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春捂秋冻”,春天到底“捂”哪呢?快来看看吧
春天,“乍暖还寒时”气温忽高忽低,刚脱掉秋裤,发现降温了;重新穿上冬衣,却发现一整天阳光普照。
昼夜温差大,常常让人猝不及防,一不留神就容易发生感冒、气管炎等呼吸道疾病。
◾图片来源网络
俗话说“春捂秋冻,老来无病”,适当的“捂”可以抵御冷风通过毛孔侵入人体。
所以春捂到底是捂哪儿?
春捂重要的是要“捂”对地方,身体这3个寒气入口务必守住。
1
捂腹
肚脐和腹部的其他部位不同,脐下无肌肉和脂肪组织,血管丰富。肚脐受凉后易引起胃肠功能紊乱,出现呕吐、腹痛、腹泻等消化系统疾病。
2
捂脚
我国唐代药王孙思邈主张“下厚上薄”。因为人体下身的血液循环要比上部差,容易遭到风寒侵袭。
因此,裤子、袜子、鞋子一定要穿得厚点、暖和点,不要换得太快,脱得太早。
如今很多年轻人,喜欢穿鞋露脚踝,过早穿上短裙、破洞牛仔裤、换上小船鞋,甚至露出小蛮腰,这会使患关节炎或多种妇科疾病的概率大大增加。
3
捂背
背为督脉之海,也是阳脉之海,是一身阳气汇集的地方,背部保暖可预防疾病,减少感冒几率;后背如果受寒,容易阳气不足,有碍升发。
“倒春寒”要防这些疾病
春天,人体“冬眠”的皮肤细胞渐渐活跃,毛孔张开。一不小心就可能遭到疾病的“偷袭”。以下4类疾病尤其该警惕:
呼吸内科:
感冒、哮喘
冷空气刺激后,会导致气道免疫力下降,功能受损,继而令气道反应性增高,引起咳嗽、胸闷甚至哮喘、呼吸困难等。
因此气温骤降时,有哮喘、慢性支气管炎的患者,容易病情反复或加重。每个人对这些刺激的反应不一样,有家族史、体质敏感的人会严重一些。
专家支招:
体质弱的人寒冷天气最好减少出门,出门时可以戴口罩,增加衣服,重视头部、胸背和足部保暖,以免着凉。
消化内科:
胃病发作
低温刺激会引起毛细血管收缩,影响胃酸分泌和胃部血液循环,从而引发急性胃痉挛、胃溃疡、胃肠炎等。
专家支招:
及时增减衣服,防止腹部受凉。在饮食上要注意暖胃养胃,多喝热水,少吃冷食,按时吃饭。运动要适量,不宜大量运动出汗太多。
声明:文中部分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联系电话:13042815265
温馨提示
如果你在生活中遇到食品、保健食品、化妆品、药品、医疗器械相关问题,请及时拨打“12331”进行投诉举报。也可以把具体情况留言给我们哦~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