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粹:中医治咳嗽14法,太珍贵了(建议收藏)
大家好,我是中医刘医生
咳嗽在中医属一种病证,在西医则是一个病的症状,是一种病理上防御性的反射,这种反射对排出毒素具有积极的作用。
所以临证治疗不能一味地止咳,必须辨证求因、审因论治,方能因去而咳嗽止。
今天老刘对辨证治咳嗽十四法的临床应用作一小结,供大家参考。
1.宣肺法
适用于外邪犯肺,肺失清肃证。
临床表现:咳嗽,鼻塞流涕,打喷嚏则涕唾俱出。有风寒风热之别。
属风寒者则恶风怕凉,鼻涕清稀,舌质淡,苔薄白,脉浮紧;属风热者则发热恶寒,鼻涕黄稠,舌质红,苔微黄,脉浮数。
治疗:属风寒者,则辛温散寒,宣肺止咳。方用辛温宣肺汤:麻黄12g,荆芥12g,羌活10g,柴胡15g,杏仁10g,苏叶15g,甘草10g。
风热则辛凉宣肺。方用麻杏石甘汤加减:麻黄10g,生石膏30g,柴胡15g,黄芩12g,羌活10g,苏叶12g,桔梗10g,杏仁12g,甘草10g。
均以每日2剂,4小时服1次。
按:肺主气,为五脏之华盖,司呼吸,为气机出入升降通道,外邪入侵多首先犯肺。
肺气不宣,气道不利,毒素欲排而引起咳嗽,故治疗应散邪宣肺,气道畅通,则咳嗽止。如见咳止咳,则会闭门留寇,弊端丛生。
2.清肺法
适用于热毒内蕴,肺气闭塞证。
临床表现:咳嗽气急,痰黄粘稠,壮热烦渴,舌质红,苔黄,脉数。
治疗:清热宣肺。方用芩腥清肺汤:黄芩15g,鱼腥草30g,生石膏30g,杏仁12g,连翘15g,桔梗15g,芦根30g。
每日2剂,4小时服1次。
按:肺为娇脏,畏寒畏热,主清肃,不耐邪侵,一旦热毒内侵则肺气闭而不宣,清肃无力,浊物不得清除而郁积成疾。轻则咳嗽胸痛,重则积脓成痈,故应迅速清热排毒,使热清毒散而病除。
3.润肺法
适用于肺津亏损,清肃无力证。
临床表现:咳嗽无痰或少痰,咽喉干燥,口舌干涩,舌质红,苔白欠润,脉细数。
治疗:生津润肺。方用养阴清肺汤加减:沙参15g,麦冬15g,地骨皮30g,芦根30g,玉竹15g,桔梗15g,川贝10g,玄参15g,甘草10g。
水煎分4次,4小时1次。
按:由于肺叶娇嫩,时时需津液濡润,方能清肃得力。若受气候影响或缺水津亏,引起肺津亏损,肺失清肃而咳嗽,则应及时用药濡润,如旱天禾苗需水一样,方能维持正常生长。
川贝4.化痰法
适用于痰涎壅盛,阻塞气逆证。
临床表现:痰多咳逆,喉间痰涎壅盛,吐痰不利,据其证候有风、寒、湿、热之别。
治疗:属风者,则咳逆痰涎清稀,恶风怕凉,治宜祛风化痰,方用苏麻荆防汤,药用:麻黄10g,苏叶15g,荆芥12g,防风10g,南星10g,白附子10g,僵蚕10g,甘草10g。
属湿者,痰涎壅盛,胸闷呕恶,治宜燥湿化痰,应用杏苏二陈汤加减:苏叶15g,杏仁12g,陈皮10g,茯苓20g,半夏10g,生姜3片。
属热者,则痰涎粘稠而黄,胸膈痞满,治宜清热化痰,方用清热化痰汤:黄芩10g,生石膏30g,地骨皮30g,桑白皮15g,炙百部10g,桔梗10g,川贝10g,甘草10g。
