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肠外科专家朱建伟:有了肠道息肉该怎么办?

文 / 罗成华主任
2018-05-16 18:25

什么是肠息肉?

南通大学附属医院胃肠外科主任朱建伟说,通俗地说,就是肠管内面多出来了“一块肉”。肠道息肉是肠黏膜表面的隆起性的病变,凡是大肠黏膜上任何向肠腔突起的赘生物,无论其大小、形状和组织学类型如何,医学上均统称为“息肉”。

肠道息肉危害大吗?

肠道内长了息肉,一般是没有感觉的,只有很少一部分肠道息肉患者会出现大便出血,大便混有粘液,或者出现腹痛、腹胀、腹泻等,因此肠道息肉很容易被忽略,绝大多数肠息肉都是在体检或检查其他疾病时偶然被发现。

朱建伟说,结肠息肉虽然常见和不起眼,但长期得不到治疗可能会引起以下不适:

1

大便形状变化

正常的粪便应该呈圆柱形,但如果息肉在结肠腔内,压迫粪便,则排出时往往会变细,或呈扁形,有时还附着有血液。

2

肠腔狭窄

此时就要警惕息肉恶变的可能。

3

便血

这往往是患者就诊的首要原因。

4

大便习惯改变

包括大便时间、次数的改变,以及便秘或不明原因的腹泻,或者是便秘与腹泻反复交替出现。

肠镜确诊肠道息肉后,一般不会自行消退,应引起重视,及时予以内镜下摘除。内镜下切除息肉创伤很小,一般都不需要住院,小的息肉,可通过肠镜下电凝方法直接切除,较大的息肉也可在肠镜下先用金属钛夹或尼龙线结扎根部,然后用电凝切除,直接在门诊就可以进行手术。

当然一些多发的复杂肠息肉仍需住院经腹手术切除。所有摘除的息肉都应当常规送病理科化验,因为显微镜下的病理诊断才是金标准。

是否息肉切除了就一劳永逸了呢?

答案是否定的。

因为即使切除了息肉,肠道内环境没改变,仍然有复发的可能,所以曾经有结肠息肉病史的人都应该复查。单发的良性息肉切除后,建议每年复查一次,有条件者可根据个体情况适当缩短复查时间。

肠道息肉会变成肠癌吗?

这是很多人关心的问题。朱建伟说,息肉继续生长可变为腺瘤,而腺瘤继续发展可能就会变成癌。

研究表明95%的大肠癌都是从肠息肉一步步“进化”过来的:息肉→腺瘤→腺瘤伴不典型增生→原位癌→浸润性癌。一般这个过程可能需要5-10年不等。

结直肠癌(即大肠癌)的症状较隐匿,在疾病的早期,有时甚至疾病的晚期阶段,患者都没有明显的局部症状,以至于许多患者在确诊时已到中晚期,治疗效果大打折扣。因此,早期的肠道健康检查尤为重要。

一般有下面几种检查方法

1

直肠指检

一旦发现自己大便带血或大便发黑了,需要及时就诊,医生可以通过最简单直接的触诊和观察来判断肛肠疾病,因为在我们国家,超过半数的大肠癌发生在直肠,而70%以上的直肠癌属于中低位,肛门指检都可以发现。

2

肠镜检查

肠镜检查是发现早期大肠癌的最有效手段。肠镜检查不仅可清晰地检查整个大肠,并且可在发现病变时可直接钳夹取材进行病理学检查,有利于早期及微小结直肠癌的发现与确诊。但是很少有人主动做肠镜检查,主要是因为大家普遍对大肠癌缺乏认识,而且对肠镜这种侵入性检查方法感到恐惧,这样恰恰耽误了病情。

3

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肿瘤指标、大便常规+便潜血等化验检查,有助于了解患者有无贫血失血。进行血肿瘤标记物如CEA、CA19-9等的检测,有助于肿瘤早期的诊断。

得了大肠癌怎么办?

