雾霾进入体内永远排不出去?传言真假几何

文 / 健康报
2017-07-04 17:38

随着近期全国多地频现雾霾天气,各种关于雾霾起因、危害、对策的传言也刷爆朋友圈,雾霾对健康的危害让公众倍感焦虑。

这些传言真假几何?本报记者向专家进行了求证。

雾霾

进入体内

就永远排不出去?

“吸入身体的雾霾永远排不出去。”这两天,“协和某大夫”关于雾霾的说法在微博和微信圈传疯了。对此,北京协和医院专家现身辟谣:这些网传信息不靠谱。

北京协和医院呼吸内科田欣伦副教授表示,“吸入身体和肺里的雾霾永远排不出去”的说法是没有科学依据的,目前的研究表明,雾霾对慢性呼吸道病人有确切影响,建议在雾霾天减少室外活动;外出时应佩戴具有防护功能的口罩;减少高强度的运动;在室内安装空气净化器或新风系统。

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育英儿童医院儿童呼吸科蔡晓红教授表示,雾霾中的颗粒物能否进入体内,与颗粒大小、浓度高低、人呼吸的驱动压大小等多种因素有关,2微米~5微米的颗粒最容易通过呼吸道进入体内。小于2微米的颗粒,吸入之后又会被呼出来;大于5微米的颗粒,通常被阻挡在鼻、咽喉处,不被吸入下呼吸道。人体气道本身有阻力,颗粒进入下呼吸道需要一定的驱动力,通常在呼吸科雾化治疗深吸气的情况下,药物颗粒能够进入肺部沉积的比例,婴儿为1%,儿童为5%~6%。根据这种概率,雾霾中成分有多少能进入人体肺部并停留在体内,还需要开展更深入的研究。

中日友好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代华平教授表示,小于5微米的颗粒物吸入体内后,即可沉降在细支气管和肺泡表面,绝大多数被呼出体外,但也有部分可进入血液。PM2.5吸入后不仅对呼吸系统,甚至对全身器官都会造成损害。目前,有关雾霾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尤其是长期影响,以及引起各种疾病的机制都需要更多研究。

儿童

气管短

吸入雾霾比大人多?

“因为儿童气管短,所以呼入肺里的雾霾比大人多”?

北京协和医院儿科万伟琳副教授表示,儿童与成人的肺结构相似,且肺活量低于成人,所以不存在吸入粉尘多于成人的说法。

在某大型电商网站,一款近300元的儿童防霾口罩供不应求,已处于断货状态。对于“能换滤片的口罩效果更好”的说法,万伟琳表示,口罩的防护能力并不取决于价格,而是与其质量、密封程度有关。万伟琳建议,幼儿的雾霾防护以隔离、保护为主,在雾霾天气尽量减少儿童的外出。

蔡晓红说,儿童冬春季节容易患呼吸道疾病的原因复杂,与呼吸道免疫功能不完善、气候多变病毒流行、人群密集增加传播风险等因素有关,不能一味考虑是雾霾单因素引起。加强锻炼,作息规律,多晒太阳,增强自身体质,是预防的关键。

重污

染天

也要开窗通风吗?

有网友在知乎上提问,关起门窗就能将外界雾霾阻挡于门外吗?演员张译通过自己的实验回答称,汽车在行驶过程中,在通风内循环的条件下空气质量明显高于外循环;而在其他室内空间,雾霾浓度并不会好于室外。还有网友通过PM2.5检测仪实验称,即使在雾霾天,也要进行通风,通风后室内的污染情况会减轻。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环境与健康相关产品安全所副所长徐东群说,雾霾天气的主要污染物为PM2.5。研究发现,在关闭门窗,室内没有吸烟、燃料燃烧、烹调油烟及其他人为活动造成的室内污染时,室内PM2.5的浓度一般为室外的70%~85%,这些颗粒物主要通过门窗等缝隙从室外穿透进入室内。比如,室外PM2.5浓度在500微克/立方米时,则室内浓度为350微克/立方米至425微克/立方米,关闭门窗并不能有效降低PM2.5浓度。因此,雾霾天气室外PM2.5污染较重的情况下,应关闭门窗,宜使用空气净化器,但使用空气净化器也应注意适当通风换气。

代华平表示,雾霾对呼吸道的刺激,可引起原有慢性呼吸疾病症状加重,甚至使健康人也有喉咙不舒服、咳嗽、胸闷等感觉。吸入雾霾越多,受到的影响越大。

重度雾霾下

各部门回应公众关切

近期,我国频发大面积空气重污染天气。1月7日,距离此次北京启动空气重污染橙色预警已有8天,环保部就此举行了媒体座谈会;次日,国家卫生计生委、北京市政府、中央气象台也召开了媒体专题座谈会,回应公众关切。

■国家卫生计生委:

