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得不得肺癌?古代中医是如何治疗肺癌的呢?
肺癌是呼吸系统常见病之一,在我国,肺癌的发病率在男性中居首位,在女性中仅次于乳腺癌。全国各省市、各区县医院肿瘤科越建越多,肿瘤科病人越治越多,其中肺癌是大多数肿瘤科的多见病种。可见,肺癌是常见肿瘤。那么古代有肺癌吗?古代发病率如何?古代中医怎么诊治肿瘤的呢?
中医古籍中虽无“肺癌”一词,但据历史和文献资料,古代一定有肺癌这种病。但是由于没有统计学、没有流行病学,只有各种医案医论,且都是零星记载,难以推测出整个古代社会的患病情况。古籍记载“肺积”病人“胀满咳嗽, 咳唾脓血”,这里所提到的“肺积”和释义和病情记载特别像现在的肺癌。“久咳劳伤, 咳吐痰血, 形体消瘦”、以及“大骨枯槁,大肉陷下,胸中气满,喘息不便,疼痛引胸背”等等描述非常象消耗严重皮包骨头的肺癌晚期病人。
中医对于肺癌的病因认识又如何呢?“正气存内, 邪不可干”、“邪之所凑, 其气必虚”古人对于肺癌病因的认识较为深刻, 对后世影响深远。正气是维持机体正常生理功能,并能抵御外邪的一种能力,正气虚弱则卫外无能,易受邪气侵袭。古人非常重视正气在肺癌发生中的作用,认为正虚是肺癌发病的基础。除此之外,古人还认识到肺癌发生与外界环境因素、年龄因素、情志因素、吸引饮酒等有关,譬如《外科启玄》记载:“癌发,四十岁以上,血亏气虚…”现实中,40岁以上确实是肺癌的高发年龄段。再譬如《灵枢·九针论篇》 :“四时八风之客于经络之中,为瘤病者也”,早在黄帝内经时代就意识到癌瘤发生与外界环境因素密切相关。烟草被认为肺癌的首要祸患,在清代《医门补要》记载:“表邪遏于肺,失于宣散,并嗜烟酒,火毒上熏,久郁热炽,烁腐肺叶”,发为癌病。总而言之,肺癌的发生,是在脏腑正气亏损的基础上,外感外界六淫不正邪毒,内伤七情饮食,或嗜食烟酒辛热之品,导致肺气宣降失司,积聚成痰,痰凝气滞,血行受阻,瘀血痰浊留结而成。
可见,古代中医对肺癌已有察觉和比较深层次的认识,当然限于时代条件,有认识上的时代缺陷,比如看待肺癌,绝不像现在医生要找肺癌在哪个肺叶上?它的病理学属性如何(腺癌,鳞癌)?它的恶性程度如何?等等。瑕不掩瑜,古代中医对肺癌的认识宏观而大体,认为肺癌的发生是人体整体功能学的异常表现在肺上而已,绝不单单是肺上某个部位长了一个包块而已,所以古代中医治疗肺癌绝不单单治肺,而是整合望闻问切四诊特点,概括疾病和证候特点,才拟方施药。
古代中医治疗肺癌,留给后人更多的是治疗原则和治疗思路。比如“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病情急而早期,宜采取得力措施“驱邪”,早期肺癌采取外科手术直接切掉何尝不是这种思想的具体体现呢?病情慢而趋于晚期或者恢复期,重点要放在扶正上,正如名医张元素在 《活法机要》 中指出:“ 故治积者, 当先养正则积自除。 譬如满坐皆君子, 纵有一小人, 亦无容地而去, 但令其真气实, 积自消矣”。《内经》云“大积大聚, 衰其大半而止”,肺癌晚期或者复发后的放化疗,评价为PR的何尝不是衰其大半?清代名医李中梓“初者, 正强邪浅,则任受攻;中者,邪深正弱,任受且攻且补;末者,正气消残,则任受补”更是分阶段治疗肺癌的重要法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