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颈椎急性扭挫伤改怎么办?
概述:急性颈部扭挫伤,是指颈部肌肉、韧带因各种急性扭伤而引起的牵拉伤,局部水肿、渗出,产生无菌性炎症。属单纯肌肉、韧带损伤,不伴有颈椎小关节错缝、寰枢椎半脱位及脊髓损伤。属伤科常见疾病。它即可单独为病,也可以合并颈椎小关节错位、寰枢椎半脱位、颈椎骨折及其他颈部疾病中。临床上应仔细区别,以免误诊,耽误患者病情,这就需要医者手法触诊的基本功要扎实。
颈部肌肉、韧带因其功能及分布不同,可划分为颈前、颈后、颈侧三部分。
一、颈前肌群,位于颈椎前面,主要是头、颈最长肌。
1、头长肌:起于颈3—6椎体横突,肌纤维向上,止于枕骨底部。
2、颈长肌:起于下段颈椎及上段胸椎横突及椎体,肌纤维向上,止于上位椎体的前面及寰椎前结节。
头、颈最长肌具有前屈颈部,限制头颈过度后仰功能,突然、急剧、过度的后仰头颈,容易引起其损伤。
二、颈后肌群,位于颈椎后面主要包括项韧带、竖脊肌颈段、头颈夹肌及半棘肌等。具有维持头颈部正常姿势,使头后仰及回旋功能,过度前屈时,最容易引起损伤。
1、项韧带:为棘上韧带颈段,上起于枕突,向下链接各椎体棘突之上,于颈七棘突上延续为棘上韧带。具有限制颈部过度前屈作用,突然过度的屈颈动作,极容易引起损伤。
2、竖脊肌:竖脊肌为脊柱后方的长肌,下起骶骨背面,上达枕骨后方,填于棘突与肋角之间的沟内。它以总腱起自骶骨背面、腰椎棘突、髂嵴后部和胸腰筋膜,向上分为三部:外侧为髂肋肌止于肋角;中间为最长肌止于横突及其附近肋骨;内侧为棘肌止于棘突。其在颈段部分有使头颈后伸功能,突然、急剧、过度的屈颈动作,容易造成其急性拉伤;长期低头姿势容易引起其劳损。
3、头颈夹肌:可分为头夹肌及颈夹肌两部分分别起于下段颈椎及上段胸椎的棘突,肌纤维向上,跨过3—5个椎体之后,止于上段颈椎的横突及颞骨乳突。单侧收缩时使头向同侧侧屈及回旋;双侧同时收缩时使头后仰伸直。过度前屈及扭转颈部时,容易引起损伤。
4、半棘肌:可分为头、颈、背半棘肌,分别起于颈2至胸12椎体横突,肌纤维向上,终止于项韧带及枕突。有使头颈回旋及伸直作用,极度屈曲及旋转颈部时容易损伤。
三:颈侧肌群:主要包括斜角肌及胸锁乳突肌肌。
1、斜角肌:又分为前、中、后斜角肌,分别起于颈2至颈7横突,肌纤维斜向前下方,前中斜角肌止于第一肋,后斜角肌止于第二肋,单侧收缩使头颈向同侧侧屈;双侧同时收缩使头前屈。过度后仰及侧屈时容易损伤。
2、胸锁乳突肌:起于胸锁关节,肌纤维斜后上方,止于同侧乳突。单侧收缩时使下颌指向对侧(如射箭时开弓动作);双侧同时收缩时头后仰。过度旋转颈部时容易引起损伤。
病因病理:
系外伤引起,即颈部肌肉抗阻力收缩失败或遭受过度被动牵拉,使肌腱附着处或肌肉筋膜出现损伤,如遭遇急刹车或前滚动作失误或颈部扭伤(如柔道、摔跤运动及格斗等)或暴力直接施加于颈部(颈部扳法等)。颈椎突然急剧、过度的前屈、后仰、左右侧屈及旋转动作时动作力量过大,超出正常生理许可范围,都可以造成颈部肌肉、韧带牵拉伤或撕裂伤,局部水肿、渗出或出血,产生急性无菌性炎症,从而引起症状。在临床实践中,主动抗阻力收缩引起的损伤较过度被动牵拉引起的损伤少。
此时若失治或误治,病变处水肿、渗出物未经完全的吸收、消散,可继发机化、粘连。迁延不愈,可演变、发展成颈肌劳损或颈椎病。
若外力过强、动作过猛或运动范围超出生理活动范围等,则极易引起寰枢椎半脱位、颈椎小关节错位、齿突骨折、脊髓压迫等病症。因此,颈部急性扭挫伤既可以单独为病,也可以合并出现在上述病症中。临床上应详加鉴别,以误诊失治。
临床表现:
1、颈部急性外伤史。
2、颈部疼痛,有负重感——伤后即出现疼痛,但一般初期比较轻,24小时左右达到最高峰。痛处不一,因损伤的肌肉及韧带不同而异。严重时可以沿肌肉、韧带的走形及神经分布而放射至头部、肩部及上肢。胫前肌群及韧带损伤明显时,以颈部乏力为主,仰卧位起床时颈部疼痛、乏力不能支撑头颅,需以手掌扶持颈后方能坐起;并常常刺激迷走神经,引起说话声音嘶哑或失音。颈后肌群及韧带损伤明显时,患者常不愿处于低头姿势、喜以手掌托腮或扶持颈后部处于轻度后仰位,以求症状减轻(减轻肌肉负重)。
