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大学致全校医师的一封信丨浙大6位医师获省首届“医生终身荣誉”!

文 / 浙大儿院
2018-08-20 21:16

救死扶伤,用生命照亮生命;

杏林春满,把医术代代相传;

穷其一生,攀登着医学高峰;

他们有的风华正茂,

有的年逾古稀,

但是他们对生命,

怀揣着同样的爱惜与敬畏。

他们是医生,

也是老师,

他们是中华好医师。

今天,

是国家首个“中国医师节”

怀着感恩和崇敬,

请收下,

这封致全校医师的一封信。

致全校医师的一封信

全校广大医师们:

悬壶济世、敬佑生命。今年,国家首次将8月19日设立为“中国医师节”,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指示,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卫生健康工作的高度重视,对全体医师的关怀和肯定,这是全社会给予医师的荣耀和礼遇。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谨向附属医院和校医院全体医师们致以诚挚的问候和节日的祝福!

作为浙江大学的医师,你们是杏林留香的医者,一袭白衣,恪尽职守,为病人解除痛苦、延续生命;是追求卓越的学者,求是创新,勇攀高峰,致力于解决人类生命健康面临的挑战;是诲人不倦的师者,言传身教,立德树人,为培养优秀人才和医务工作者贡献智慧和力量。你们在本职工作中兢兢业业,在重大救治任务中奋勇向前,在服务基层群众中无私无畏,以卓越的贡献书写了忠诚担当,以精湛的医术彰显了医者仁心,以优秀的事迹弘扬了浙大精神。在浙江省首个“中国医师节”庆祝大会上,我校6位医师获得首届“医生终身荣誉”,他们是卫计行业无私奉献、德技双馨的先进典型,是全校医师的优秀代表。

近年来,浙大医学领域改革发展成果丰硕,医教协同迈出了新步伐,学科建设取得了新成绩,科学研究实现了新突破,医疗服务开创了新局面,临床医学在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被评为A+,涌现出一大批浙大好医生、浙大好护士……这些都凝聚了全校每一位医师的辛勤与奉献,也凝聚了长期以来默默无闻支持各位医师的家属们的理解和付出。借此机会,谨向各位医师及家人表示诚挚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一流的大学需要一流的医学学科、一流的医疗机构。浙大改革发展、医院事业进步与广大医师的价值实现高度一致。学校将进一步支持各附属医院和校医院的发展,加强对广大医教工作者的关心和关爱,推动临床医学学科聚焦一流,加快实现更高质量的内涵式发展。希望全校广大医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更加紧密地融入学校“双一流”建设,更加主动地投身医教协同改革,为发展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增进人类健康福祉作出更大贡献!

浙江大学

2018年8月19日

8月16日下午,浙江省举办首个“中国医师节”庆祝大会,会上宣布表彰浙江省首届“医师终身荣誉”获得者,全省医疗系统十位“重量级”专家榜上有名。其中,浙江大学6位医师获得首届“医生终身荣誉”。他们分别是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的李兰娟院士、陆琦教授、马亦林教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的郑树教授、彭淑牖教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的康曼丽教授。

李兰娟

李兰娟院士一直在传染病学领域“掘一口深井”,为中国乃至全球有效诊治感染性疾病做出卓越贡献。

她是我国人工肝事业的开拓者,创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李氏人工肝系统,攻克重型肝炎肝衰竭病死率高达80%的国际治疗难题,目前已在全国300余家单位推广;她创建感染微生态学,创立微生态干预防治重症肝病新策略,建立世界上首个肝硬化肠道菌群基因集。担任第四届国际微生物组联盟IHMC主席,引领国际微生态研究;她指导全国新发和再现感染性疾病防治,多次在抗击新发、突发感染性疾病战役中发挥领军人作用,承担SARS、手足口病、地震灾后防疫、甲型H1N1流感等传染病防控任务,为我国公共卫生事业鞠躬尽瘁。

在应对 2013年人感染H7N9禽流感疫情中,李兰娟院士带领团队在确认感染源、明确发病机制、开展临床救治、研发新型疫苗和诊断技术等方面取得重大创新和技术突破,创建了新发传染病防治中国模式和中国技术,成功防控了人感染H7N9禽流感疫情。世界卫生组织评价其堪称“国际典范”,该研究成果荣获2017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

陆 琦

陆琦是浙一痔科(肛肠外科前身)创始人,也是我国痔科事业的开拓者。他为周恩来总理保健治疗,并与周总理、邓颖超夫妇结下深厚情谊的经历,成为医学史上的一段佳话。

他将祖传秘方内痔插药献给国家。从医多年间,陆琦教授在痔疮、肛瘘和肛裂方面颇具建树:在国内首创负压套扎器,在国内并列最早开展研究有直肠吻合器用于保留肛门的直肠癌手术,国内最早开展全大肠切除回肠贮袋肛管吻合术治疗顽固性溃疡性结膜炎等,让饱受病痛折磨的患者看到曙光。

1960年至1962年,为周恩来总理治疗痔疾的经历让陆琦教授难忘。经过几番治疗,总理的痔疾得以基本痊愈。总理不仅特意送他亲笔签名的照片,还邀请陆老及其妻子到北京过年。

