且经常多发分布,一定要及时切除,以免“夜长梦多”,发展成为癌症。

1.鼻息肉


鼻息肉是赘生于鼻腔或鼻窦黏膜上突出于鼻腔黏膜表面的增生组织团。以鼻阻塞或鼻分泌物增多为常见表现,伴面部疼痛或肿胀感,嗅觉减退或丧失。鼻镜检查可见鼻腔内有一个或多个表面光滑、灰白色、淡黄色或淡红色的如荔枝肉状半透明肿物。触之柔软,不痛,不易出血。息肉小者须用血管收缩剂收缩鼻甲或用鼻内镜才能发现。息肉大而多者,向前发展可突至前鼻孔,其前端因常受外界空气及尘埃刺激,呈淡红色,有时表面有溃疡及痂皮。鼻息肉向后发展可突至后鼻孔甚至鼻咽。巨大鼻息肉可引起外鼻变形,鼻背变宽,形成“蛙鼻”。鼻腔内可见到稀薄浆液性或黏稠、脓性分泌物。

如果息肉阻塞咽鼓管,可能会导致患者耳鸣,听力减退,还可引起打鼾、鼻窦炎、慢性咽炎等耳鼻咽喉并发症,更致命的是可引发癌变。因此,一旦出现鼻塞感加重症状,建议到医院做鼻窥镜检查。如果确诊是鼻息肉,应在医生指导下积极治疗。

早期彻底摘除息肉,一般不会癌变。但是,由于有时鼻息肉摘除后又复发,因而许多人反复手术,对鼻腔组织和生理功能产生严重刺激,与慢性炎症交互作用,就会增加恶变的可能。

2.胃息肉

胃息肉是指起源于胃黏膜上皮细胞凸入胃内的隆起性病变。早期或无并发症时多无临床症状。有症状时常表现为上腹隐痛、腹胀、不适,少数可出现恶心、呕吐。合并糜烂或溃疡者可有上消化道出血,多表现为粪潜血试验阳性或黑便,呕血较为少见。位于幽门部的带蒂息肉,可脱入幽门管或十二指肠,出现幽门梗阻。生长于贲门附近的息肉可有吞咽困难。

胃息肉主要有两种,增生性的息肉和腺瘤性的息肉,增生性的息肉在胃息肉中,所占的比例比较大,大约是75%至90%。腺瘤性的息肉是指胃黏膜上皮的,一般体积还比较大,但是面比较光滑,主要是表面的上皮、小凹上皮,和腺体的增生构成的。

增生息肉为非肿瘤性息肉,因为一般不会发生恶性病变,经内科对症处理之后效果较好。腺瘤性息肉癌变率可达30%~58.3%,活组织病理学检查确诊即宜手术治疗。

胃息肉没有比较有效的预防方式,出现胃息肉以后要及时检查和治疗,这是最好的方法。

3.肠息肉

肠息肉多发于结直肠,是结直肠最常见的良性瘤样病变,青壮年多见。绝大多数肠息肉不是严重的疾病,是可以治好的。

经肠镜切除术,是治疗结直肠息肉的首选方法。通过内镜的定期随访,我们还可以发现息肉复发,并且及时予以治疗来防止癌变。肠息肉与恶性肿瘤不同,一般情况下它生长都比较缓慢,细胞的分化良好不会转移到别处,癌变的发生率很低,更不会直接危及生命。肠息肉多数是单发,少数为多发,表面光滑、质地很脆,容易被大便擦破而出血、溃烂、无蒂、宽基的息肉可以转变为恶性肿瘤,息肉越大,癌变的机会也越大。直径超过 2 厘米的息肉,风险提高;若是肠镜检查发现了5厘米以上的息肉,需要立即切除。

多数肠息肉患者没有临床症状,只有很少一部分会出现便血、黏液便、腹痛、大便次数增多、便秘、肠套叠甚至肠梗阻等异常。因此,一旦出现上述症状就应立即到医院做肠镜检查。如果发现肠息肉,可通过内镜切除,再送病理检查明确诊断。此外,因肠息肉易复发,一定要定期复查。对于有家族史的人群,应2~3年进行一次肠镜检查。

一般来说,容易变癌的息肉有如下特征:①组织学上属于腺瘤型息肉;②宽基广蒂息肉;③直径超过2cm的大型息肉或短期内生长迅速的息肉。由于其息肉性质的不同,复发情况以及恶变率的高低均有差别。因此,要定期复查,以便及时了解术后的情况。

百科名医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授权与合作事宜请联系[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