若外伤较重,出现单或双侧上肢的烧灼样麻木、疼痛、乏力等神经放射症状,提示脊髓或脊神经受到刺激。若出现头条、眩晕、视物模糊及耳聋耳鸣、恶心呕吐等症状,应考虑到颅脑外伤(脑震荡)或椎动脉受到刺激。后者多因颈肌紧张、痉挛之后,颈曲改变而椎动脉供血不足。
3、压痛——在颈部可触摸到明显压痛点,多位于椎体的棘突、横突及颅骨的枕突、乳突等部位,并可据此结合功能受限方向(即主动抗阻收缩痛及过度被动牵拉痛)而推断出受损伤的肌腱、韧带(如棘上韧带损伤时,痛点多在棘突尖上,过度屈颈及主动抗阻后仰颈部时剧痛)。痛点之上亦可触及肿胀或韧带剥离感。多数情况下颈部损伤为复合性,故压痛点广泛、弥散。
4、功能活动受限——因为损伤肌腱、韧带不同,程度不一,故功能活动受限的方向和程度也不一致,一般主要表现为该肌主动抗阻收缩及被动过度牵拉时剧痛,相应的肌肉抗阻实验(+)。部分患者因为怕痛而不敢活动颈部,造成颈部功能活动假性丧失现象。
5、X线检查——单纯颈部肌肉、韧带扭挫伤时,X片上无阳性表现,部分患者可出现脊柱颈段侧弯、生理曲度变直等现象(系颈部肌肉、韧带损伤后的痉挛引起,属保护性反应,当颈部疼痛消失后,其阳性症状也随之消失。)
四鉴别诊断
1、落枕——落枕的症状及功能活动受限等与本症相似,但落枕多无外伤史,而是单纯睡眠或瞌睡后醒来时发现,多有颈部受寒或睡卧姿不正确,压痛点多局限在肩胛提肌(附分穴),斜方肌上束及中束(肩井、肩中俞及肩外俞穴),颈后肌肉。韧带受累时很少。
2、寰枢椎半脱位——病因病史相似,有时完全相同。但寰枢椎半脱位的压痛点局限,位于枕突下颈1/2之间(风府穴)、功能活动受限以环转动作受限为特征(即不能作向左或右看齐动作,但前屈,后仰运动尚可。)
3、颈椎小关节错缝——二症常相伴出现,单纯颈椎小关节错缝以颈部疼痛局限,弹性固定如斜颈状,并可摸到偏歪的棘突为主要临床特征。
4、颈椎骨折等——外伤多较重,X片有助确诊。
五:治疗
目的:解除肌肉、韧带紧张,痉挛;促进炎症反应物的吸收、消散;防止继续纤维化、粘连的出现。
1、药物治疗——中药以活血化瘀、通络止痛之品为主选,如:云南白药、七里胶囊等内服,亦可外涂红花油等。西药以消炎止痛之剂为主,如芬必得、扶他林等,内服外涂均效果明显。
2、局部封闭——疼痛剧烈,痛点局限时,可采取封闭治疗。
3、手法治疗——参照压痛点及功能活动受限情况,可在紧张、痉挛的肌腱、韧带之上酌情使用指揉、点按、捋顺、拿、散等手法,以解除肌肉紧张、痉挛,促进炎性反应物的吸收、消散,防止纤维化、粘连的出现。因为症属急性水肿反应,故手法应轻揉和缓,防止加重损伤,具体操作如下:
患者正坐,颈部自然前屈。医者一手固定患者头颅,另一手以指揉法在痛点或紧张、痉挛之肌腱、韧带处施术,手法轻揉,以患者能耐受或感觉舒适为度。3-5分钟,使紧张、痉挛之肌肉、韧带放松即可,防止出现进一步牵拉伤;继以点按法分别施手法于凤池、风府、颈夹脊、缺盆、扶突、肩井、大椎及疼痛之阿是血穴,每穴位3次,得气为度,缓急止痛;然后可在患者完全放松情况下,施以颈椎不定位扳法左右各1次,以改善颈肌的紧张状态;再以颈部拿法、搓散法施术于颈侧,加快局部血液循环,促进炎性水肿的吸收,消散,防止纤维化、粘连产生;最后以拍法、捋顺法法及拿颈、拿肩等结束。
单纯颈部肌肉、韧带扭挫伤,一般均治疗3-5次,方能治愈,因为软组织损伤后水肿、渗出的消散吸收需要有一个自然的,必不可少的时间过程。所谓“一次治愈”的说法是不科学的。
4、因患者仅为软组织损伤、无小关节错位,因此可嘱咐患者尽量放松颈部,并在不痛范围内适当活动,以避免肌肉处持续痉挛状态,而加剧损伤。
5、如若外伤较重,出现单或双上肢麻木、疼痛乏力等神经刺激症状时,在除外骨折情况下,可佩戴颈托、卧床休息并配合牵引等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