就诊人数未有大变化

在媒体专题座谈会上,国家卫生计生委宣传司司长毛群安介绍,国家卫生计生委党组高度重视,成立了由李斌主任牵头的雾霾与健康专项工作小组,自去年12月以来多次组织专题研究,加强监测与风险评估,普及公众自我防护知识,以最大限度减轻空气污染对人民群众健康的影响。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王宇说,为研究雾霾对人群健康产生的影响,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环境与健康相关产品安全所自2013年起开展相关监测项目,目前已覆盖全国31个省(区、市)的60个城市,设立了125个监测点。监测显示,近期我国北方主要城市空气污染物浓度比2013年同期有所减轻,医疗机构就诊人数没有发生较大变化。

王宇表示,雾霾对人群健康的影响主要分为致病性和诱发性两方面,从目前研究看,当PM2.5超过75微克/立方米时,确实会诱发有呼吸系统疾病、慢阻肺、哮喘等基础病的患者出现急症,但要回答公众关心的雾霾是否致癌等问题,一方面需要大样本的队列研究,同时也需要10年以上的时间跨度。“癌症的致病机理较复杂,要确定雾霾等单一因素对这类复杂疾病的影响并非易事。”

如何做好重污染天的个人防护?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环境与健康相关产品安全所所长施小明表示,建议使用室内空气净化器。目前市场上空气净化器产品种类繁杂,在选择时应重点关注适用面积这一指标。室内长时间使用空气净化器会导致二氧化碳及臭氧浓度升高,有条件的家庭可同时选择新风系统。

对于室外的个人防护,北京中医医院院长刘清泉表示,作为重污染天气下的“标配”,每只口罩的使用时间一般在一周左右,使用后要存放在干燥处,不能水洗。

近期,有部分医院及药店售卖防雾霾药茶,刘清泉认为“没有必要”。他表示,是药三分毒,在平日饮食中多食用百合、萝卜等清肺止咳的食材即可。

■环保部:

冬季大气污染几无改善

在媒体见面会上,环保部部长陈吉宁表示,自2013年实施《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以来,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的空气质量整体均有所改善,但冬季则几乎无任何变化。

会上,陈吉宁出示了2013年至2016年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地4年间每天的空气质量情况图表。陈吉宁说,2016年北京PM2.5浓度是73微克/立方米,比2015年下降了9.9%,优良天数比例比2015年上升了3.1%。“这也是北京这几年改善幅度最大的一年。”此外,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3个重点地区也在改善。与2013年比,改善幅度在30%左右。“我们改善的速度比发达国家在同一发展阶段还要快一些。”

针对近期全国大范围长时间的重污染天气,陈吉宁坦言,目前最大的问题是冬季大气污染几无改善。他认为,除了冬季强化措施不够以外,冬季气象条件变化与之密切相关。“如同我们走过隧道,到了冬季,这个隧道突然变窄了,而且越来越窄。”中国工程院2016年对《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的中期评估显示,2014年京津冀地区的污染气象条件比2013年差了17%,2015年比2013年差了12%。2014年是全球最暖的一年,而此后的2015年和2016年又接连打破这一纪录。以北京为例,刚刚过去的2016年12月,是1951年以来最暖的12月,平均气温比常年偏高1.6摄氏度。此外,自2013年以来北京采暖季的大风频率都在10%以下,小风和高湿频率则在50%以上,而2016年冬季这一数字则接近60%。“这种气象条件,一方面不利于污染物扩散,另一方面有利于PM2.5的生成。”陈吉宁称,环保部将提出一些更有效的措施解决冬季污染问题。

对于完全消除雾霾的“时间表”,陈吉宁表示,这涉及复杂的社会因素,需要一个过程。“洛杉矶、德国都是用了20年到40年才解决,我相信我们会更快一些。”

■北京市:

将组建环保警察队伍

1月7日,北京市政府邀请媒体、企业、市民代表共16人就治霾及相关问题召开座谈会,北京市代市长蔡奇表示,目前北京治霾还面临四方面问题,首先,冬季污染治理难度大,污染天一般集中在10月至次年5月,尤其是冬季供暖相对增加了污染物排放,受大气条件影响也较大;对空气重污染预测预警的准确性还不够,影响准确发布预警、有效应对污染;对难啃的“硬骨头”攻坚力度不够大,比如重型柴油车虽只占全市机动车的5%,但排放的氮氧化物却占机动车排放总量的50%左右,应下大力气控制;“最后一公里”的执行力需要进一步加强,如对露天烧烤、露天焚烧垃圾、焚烧秸秆等问题监督管理不够严格,没有完全到位。蔡奇称,2017年将铁腕执法,强化督察问责,组建环保警察队伍,严厉打击环境领域违法犯罪活动,同时还将参考中央环保督察模式,对16个区开展市级环保督察。

中央气象台在1月7日召开的媒体座谈会上透露,自2016年11月以来,京津冀地区共发生7次持续性中度到重度霾天气过程,近期京津冀地区雾霾成因主要是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极端不利的气象条件所致,预测1月8日~14日北方地区冷空气活动频繁,京津冀地区无持续性雾和霾天气,但1月11日前后京津冀地区中南部有轻度至中度霾。

文/健康报首席记者 谭嘉

记者 张磊

图/源自网络

以上为《健康报》原创作品,如若转载须获得本报授权。点击下方“阅读原文”自助获取转载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