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风湿关节炎,用这个方子,多活十年!
关节炎是最常见的慢性病之一,被定义为头号致残性疾病,类风湿性关节炎被称为“不死的癌症”。我国约有1.2亿人患有骨关节炎,几乎每10人中就有一个。关节炎发病呈年轻化趋势,膝关节变老从30岁开始。
在古代,在我国传统的中医中,关节痛苦称为痹症,早在《黄帝内经》中就已有专门的篇章对痹病的病因、表现、针灸等治疗进行具体的介绍,形成了对痹病的基础知道。
到了东汉时期,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中明确将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经典症状称为“历节”,而唐宋时期孙思邈的 《千金药方》中已经把“历节”这个病单独区分出来,历节,就是“遍历全身关节”的意思。当类风湿发生时,痛苦剧烈,累及全身关节,就像被老虎咬住相同,疼得难以忍受。
在明代以前,中医认为类风湿性关节炎是因肝肾亏损、气血不足、再加外寒湿阻经络所造成的,直到清朝才有对“热痹”的红、肿、热症状进行具体论说,可以说,在清代中医关于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理论就已经十分完整了。
中医治疗的法则一般是祛风、胜湿、止痛活血、通络等。绝大多数患者,经过中医治疗,可达到一个良好的治疗疗效。
中医治疗注重辨证论治与辨病论治,根据症状,中医将类风湿性关节炎分为行痹、痛痹、着痹、热痹。
行痹:以肢体关节痛无定处,走窜为特点;
痛痹:以痛有定处而剧烈为特点,得热痛减,遇寒加剧;
着痹:关节痛苦重着,痛有定处,肌肤麻痹不仁,屈伸不利;
热痹:风、寒、湿痹后期化热伤阴,高热、久热不解而形成。证见关节疼痛,局部灼热红肿,得冷稍舒,痛不可触,可病及一个或多个关节,多兼有发热、恶风、口渴、烦闷不安等全身症状,苔黄燥,脉滑数。治宜清热通络、祛风除湿,方用白虎加桂枝汤。若热痹化火伤津,可见关节红肿,疼痛剧烈,入夜更甚,壮热烦渴,舌红少津,脉弦数。治宜清热解毒、凉血止痛,方用犀角散。
常分为风湿热痹、风寒湿痹、痰浊痹阻型、肝肾亏虚型等证型来用药。
1、风湿热痹
如果关节红肿热痛,痛得十分厉害,并且遇到热的东西后肿痛加剧,冰敷后肿痛缓解,关节活动不方便,患者一般有口渴、发热、舌质红等表现,就可诊断为风湿热痹,应该给予“清热通络,祛风除湿”的中药方。
2、风寒湿痹
如果关节酸痛,不红肿,不发热,肌肤麻痹,患者手足沉重,舌苔白腻。那就要考虑是“风寒湿痹”,寒气偏盛,入于筋骨,肢体关节为主要疼痛部位。证见肢体关节疼痛较剧,痛有定处,得热痛减,遇寒痛增,关节不可屈伸,局部皮肤不红,触之不热,苔薄白,脉弦紧。治宜温经散寒、祛风除湿,方用乌头汤加减。
3、痰浊痹阻
如果关节肿胀,晨僵,甚则关节周围水肿,局部酸麻痛苦,或见块垒硬结不红等症状。患者一般形体教肥胖,常伴有目眩,面浮足肿,胸脘痞满,舌苔白腻。就可辩症为痰浊痹阻,可给予“化痰祛湿,通络止痛”的中药。
4、肝肾亏虚
这种症型一般见于病程久、反复发生的患者,局部关节可见严峻变形,屈伸不利,甚至影响步行,关节痛苦晚上较重,白天减轻,肌肤麻痹不仁,还伴有头晕耳鸣,全身无力等症状,这就可辩症为肝肾亏虚,应给予“滋补肝肾、补气益血”的中药方。
类风湿关节炎的中医综合治疗
