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制癌前病变,拴住肿瘤侵略的脚步!
控制癌前病变,将成为肿瘤防控战略前移的关键。
来源丨医学界肿瘤频道
人类肿瘤发生是机体易感性和外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外环境因素起主要作用,因此肿瘤是可以预防的。
何为癌前病变?
在外环境致癌因素作用下,远在恶性肿瘤发生之前,会发生癌前病变。癌前病变是从正常细胞发展到恶性肿瘤过程中一个重要的病变阶段,往往需要经过很长时间。
因此癌前病变的防治将成为肿瘤防控战略前移的关键。由于癌前病变和恶性肿瘤的发生有密切关系,对肿瘤的病因研究、预防和监测均有重要应用价值。
如吸烟可以增加人支气管上皮异型增生的发生率,肺癌发病率也会随之增高;能降低人支气管上皮异型增生的药物或食物,也理应会降低人肺癌发生率。因此,癌前病变的转归可以作为肿瘤化学预防的重要标志,在肿瘤预防中具有重要应用价值。
大量研究表明,控制癌前病变可以降低肿瘤的发病率、死亡率。
控制癌前病变,降低肿瘤发病、死亡率
1950年以来,巴氏涂片检测宫颈癌前病变加上外科切除病变,使宫颈癌死亡率下降70%。而未实施这项措施的国家, 宫颈癌仍然是妇女肿瘤的主要死亡原因。
三苯氧胺(tamoxifen) 预防乳腺癌的研究显示,13388 名年龄35岁及35岁以上的女性,随机分组,每日服用三苯氧胺 20 mg,共5年。69个月后,服药组人群乳腺癌发病率比不服药的对照组下降49%。这种抑制作用对有乳腺异型增生的患者更为明显。三苯氧胺主要对雌激素受体阳性的肿瘤有效,而对雌激素受体阴性的肿瘤则无明显作用。
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已批准三苯氧胺作为降低乳腺癌发生的药物使用。雷洛昔芬(raloxifene) 作为新一代的雌激素受体选择性调节剂也可以降低绝经期妇女乳腺癌的发病率,且不良反应比三苯氧胺少。
癌前病变结肠腺瘤与结直肠癌发生有密切联系,结肠镜筛查后切除结肠腺瘤对预防结直肠癌发生、降低其死亡率有很大作用。
人群研究观察到,应用阿司匹林等非甾体抗炎药物,可使结肠腺瘤和腺癌发生风险下降40%~50%。
一项有2035位患者参与的研究显示,服用塞来考昔(celecoxib) 3 年后,患者的结肠腺瘤发生风险较对照组下降45%。应用阿司匹林及其他非甾体抗炎药物可使食管腺癌发病率下50%~60%。
在我国进行的服用草莓干粉干预75例食管异型增生癌前病变研究,初步观察显示,每天口服60 g草莓干粉6个月后,可使食管异型增生癌前病变的组织学分级明显下降,但口服30g草莓干粉组效果不明显。
河南林州市食管癌高发区人群,服用维生素E 30 mg/d,硒50 mg/d,以及β- 胡萝卜素15 mg/d,5 年之后,与不服药的对照组相比,服药组总癌死亡率下降13%,胃癌死亡率下降21%。
2003 年完成的大样本人群前列腺癌预防研究表明,服用非那雄胺(5α- 还原酶抑制剂) 者,在7年中前列腺癌发病率比不服药的减少24.8%。
食管癌前病变膜切除已取得重要进展,据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目前已完成的内镜下微创治疗食管早期癌和癌前病变资料显示,1630余例患者术后5 年生存率高达95%( 内部交流资料)。 这些研究清楚表明,控制癌前病变是降低恶性肿瘤死亡率的有效途径。
目前对癌前病变是如何发展成恶性肿瘤的机制还不太清楚。正如前面已讲的,并不是所有的癌前病变都会变成恶性肿瘤。
据报道,对宫颈和结肠癌前病变的筛查和早期治疗已明显降低了宫颈癌和结肠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但对乳腺导管原位癌和前列腺上皮内瘤的筛查似乎没有降低这两种肿瘤的发病率,因此有人建议不要把乳腺导管原位癌和前列腺上皮内瘤列入“癌症”,可以把它们列入上皮源性的惰性病变(indolent lesion of epithelial origin)。
临床发展缓慢和预后很好的甲状腺癌也应考虑列入惰性病变这一类型。对于惰性病变这类肿瘤,过度筛查会导致过度诊断和过度治疗。这正说明癌症是极其复杂的一大类疾病。
对于癌前病变而言,是要研究和确定易发展成恶性肿瘤的高危癌前病变,而对低危癌前病变不必过度筛查;同时还要对预后非常好、长期为惰性病变这一类型的肿瘤,避免过度筛查、诊断和治疗,把它们和预后不好的病变区分开来。
这样可以更有针对性地提高肿瘤早诊、早治效率,对于控制恶性肿瘤的发生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以上内容节选自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图书《癌前病变和癌前疾病》(程书钧院士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