属寒者,则痰涎清稀,呕吐清水,时时恶寒,四肢欠温,治宜温中化痰,方用姜辛二陈汤,药用:茯苓20g,白术15g,半夏10g,干姜10g,细辛10g,橘红15g,桔梗12g,甘草10g。
按:痰为病邪毒素与津液混合,受风、寒、热、湿影响,而形成的不同性质的病理性产物,依靠肺的清肃功能而排出体外,也是一种积极的防御措施。
故临床治疗时,应根据痰的性质辨证用药,方能取痰化邪出而病愈之效。
5.健脾法
适用于脾虚湿困,痰湿内阻证。
临床表现:咳嗽气喘,痰涎壅盛,胸胁满闷,恶心呕吐,舌质淡胖,舌白滑,脉细。
治疗:宜健脾化痰。方用姜术二陈汤:茯苓30g,半夏10g,干姜10g,橘红15g,白术15g,桔梗10g,生姜3片,水煎服。
按:脾属土,恶湿,为生痰之源,脾虚失运则湿滞成痰,阻塞气道。临床治疗应温健脾阳,使湿化痰消。同时干姜与生姜合用,有内温外散之效,治疗此类疾病效果较佳。
6.温肾法
适用于肾阳虚,水湿上泛证。
临床表现:痰涎上泛,咳喘气短,痰多清稀味咸,时时恶寒,四肢欠温,舌淡苔白,脉滑缓。
治疗:温肾化痰。方用桂附二陈汤:茯苓30g,半夏10g,干姜10g,附子10g(先煎),肉桂6g,仙灵脾15g,山萸肉15g,焦白术15g,炙麻黄6g,橘红10g,陈皮10g,水煎服。
按:此为阳虚阴盛,气化失职,水湿上泛,治疗应脾肾兼顾,温阳化湿,使阳气得复,气化得力,则水湿自化,痰消咳止。
7.清肝法
适用于肝火犯肺证。
临床表现:咽喉干痒,咳逆气急,痰少,胸胁拘急,性急易怒,舌质红,苔白,脉弦稍数。
治疗:清肝泻肺。方用清肝泻肺汤:柴胡15g,龙胆草10g,地骨皮30g,桑白皮15g,桔梗10g,芦根30g,甘草10g。
按:此为木火刑金,肺失清肃。方用柴胡、胆草清肝火;地骨皮、桑白皮清肺泻热;桔梗、芦根上通下行,使肝火平、肺热清而咳逆止。
8.降逆法
适用于气机壅塞,升降不调证。
临床表现:自觉气冲咽喉致咳逆气急,胸胁满闷,口干舌燥,咳嗽连作。每至咳嗽呕吐出大量涎液方咳止,舌质红,苔白薄或粘滑,脉弦。
治疗:宽胸下气,方用旋覆代赭汤加减:旋覆花15g(布包),代赭石30g,茯苓20g,半夏10g,陈皮10g,桔梗10g,枳实10g,生姜3片。
按:气以顺为和,以通为畅。若气机郁闭,上逆于胃则呕吐,犯肺则气逆上冲而咳嗽,凡见此证则应上升下行,药用旋覆花、桔梗宣通升上;赭石、半夏平冲降逆,使上下串通,气机畅通而咳止。
9.利水法
适用于水湿壅肺证。
临床表现:胸胁满闷憋喘,喉中稀痰上溢,咳嗽频作,有时吐血沫,此多为心气虚,气化失调,水湿壅肺。
治疗:益气化湿行水,方用益气泻肺汤:西洋参10g,黄芪20g,葶苈子15g,炙麻黄10g,桑白皮10g,大枣7枚,水煎服。
按:此法适用于现代医学中的心力衰竭引起的肺水肿,临床配合益气宣肺泻水法效果显著。
10.祛风法
适用于风痰闭肺证。
临床表现有外风,内风之别。
治疗:外风表现为咳嗽气逆,咽喉刺痛,痰少清稀,鼻塞,时有喷嚏,泪涕皆出,此为风痰闭肺。
治宜祛风化痰,方用二陈化痰汤:茯苓20g,半夏10g,麻黄10,杏仁10g,荆芥12g,川朴10g,桔梗10g,陈皮10g,甘草10g。