得了大肠癌是不是就“没救”了?朱建伟说,随着医学及外科技术的发展,结直肠癌的诊断和治疗取得了重大进步。结直肠癌的生物学特性,以及涉及肿瘤生成的遗传学机制被更好地认识了。

同时随着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更多的人愿意定期去医院进行体检。因此,可以更早期地发现病灶,实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从而获得很好的预后。

另外,以往传统手术进行大肠癌根治治疗需要在腹部划一道20cm长的切口,手术创伤巨大,术后恢复慢。现在随着腹腔镜技术的成熟,大肠癌的根治手术得到极大的发展。腹腔镜手术创伤小,腹部仅仅只有几个小孔及一道5cm左右的小切口,完全腹腔镜下直肠癌的根治甚至可以达到完全无切口。

腹腔镜在腹腔内360°全方位的视野使得术野充分暴露,同时它的放大作用可以获得更清晰的解剖层面以及更彻底的淋巴结清扫。

大肠癌有哪些治疗手段?

直肠癌,尤其是低位以及超低位直肠癌,手术解剖和分离需要在盆腔内进行,难以暴露,给操作带来巨大难度,很多患者因此切除肛门。现在的直肠癌根治术即使是在狭小的骨盆腔内,通过腹腔镜的镜头也可以充分地暴露和分离,使得很多以往需要切除肛门的患者肛门得以保留。

除了手术切除,一些晚期的伴有远处转移的患者可行辅助化疗和靶向治疗,现今高效化疗药物以及生物靶向药物的出现,使结直肠癌尤其是晚期结直肠癌的治疗方案不断更新,因而,患者的生存期更长,生活质量更高。

因此大肠癌并不可怕,关键在于早期发现,积极治疗,这样很多患者可以长期生存。

朱建伟

南通大学附属医院 胃肠外科

朱建伟,教授,主任医师,南通大学附属医院胃肠外科主任。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外科学博士,美国Maryland大学癌症中心博士后,研究生导师。

对胃肠、肝胆胰、乳腺甲状腺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有20多年的临床经验,精通结肠癌、直肠癌、胃癌的规范化根治手术,熟谙胃肠肿瘤、腹外疝等疾病的微创治疗,倡导“无血、无菌、无瘤和微创”的手术观念,具有高超的手术技术和经验,是本地区肿瘤快速康复技术的首倡者,获得大中华腹腔镜手术技术比赛江苏第一名和全国一等奖。

江苏省医学重点人才,科教兴卫工程领军人才,江苏省中青年技术带头人,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培养对象,江苏省优秀科技工作者,南通市226高层次人才。中国抗癌协会、中国细胞生物学会、美国胃肠与内镜外科医师协会、美国科学促进会会员,兼任中国抗癌协会南通市肿瘤标志物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江苏省中医药学会肛肠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江苏省医学会胃肠外科学组委员、外科感染与危重病学组委员、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腹膜与盆底疾病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下属消化道肿瘤专业委员,全国直肠癌防治专家委员会委员。受聘《中国细胞生物学学报》、《世界华人消化杂志》、《中华临床医师杂志》、《The Chinese-German Journal of Clinical Oncology》、《Cancer Genetics》、《Tumor Biology》等期刊编审、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审专家。

致力于癌症的外科治疗和学术探索,先后在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属瑞金医院消化外科、美国马里兰大学癌症中心学习与工作,近年在国内外医学杂志发表学术论文50多篇,SCI英文论文18篇。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基金、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卫生厅重点项目等肿瘤研究课题7项。获得国家和省市奖励13项,包括首届中国抗癌协会科技进步奖1项、江苏省科技进步奖2项、江苏医学科技奖1项、江苏省卫生厅医学新技术奖2项、南通市科技进步奖4项、南通市自然科学优秀论文奖1项。多次被授予优秀教师、先进工作者、医德医风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

来源:新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