中医认为正气虚弱是本病发病的内在因素,凡禀赋不足、劳逸失度、情志饮食所伤等都极易招致外邪侵袭;感受风寒湿热之邪,是本病发病的外在因素,邪气痹阻经络,气血不通,痰浊瘀血内阻,流注关节而发病;疾病日久不愈,邪气内陷脏腑,可导致肝肾不足、气血亏损等正虚邪恋之候。中医综合治疗是目前中医治疗RA的最为有效的方法,包括中医内治法、外治法、调养护理法。
一、内治法:包含有中医辨证论治,及中西药的联合应用
1、辨证论治:是采用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方法,首先明确RA诊断,并根据关节症状、全身症状、结合舌脉进行中医辨证论治。临床常见证候为湿热痹阻型、寒湿痹阻型、痰瘀痹阻型、肝肾不足型。我们认为在RA的活动期以湿热痹阻为主,临床特点为关节肿痛,局部发热,舌红苔黄,治疗以清热利湿、通络止痛为主,常用药物有生石膏、知母、秦艽、生苡仁、苦参、苍术、忍冬藤等;慢性活动期以关节冷痛为主,肿胀较轻,舌淡苔白,多属寒湿痹阻,治宜散寒除湿,常用药物有桂枝、炮附子、细辛、防风、威灵仙等;病程日久,关节变形,活动受限,则辨证为痰瘀互阻,治疗以活血化瘀、祛痰通络为主,常用虫类药配合治疗,以达到搜剔通络的目的;RA常为慢性病程,中医认为“久病必虚”,因此治疗中要注意补益肝肾,益气养血,使“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提高机体抗病的能力,常用药物有黄芪、黄精、当归、白芍、山芋肉、地黄、鸡血藤、补骨脂等。
2、中药+雷公藤多甙(简称T2):T2是从中药雷公藤中提取的有效成分,具有抗炎及免疫抑制的双重作用,临床起效快,但因其不可消除的性腺抑制作用,临床应用受到限制,我们的用药经验是,此药适合应用于50岁以上的中老年RA患者,即可增强疗效,又避免了副作用,笔者善用中药制剂配合T2治疗老年RA患者,用药时间均在1年以上,可明显缓解RA症状,且无明显毒副作用。
3、中药与西药的联合治疗是在各自正规用药基础上的联合,可共同发挥疗效。具体的用药方法是,辨证选用中药汤剂或中成药,加用一种免疫抑制剂,常用药为MTX,对一些病情较重,单用中药或单用西药疗效均不满意的患者,中西药的联合应用可弥补各自的不足,寻求互补,增加疗效,改善病情。
二、外治法:是一种增强关节局部治疗的有效方法,常用方法有以下几种:
类风湿关节炎的治疗,可在传统内服药物基础上,运用中药外治法,突出外治法靶关节治疗优势,这不仅能较好地改善药物的吸收过程,有效地减缓了一些药物的毒副作用,同时能使药物更迅速的作用于病变关节,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治疗效果,在治疗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和独特优势。中医外治法治疗类风湿关节炎具有多种手段,包括离子导入疗法、中药熏洗疗法、中药外敷疗法、穴位贴敷疗法等等。
1、离子导入法:是用离子透入仪器,将中药药液以离子导入的形式,作用于局部关节,具体方法是将浸泡过的中药药液纱布置于患处,然后分别在患处和肢体的对侧放置阴阳电极板,通电后被解离的中药离子成分会借助电流的力量渗入皮肤、关节等处,直接“药至病所”,每次治疗20分钟,每日或隔日1次,20次为1个疗程。
常用方药有:
热证方:黄柏15g、忍冬藤30g、络石藤30g、海风藤15g、威灵仙12g、乳香、没药各6g等。
寒证方:制附子10g、细辛10g、清风藤30g、桂枝9g、乳香、没药各6g等。
2、中药熏洗疗法:有局部和全身之分,局部熏洗适用于双手、膝、踝、足趾关节,每次30分钟,每日2次,根据辨证选用中药;全身药浴是将中药煎煮后,将药液倒入浴池进行浸泡,适用于周身关节疼痛及关节僵硬者,每天1次,每次20~30分钟。
