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完肠镜没事,但你也不要掉以轻心!

文 / 中山六院
2018-05-09 12:33

在上个月肿瘤防治宣传周时,

我们说了一下发病率最高的几种癌症,

忘了的小伙伴们可以点这再复习一下哦~

其中,结直肠癌发病率排名第三......

大家都知道,结直肠癌的发病率和疾病死亡率居高不下,早期诊断和早期发现癌前病灶是目前重要的防控策略。在很多场合,胃肠专科的医生们都会建议大家,普通人群来说,50岁以上就应当要做人生的第一次肠镜,而对于那些有癌症家族史的高危人群来说,40岁就应当完成肠镜检查。

大数据告诉我们,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是一个“较长”的过程,从息肉到肿瘤一般需要5-10年的时间,如果你本次肠镜检查无异常,那么你往往可以在5-10年后再做第二次肠镜。

但是,有那么一些人,筛查或监测检查未发现,而在推荐的下一次检查日期之前却无奈的发现了结直肠癌。这类患者统称为间期结直肠癌,间期结直肠癌占所有结直肠癌患者的3%-8%。换句话说,即使常规结直肠筛查,也无法避免一部分人间期结直肠癌的发生。

怎样去预防这一类结直肠癌的发生便成了一道难题。

我院结直肠外科兰平教授于2017年获得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国结直肠肿瘤筛查和干预技术研究”)的资助,逐步开展结直肠肿瘤筛查工作,于去年委派何晓生副主任医师前往哈佛医学院麻省总医院与临床转化流行病学中心,与Andrew T. Chan教授和宋明洋助理教授进行深度合作,专攻结直肠肿瘤预防干预研究。

对于如何预防间期结直肠癌,何晓生把目光投向了锯齿状息肉

什么是锯齿状息肉?

这是病理学上的一个专有名词,因隐窝处上皮折叠、显微镜下呈现锯齿状而得名,是一类与腺瘤区分的息肉。长期以来,大家认为腺瘤是绝大多数结直肠癌发病的癌前病变。然而,越来越多的证据支持,由锯齿状息肉发展而来的结直肠癌占据所有结直肠癌的20%-30%

以往很多锯齿状息肉都被纳入为增生性息肉,并没有意识到它潜在的恶变能力。更重要的是,相比于腺瘤,锯齿状息肉与间期结直肠癌的关系更为密切

由于其组织病理学的改变不显著,锯齿状息肉在常规结直肠镜筛查中很容易被漏诊,因而如何更好的预防间期结直肠癌就成了胃肠科医生的一大难题。

锯齿形息肉与结直肠癌

既然饮食和生活方式和结直肠癌的发病密切相关,那么改变生活习惯(特别是吸烟、饮酒及饮食)能否可以预防此类结直肠癌的发生?或者说改变生活习惯能否降低此类结直肠癌癌前病变(即锯齿状息肉)的发生?

何晓生在一年的交流期间给这一问题做了一个满意的回答,相关的结果以题为《结直肠癌危险因素与息肉(锯齿性息肉和腺瘤)发生的关系》也于近期发表在国际著名、胃肠专科领域排名第一的期刊 Gastroenterology( IF=18.187,原文链接可点击文末“阅读原文”前往)。

研究选择了基于人群的3大前瞻性队列(NHS, NHS2,HPFS)。这3个队列最早始于1976年,每两年问卷调查入组者的生活习惯、患病及用药情况,每4年询问饮食情况,一直随访至今。随访率达90%以上。

本次研究共纳入141143位曾接受1次或多次结直肠内镜检查者,进行18-20年的随访,期间共发现7945例锯齿状息肉和9212例腺瘤。研究发现,结直肠癌高危因素中吸烟、饮酒和体重指数与锯齿状息肉明确相关,特别是近端结肠和≥10mm大息肉,而饮食因素(包括食用纤维、叶酸、钙以及维生素D)能降低腺瘤的发生,特别是具有侵袭性的腺瘤。也就是说,通过控制吸烟、饮酒和体重能降低锯齿状息肉的发生,从而降低间歇性结直肠癌的发生

何晓生表示,即使结直肠镜筛查未发现息肉或肿瘤的人,依然需要通过控制吸烟、饮酒和体重来预防潜在可能发生的间期结直肠癌。

在他的研究中,还发现常规服用阿司匹林者(每周两次,每次标准计量325mg)可以预防上述近端结肠和≥10mm锯齿状息肉,和具有侵袭性的腺瘤的发生。

阿司匹林作为心内科一个常用药物,被认为具有预防肿瘤的功效。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药物都具备有一定的副作用,而长期大剂量使用阿司匹林者可能会出现消化道出血的风险,使用它进行肿瘤预防时必须在有资质的医师指导下进行。

新闻加点料

何晓生参与的研究计划获得了国家留学基金和我院人才培育经费的大力支持。

近年来,在学校统筹推进“双一流”建设背景下,我院积极落实“五个五”工程和“三大”建设,对标世界一流医科院所和科研机构,着力加强青年人才队伍的建设和培养力度,资助青年医教研骨干赴海外高水平机构学习。已选派30余人到梅奥诊所、美国克利夫兰医学中心、德州大学安德森癌症中心、美国西南医学中心、哈佛大学麻省总医院、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等高水平大学和研究机构学习。

何晓生所在哈佛大学麻省总医院

本文指导专家

结直肠外科四区 何晓生

医学博士,硕士生导师,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附属胃肠肛门医院)结直肠外科副主任医师,哈佛大学医学院麻省总医院博士后。2005年毕业于中山大学临床医学,以优异成绩推荐保送继续攻读外科学硕士,并于2008年毕业留校至今。2009年曾至美国梅奥医学中心、克利夫兰医学中心访问。2014年获外科学博士学位。

图、文/中山六院

部分图片来源于摄图网、搜狗图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