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上类风湿关节炎怎么办,这篇文章给你答案!
到了冬天,除了咳嗽、哮喘等呼吸道疾病,各种关节痛、关节炎等关节疾病也随之多发。而在多种关节疾病中,类风湿关节炎是发病率最高治疗起来最困难的疾病之一。
一说起类风关,大家脑海中浮现的就是肿胀变形的十指,这辈子治不好了。其实,类风关虽然是疑难病但也不是无药可救。
我国古代就有很多关于类风关的记载,历代医家都对其进行研究总结。在古代,类风关属于“痹症”范畴,有“历节病”、“白虎历节风”等常用的名字。“医圣”张仲景就曾在《金匮要略》中对该病的主要病因、临床表现以及治疗方药有系统的论述。《备急千金要方》、《普济方》、《张氏医通》等著作中,也对该病有相关记载,并且还记载了治疗使用的各类方药以及针灸、按摩等多种治疗方法。到了现代,最早有相关记载的资料是1957年有关针灸治疗类风关的经验,随后各种报道、临床研究不断开展不断有新的发现。可以说,对于类风关的研究攻克一直没有停下脚步。近年来,尤其中医方面,取得明显的效果。
类风湿关节炎的症状除了关节肿胀变形严重会导致关节畸形和功能丧失,还会引起关节滑膜炎及浆膜、心肺、皮肤、眼、血管等结缔组织的病变。
类风关的发病原因目前还不明确,但是一般认为与遗传、内分泌、营养以及环境因素中的反复感染、寒冷刺激、疲劳等因素有关。近年来发现,类风关的发作与机体免疫力低下有关,医院也将该病划分到风湿免疫科中疾病类目中。
中医认为,类风关的发生与感受风寒湿热等外邪有关。多因体质素虚,风、寒、湿、热病邪留注肌肉、筋骨、关节,造成经络壅塞,气血运行不畅,肢体筋脉拘急、失养。
风寒湿热病邪为患,各有侧重,风邪甚者,病邪流窜,病变游走不定;寒邪甚者,肃杀阳气,疼痛剧烈;湿邪甚者,粘着凝固,病变沉着不移;热邪甚者,煎灼阴液,热痛而红肿。
或者肝失疏泄,气机郁滞,血行不畅,而滞留关节。病日久不愈,气血津液运行不畅日益严重,血脉瘀阻,津液凝聚,痰瘀互结,闭阻经络,深入骨骼,出现关节肿胀畸形等症,甚至深入脏腑,出现脏腑的证候。且病久不愈,肝肾亏虚,肝不主筋,肾不主骨,痰湿瘀血入于关节,发而为病。
类风关为邪气痹阻经络,气血运行不畅所致,故祛邪活络、缓急止痛为治疗原则,根据病因将本病主要分为风寒湿痹和热痹两种证型。
一、风寒湿痹。关节酸痛或部分肌肉酸重麻木,迁延日久可致肢体拘急,甚则关节肿大。又可分为以下三型:
行痹:肢体关节走窜疼痛,痛无定处,有时兼有寒热,舌苔黄腻、脉浮。
痛痹:遍身或局部关节疼痛,痛有定处,得热稍缓,遇冷则剧,苔白脉弦紧。
着痹:关节酸痛、肌肤麻木、痛有定处,阴雨风冷每可使其发作,苔白腻,脉濡缓。
二、热痹。关节酸痛、局部热肿、痛不可近、关节活动障碍、可涉及单或多个关节,并兼有发热、口渴、苔黄燥、脉滑数等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