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希恕先生治疗哮喘的秘诀,他们找到了

文 / 中医出版
2019-11-26 00:08

今天,推荐一段令人深思的对话,是两位青年医生之间的交流探讨,一位是从学二十年的曹毅大夫,另一位是他的友人,王博医师。

对于胡希恕先生治疗哮喘,他们在临证中又多了很多不一样的感受,令人可贵的是,在这得失之间,成败之中,曹毅大夫用心记下,透过这段朴实的文字,启发价值不言而喻。

我终于领悟到胡希恕大柴胡汤治哮喘背后的秘密了。

怎样?

他根本不是什么辨证,也不是辨方证出来的。

说来话长。你观察一下你自己的呼吸。

要呼吸,首先要胸廓打开。如果把你的胃脘使劲按住,你就呼吸不进去。把你的两肋压住,你也呼吸不进去。

大柴胡汤就是针对这几个地方去的。

还有就是肺本身的问题,呼吸不进去,肺里的空间被占据

了,气、痰、水、饮、瘀血都可能。所以合用桂枝茯苓丸。

痰饮用小青龙汤。气郁开肺气,麻杏之属。

受教了。

治了3个,都是神效。

但应该会有胸胁胀满的表现吧?

根据以上理论,用四逆散松解两肋,半夏泻心汤松解心下,芍药甘草汤、厚朴、木香松解腹部,浙贝、青陈皮、白芥子、猪牙皂、千金苇茎汤化痰,杏仁、蝉衣开肺气,桃仁、红花、地龙活血,续断、杜仲补肾松解腰部,随证选用,治哮喘疗效大增。

没有胸胁胀满的表现。我猜测,因病人气紧,根本无暇顾及其他症状。但有病人诉说

我心下堵,也有说肚子胀的。

所以很多方证派的医家都特别注重按胸腹和胁下,看肌肉紧张度。

这是一个好思路,我根据这个思路,扩展到很多病种。

但也可能有些胁胀是触诊出来的,没主观感受出来,也有用柴胡的机理。

如果是肾不纳气呢?

那就加续断、杜仲。

腰部筋膜紧张,一样呼吸不利,你可以试试。各种病都行,这样思考,你会对疾病有非常清晰的认识。

只要病人一来,就立即知道治法了,而且一步一步很清楚,好到什么程度都可以控制。这样看病心里就有底了,经过实践,证明效果远超传统意义上的辨证论治。

这样看来柴胡证的呕应是两胁肌肉紧张挤压胃上逆,缓解两胁痉挛,胃不受挤压,自然不呕。

日本人的腹诊了不起,值得重视,我一直想把方证的实证思想和传统的气化理论结合起来,我认为可行,互补,挺好。

这也是我的愿望。

只是一个思路,有待斧正。

不敢。在王兄处学习了。我的体会也是这样。

方证派的思想是实证,每个病理机制都是实实在在的具体病位和具体病变,让人感到实在、踏实,如胁胀,脏腑辨证是肝气郁,方证观则可能认为是肌肉、筋膜痉挛,脏腑观认为柴胡剂疏肝气,方证观则可能认为柴胡剂解除胸胁肌肉紧张,说实话我觉得方证观让人清醒些,不过传统理论中关于气化的理念则让人更深入些。

体会

对传统说法的理气、行气,王博医师用的是“松解”一词,这个词更形象地说明了传统说的气滞,其实质是肌肉、筋膜等紧张或痉挛,理气、行气就是松解该处紧张痉挛的肌肉、筋膜,这样认识相对于抽象的“气”显得具体实在,其实就算是传统意义上的“气”,也离不开肌肉、筋膜等实质组织部位,所以治气,行气、理气,可以从松解实质部位理解。

但我认为完全等同也是不可的,实质部位是具体的载体,而气是抽象的,不只是指实性的组织,还指一种态势、能量、动力等,是一种综合表现。如气滞,从实性部位看,确是肌肉筋膜等组织紧张痉挛,但那也许只是一个结果和现象,而不是原因和本质,松解痉挛也只是气化得行的结果,但为何会如此?恐怕又不是单单用组织痉挛可解释。

气化失常含义极广,除表示一种气滞不通的状态外,还包含气血津液的盈虚通滞和相互转化的过程,所以不可完全等同具体部位实性改变,而日本古方派完全废除了“气”的理念,虽然看起来形象直观,理解起来简洁明了,操作起来也简单直捷,但似乎把最精髓的“所以然”部分丢掉了,而如果奢谈气化,不讲具体病位,不求实证,则难免趋向玄谈,故两种思想要结合。

本文摘自《医门初窥2——临证心得与失验反思》

把抽象的理论用于临床实践,

将生涩的文字变成实在的临证指针,

得失之间,成败之中,

是一位扎根临床中医大夫的实战记录

与孜孜不倦的探索。

……以下是正经广告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