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风能治能防,为什么很多人治不好?医生提醒:这6个做法导致的

文 / 我快乐的小大夫
2020-01-14 08:17

痛风病人日常

95%的痛风发生于男性,起病一般在40岁以后,且患病率随年龄而增加,但近年来有年轻化趋势;女性患者大多出现在绝经期以后。

痛风的自然病程可分为急性发作期、间歇发作期、慢性痛风石病变期。

急性发作期

1、发作前可无先兆,典型发作者常于深夜被关节痛惊醒,疼痛进行性加剧,在12h左右达到高峰,呈撕裂样、刀割样或咬噬样,难以忍受。

2、受累关节红肿灼热、皮肤紧绷、触痛明显、功能受限。多于数天或2周内自行缓解,恢复正常。

3、首次发作多侵犯单关节,50%以上发生在第一跖趾关节, 在以后的病程中,90%患者累及该部位。

4、足背、足跟、踝、膝等关节也可受累。

5、部分患者可有发热、寒战、头痛、心悸、恶心等全身症状,可伴有白细胞升高、红细胞沉降率(ESR)增快。

间歇发作期

1、急性关节炎缓解后一般无明显后遗症状,有时仅有患部皮肤色素沉着、脱屑、刺痒等。

2、多数患者在初次发作后1-2年内复发,随着病情的进展,发作次数逐渐增多,症状持续时间延长,无症状间歇期缩短,甚至症状不能完全缓解,且受累关节逐渐增多。

3、从下肢向上肢、从远端小关节向大关节发展,出现指、腕、肘等关节受累,少数患者可影

响到肩、髋、骶髂、胸锁或脊柱关节,也可累及关节周围滑囊、肌腱、腱鞘等部位,症状和体征渐趋不典型。

慢性痛风石病变期

皮下痛风石和慢性痛风石性关节炎,是长期显著的高尿酸血症未获满意控制,体内尿酸池明显扩大,大量晶体沉积于皮下、关节滑膜、软骨、骨质及关节周围软组织的结果。

皮下痛风石发生的典型部位是耳廓,也常见于反复发作的关节周围,以及鹰嘴、跟腱、髌骨滑囊等处,外观为皮下隆起的大小不一的黄白色赘生物,皮肤表面菲薄,破溃后排出白色粉状或糊状物,经久不愈。

皮下痛风石常与慢性痛风石性关节炎并存。

关节内大量沉积的痛风石可造成关节骨质破坏、关节周围组织纤维化、继发退行性改变等。临床表现为持续关节肿痛、压痛、畸形、功能障碍。

肾脏病变 

1、慢性尿酸盐肾病:

临床表现为尿浓缩功能下降,出现夜尿增多、低比重尿、小分子蛋白尿、白细胞尿、轻度血尿及管型等。晚期可致肾小球滤过功能下降,出现肾功能不全及高血压、水肿、贫血等。

2、尿酸性尿路结石:

尿中尿酸浓度增加呈过饱和状态,在泌尿系统沉积并形成结石。在痛风患者中的发生率在20%以上,且可能出现于痛风关节炎发生之前。结石较小者呈砂砾状随尿排出,可无明显症状;较大者可阻塞尿路,引起肾绞痛、血尿、排尿困难、泌尿系感染、肾盂扩张、积水等。

3、急性尿酸性肾病:

血及尿中尿酸水平急骤升高,大量尿酸结晶沉积于肾小管、集合管等处,造成急性尿路梗阻。临床表现为少尿、无尿,急性肾功能衰竭;尿中可见大量尿酸晶体。这种情况在原发性痛风中少见,多由恶性肿瘤及其放射治疗、化学治疗(即肿瘤溶解综合征)等继发原因引起。

痛风预后什么样 ?

1、痛风的病因和发病机制较为清楚,诊断并不困难,预防和治疗有效,因此预后相对良好。

2、如果及早诊断并进行规范治疗,大多数痛风患者可正常工作生活。

3、慢性期病变经过治疗有一定的可逆性,皮下痛风石可缩小或消失,关节症状和功能可获改善,相关的肾脏病变也可减轻、好转。

4、患者起病年龄小、有阳性家族史、血尿酸显著升高、痛风频发,提示预后较差。

5、伴发高血压、糖尿病或其他肾病者,肾功能不全的风险增加,甚至危及生命。

痛风可以治愈,为什么很多人反复发作?

主要是患者缺乏痛风治疗相关知识,不重视,治疗不规范导致的,具体表现:

1、不重视早期治疗。

2、只在痛风发作期治疗。

3、长期滥用止痛药、糖皮质激素。

4、过于害怕药物的副作用,不能坚持血尿酸规范化达标治疗。

5、过度控制饮食。

6、对非药物治疗(饮食、运动、复查)不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