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从6个月延长到5年
2012年,来自东北大连的肝炎患者贾老,查出肝内多发结节,多数结节的直径超出7厘米,临床诊断为肝癌中期,如果不进行治疗,他的生存期限最多只剩下6个月。2017年,贾老在北京清华长庚医院接受第4次肝癌血管内介入治疗,5年的时间里,他已经成为了肝胆介入科主任张跃伟的老朋友。生命从6个月延长至5年,这得益于肝胆介入治疗技术的进步和发展。
肝癌的治疗手段,成熟的临床应用有很多,如手术切除、射频消融术、血管内介入栓塞术、肝移植、放疗、靶向治疗、化疗及中医中药治疗,针对不同的肿瘤生长情况,这些技术各有专长。而贾老的肝脏肿瘤多发、直径大,幸运的是尚未发生转移、肝功能尚可,“他是肝脏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术的典型患者。”主管医师张跃伟主任说。
“肝脏的供血主要来自两个方面,门静脉和肝动脉,而肿瘤多来源于肝动脉。实施肝脏介入治疗的关键就在于阻断肿瘤的血供,以此‘饿死’肿瘤。”张跃伟介绍,目前肝脏肿瘤血管内介入治疗术,最常用的方法是碘化油栓塞血管术,这一技术于1976年在我国临床应用,随着技术的成熟,其短板也日益呈现出来,即巨块型肝癌周围的细小动脉分支难以一次性完全栓塞,导致肝癌血管内介入栓塞术日后易复发、“经久不愈”。其次,碘化油栓塞剂具有不可吸收性,多次介入治疗后,阻断肿瘤血供的同时,肝脏功能也逐渐受到影响。
如何降低复发率?降低栓塞对肝脏功能的影响?是肿瘤介入治疗师共同面对的临床问题。2008年,张跃伟开始尝试将临床止血、子宫肌瘤栓塞术常用的明胶海绵微粒型栓塞剂,应用于肝癌治疗。“最小0.15mm的直径,让栓塞的范围从肝动脉延伸到了肿瘤末梢供血血管。介入过程中,从大直径到小直径栓塞剂的应用,形成栓塞的层次感,利于更加全面地阻断肿瘤血供。”
采用明胶海绵微粒型栓塞后,4小时内,肿瘤即因失去血供而死亡;4天左右,肝癌患者可实现肝功能平衡;7天至15天,明胶微粒型栓塞剂被人体吸收。这一技术经过9年的临床应用,目前已经在国内广泛推广应用,更多的晚期肝癌病人获得新生。而在此基础上,目前,张跃伟主任正在将血管内介入栓塞技术与肿瘤免疫治疗技术联合,期待获得更好的临床疗效。
名
医
坐
镇
张跃伟
肝胆胰介入科科主任 主任医师
业务专长:擅长恶性实体肿瘤,尤其是肝脏肿瘤的微创介入治疗,在国内外较早应用微粒栓塞技术致肝肿瘤坏死,进而启动机体内源性抗肿瘤特异性免疫反应,再联合手术切除、肿瘤瘤苗制备和抗肿瘤外源性免疫,同时,综合分子靶向药物、中药等,通过内源性肿瘤免疫途径,将肿瘤局部与全身综合治疗有机结合,探索肝脏肿瘤治疗新模式。
出诊时间:周二上午 周四下午
北京清华长庚医院是由清华大学与北京市共建共管的大型综合性公立医院。
医保号:21110130
电话:010-561188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