内风则为肝肾亏损,虚风上扰,肺气闭塞,表现为咳嗽气逆或干咳无痰,痰少而粘,或痰中带血丝,头晕目眩,咽干舌燥,舌质红,苔白欠润,脉细弦。治宜滋补肝肾,熄风潜阳。
方用熄风宣肺汤:生地15g,麦冬15g,沙参15g,山萸肉15g,女贞子15g,生牡蛎30g,知母30g,川贝10g,甘草10g。水煎服。
按:此法应区分内外。外风俗称风呛咳嗽,治宜宣发为主;内风则属肝肾亏损,虚风上扰,肺失清肃,故治疗应在滋补肝肾的同时,濡养肺阴,使肝肾调和,肺气宣发而病除。
11.活血法
适应于肺内瘀血证。
临床表现:咳嗽气逆,胸胁刺痛,时有吐痰带血,多有明显外伤病史。
治疗:治宜活血化瘀,方用活血化瘀汤:柴胡10g,黄芩15g,天花粉15g,桃仁15g,大黄10g,红花10g,桔梗10g,甘草10g。水煎服。
按:肺内瘀血引起的咳嗽,主要是血中带痰,刺激气道,故治疗应取活血化瘀之法,瘀化随痰而出则病愈。
12.益气法
适应于气虚痰阻证。
临床表现:咳嗽气喘,痰涎壅塞气道,无力排出,喘息痰鸣,尿遗便溏,舌淡,苔白滑,脉虚。
治疗:治宜益气排痰,方用益气固本排痰汤:黄芪30g,白术15g,高丽参10g,山萸肉15g,山药20g,升麻10g,桔梗15g,橘红10g,炙甘草10g。水煎4小时,服1次。
按:气为肺之主,其根在肾,来源于肺,肺依赖气运而施清肃之力,当气虚肺失清肃时,痰液难以排出而气道阻塞,故治疗应取益肾健脾,使气之根源复生,助肺收清肃之功。
此证多见于现代医学之慢性肺气肿病人。
13.通便法
适用于老年急慢性肺系疾病,即腑实气闭证。
临床表现:腹满咳逆,喘憋气短,大便干结,舌质红,苔白或黄干燥,脉虚数。
治疗:宜通腑下气,方用瓜蒌承气汤:瓜蒌30g,大黄15g,川朴12g,枳实10g,桃仁15g,桔梗10g,甘草10g。
按:肺与大肠相表里,当大肠燥结,一则气机不能下行,二则浊气郁久上泛,肺失清肃而咳喘加重。
此证多见于慢性气管炎,哮喘病,肺气肿患者,治疗不要因体弱而不敢用泻下药,但泻下药只可暂用,待腑通浊去,气机畅通,则咳喘自然减轻。
14.止血法
适用于肺内出血证。
临床表现:咳嗽,自觉血气上溢咽喉,时咳嗽呕吐,咳嗽越甚吐血越多,出血越多咳嗽越甚,二者互为因果。
治疗:应以凉血止血为主,方用凉血地黄汤:水牛角粉20g (冲服),羚羊角粉2g (冲服),生地30g,丹皮30g,三七参粉2g (冲服),大黄10g,黄芩10g,川贝10g,芦根30g。
1日2剂,水煎4小时,服1次。
按:此类病证多见于慢性肺结核,支气管扩张,肺内血管破裂引起出血者。
中医认为,久病肺内积热引起热伤血络,治疗不应先顾虚,而应先凉血,使血安宁,血止后再复固虚。此证与脾不统血不同,因肺主气,以通为顺,气盛则血行,若过于补气则使血出不止。
好了,今天的中医知识就讲到这里,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我是刘医生,个人微信:housheng68 有问必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