3、中药外敷疗法:是采用传统中药煎膏、中药散剂调糊等,均匀敷于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疼痛肿胀的病变关节或穴位,能迅速起到消肿止痛、缓解病情的作用。外敷时间根据药物强度和患者皮肤敏感度确定,一般外敷30-60分钟后清水清洗即可,不可时间过久而引发皮肤过敏。
4、穴位贴敷疗法:是指在一定的穴位或疼痛关节上贴敷药物,药物通过透皮吸收,与穴位的共同作用以治疗疾病的一种外治方法,具有缓解患者疼痛发作的程度,减少疼痛发作的次数,延长疼痛发作的间隔的作用。穴位贴敷时间一般为2-6个小时,如无过敏反应,可在睡前进行贴敷,晨起取下贴敷药物。
三、调养护理法:
中医认为寒冷、潮湿、疲劳、创伤及精神刺激、营养不良均可诱发本病,因此日常的保健、调护非常重要。现即将进入冬季,也是RA的易发季节,冬季保养需注意那些呢?
1、注意保暖
适当的增加衣服,出门带手套,关节冷痛时可自行进行热疗,少接触冷水,但保暖并不是必须“捂”着,如果过热汗出,更宜感受风寒之邪。
2、科学进补
进入冬季,很多患者都关心吃什麽样的保健品,如何提高免疫力等,其实RA并不是人们唱说的免疫力低下所致,而是免疫紊乱,因此过多选用所谓提高人体免疫力的药物或食物是不妥的,进补最好选用食疗法,以平补为宜,关节肿胀时食用薏米粥;天气寒冷,关节怕冷者,可喝当归羊肉汤,或用黄芪、大枣炖汤;有些患者喜饮用药酒,若关节处于急性发作期肿痛发热者则不宜饮用。
3、功能锻炼
可避免出现关节僵直挛缩,防止肌肉萎缩,锻炼方式以做操、走路、太极拳、爬山等不太剧烈的活动为主,若下肢关节有肿胀时则减少锻炼,平素锻炼时间宜在上午10点,下午3点以后,活动量逐步增加,每次锻炼以不太劳累,身体舒适为止。
温馨提示:如能做到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则可减少关节损害,使病情得到及早控制。
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四个民间偏方
类风湿性关节炎偏方1:鸡血藤25克,益母单18克,生地20克。防风 10克,乳香10克,白芍15 克,秦艽10克,没药10 克,威灵仙12克,独活10 克,防己12克。水煎服,每日1剂;一般服药5—10 ;剂获显效,30剂左右可可取良效。
类风湿性关节炎偏方2:制马钱子60克,制川乌60克,生麻黄 50克,川牛膝60克,制乳香60克,制没药60克,全喝60克,甘草60克……将上药共研细末,过120目筛,贮瓶备用 每次服0、5 每日3次,温开水冲服。属风寒湿邪,以乌头汤加减进服;热痹者以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减送服;肝肾两虚者,以独活寄。生汤加减送服;寒热错杂者应寒热 并治,随证加减。
类风湿性关节炎偏方3:巴戟天25克,山 药25克,神曲20克, 猪脊20克,首乌20 克,三七20克,寄生15 克,女贞子15克,枸杞 子25克,菟丝于25 克。上药共研细末,装 入0号胶囊或袋装粉 剂。胶囊剂每服4—6 粒,粉剂每服5克,日 服3次。饭后服。
类风湿性关节炎偏方4:生川乌20克,洋 金花24克,闹羊花10 克,紫肉桂20克,花椒 6克,樟脑3克,研为粗末。上药用75%的酒精300 毫升浸泡5—7天,过滤去渣。用脱脂棉蘸药液涂患处每日2次。能驱寒活络止痛。
(文中处方仅供参考,请在医生指导下用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