为周恩来总理治病的珍贵史料以及陆老本人研发的治疗新工具,陆老在晚年全部捐赠给医院。他说,“我希望它们能留在医院,因为医院就是我的家。”

马亦林

再过几天,马亦林教授正式步入90周岁。虽然年纪大了,可马老依旧风雨无阻,准时在每周一八点坐在诊室,等待患者。65年来,马老泡在传染病临床一线,练就了精湛技艺和果敢作风,成就了一代浙医大家。

抗美援朝时期,他果敢奔赴前线,在枪林弹雨里抢救被炮火侵袭的生命。在传染病临床一线,他从中青年干到老年,将青春献给了医疗、教学及社会服务事业。自1990年批准为博导后,年过六旬的马老将精力放在培养研究生上,先后共培养了博士生12名,多数学生是当前感染病学科的带头人。

退休后,马老仍步履铿锵,返聘回浙一继续门诊、参加研究生答辩会,评阅研究生论文,参加各类学术活动及中华临床感染病杂志稿件审阅等。老年的他沉迷学术,积极吸取国内外在感染病方面的新知识及新进展,并撰写综述论文,保持平均每年发表两篇核心期刊。他说,既然选择了医师职业,便只顾风雨兼程。

郑 树

潜心练就“一把刀”、多年来致力钻研大肠癌、改革医学教育、一生醉心临床医学,如今87岁高龄的郑树教授以精湛的医术和勤勉的态度,为我国医学事业的发展做出杰出贡献,抒写了一段女科学家奋斗不息的佳话。

六十多年的医、教、研生涯中,郑树教授确立了学科研究方向,形成了以大肠癌为特色的肿瘤预警干预防治学术体系,引领浙江大学肿瘤学科成为国家重点学科,肿瘤研究所成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为学科发展做出卓越贡献。

“有责任心,能将心比心”是郑教授心目中的医德标准。郑树教授总是说“作为一名医生,我们要给病人希望”、“任何时候不要对病人说不,要寻找一切办法帮助病人”。因此,无论多么晚期、多么难治的患者,在郑树教授这里总是能得到最好的治疗、最大的关心。

如今的郑树,依旧践行着她的梦想——研究大肠癌、坐门诊、做课题、带研究生,循环往复。“我的理想就是能够把肠癌的防治做好。”郑树教授如是回答。

彭淑牗

在外科领域,提起彭淑牖这个名字,几乎无人不晓。他是美国外科学院荣誉院士、英国皇家外科学院荣誉院士、欧洲外科学院荣誉院士和法国外科学院荣誉院士。

彭老勤于思考,对医学研究不走寻常路,他曾突破传统的手术方式,将手术室“七刀八剪”合在一种医疗器械上,犹如“神刀”在手,加上独创的“刮吸手术解剖法”,突破当时外科手术的局限,被国外学者称为“外科手术上的一场革命”。他将胰肠吻合中“缝”操作改为了“捆”,仅一字之变,却大大降低了胰腺手术后的胰肠吻合口漏发生率,解决了困扰世界医坛90年的难题,被国外学者称为“彭氏捆绑术”。

在他的带领下,一大批中国外科学者走向了国际舞台,成为许多院校的外科领军人物,在国际医坛打造出被誉为“彭家军”的外科团队。如今,本该在家颐享天年的彭老仍活跃于临床一线,施行高难度重大手术,毫无保留地把医术传承,救治更多病人。当人们由衷地称赞这位名满天下、誉冠学界的老者,钦佩他敬业的品质和不懈努力的精神,彭老总淡然一笑,“不忘初心,人生无悔!”

康曼丽

在漫长的临床岁月里,康曼丽成长为著名的心内科专家,无论是当初创建浙大儿院心血管内科、建立心导管室,还是后来挑起一院之长的重任,她没一天松懈过。

她爱病人,对待病人始终充满爱的关怀,始终体贴细心,不仅焐热自己的听诊器,也焐热了很多病人家长的心。她爱工作,不仅成长为治学严谨的心血管专家,也推动浙江省儿科心血管学科的建设,为我国的儿科医学事业奉献了毕生心血。

在康曼丽言传身教的引领下,她带出了一大批和她一样医德高尚的好医生。如今,康教授虽退休在家,但她的目光仍离不开她热爱的病人,离不开她挚爱的医学事业。她特别关心医院的发展,每年都要出席医院的职代会、年终总结会、党员大会等活动,也经常建言献策,希望通过医院加强学科建设、医院管理水平,更上一个台阶。

“医学是生命的科学,她热爱生命,也希望更多的人热爱医生这个职业,希望更多的医生能带着微笑,因为生命是永恒的。”康曼丽说。

他们是医学泰斗,桃李满堂,为浙江省现代医学的发展铺就坦途。他们大都年过八旬,走过新中国医学发展的峥嵘岁月,在颐养天年之际,依旧在各自的领域攻坚克难、发挥余热。再次感谢这些白衣天使用仁心仁术,救治了无数患者。再次感谢许许多多的中华好医师,为中国的医疗事业贡献力量。

内容来源:浙江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