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告诫:口腔微生态失衡有损于人体健康基石
本文作者 衣晓峰 李慧
在今年9月上旬于浙江召开的第二十届中华预防医学会微生态学术会议上,受大会主席、中国工程院李兰娟院士邀请,中华预防医学会微生态学全国口腔微生态学组组长、黑龙江省医院口腔医学中心主任马晟利教授专程赴会,做了《口腔微生态平衡的自我维护与建立对新冠病毒感染防御的重要作用》的专题报告,着重介绍了她们课题组在微生态领域前期研究成果和目前科研进展。马教授指出,口腔微生态的稳定对人体健康意义重大,有利于抵御外来病菌的刺激和侵入,从而保护机体健康;而一旦平衡被打破,就可能使口腔致病菌过度滋生,进而诱发微生态失衡,酿成口腔疾病和全身性疾病,动摇人体健康基石。那么,口腔微生态的概念是什么?人体微生态与感染性疾病有何关系?若是微生态失衡,究竟会酿成哪些疾病?日常生活中,如何避免滑入口腔微生态紊乱的误区?就这些公众关心的话题,马晟利主任逐一进行了解读和答复。微生态平衡有益健康马晟利解释说,人体体表和体腔存在大量的微生物(细菌),这些正常菌群经常从不同环境进入人体,植根于胃肠道、口腔、泌尿道、皮肤、呼吸道等,继而不断生长、繁衍后代,与其生存的微环境共同构成人体微生态系统,并铸造而成机体的重要生物屏障。研究表明,微生态系统就像人体的一个重要生理功能“器官”,是人类适应环境生存、健康、遗传、疾病和衰老的主导者,而且是药物代谢、微生物耐药的重要载体。若是微生态平衡被扰乱,许多感染性疾病就会不期而遇。而作为一个完整且复杂的生态系统,人体口腔不仅有适宜各种微生物“安营扎寨”的温度、酸碱度,还有微生物生长所需要的湿度和营养源,如口腔内的唾液、龈液、分泌物及食物残渣存留物等;加上口腔解剖结构复杂及物理、化学和生物等因素,均给口腔内各种类型的微生物的生长繁殖和定居,提供了非常稳定和适宜的环境与条件。马教授解释说,各种微生物在口腔不同部位共栖、竞争和拮抗,在种群数量及功能上保持着动态平衡的自稳状态,构建了人类复杂的口腔微生态“微世界”,有助于阻击外来病菌。这个“微世界”如果失序和失衡,就会土崩瓦解,致使“病从口入”。机会致病菌不可不防马晟利进一步指出,口腔中微生态的失衡,容易将微生物群体向病原体的相关群体转化,对口腔健康带来负面影响;同时,机会致病菌的增加易使口腔产生异味(口臭),可致龋病、牙周炎、口腔黏膜病和口腔癌等疾病,其中龋齿和牙周炎可以分析出较明确的致病菌,包括变链球菌、牙龈卟啉单胞菌等。而口腔微生态的正常秩序一旦被打乱,往往激发机体的炎症反应,或通过口腔定植菌群的传播,干扰机体其他系统器官的正常状态,使肠道微生态失调,酿成种种肠道疾病,如胃炎、炎症性肠病,乃至胃癌、结直肠腺瘤、结直肠癌等恶性肿瘤。分析其中原因,马晟利教授认为,口腔微生态失调因素是复杂的,可以是年龄、饮食、卫生、健康状况及抗生素的应用等,也可能是微生物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同样,一些超负荷的物理化学因素、细菌因素、宿主因素等,也都会不同程度地破坏微生态平衡,如口腔修复材料释放的材料离子与降解产物、修复体本身的粗糙程度、头颈部恶性肿瘤放疗时的射线,均能改变微生态结构,诱使放线杆菌、变形链球菌等口腔致病菌的过度滋生,最终带来局部或全身疾病,而疾病本身又会使口腔微生态的平衡被“颠覆”。保护好微生态有要领马晟利教授介绍,对于口腔微生态失衡,目前有几种常用的干预手段,常见的是及早消除口腔疾病,包括充填龋洞、清理牙周隐患、消除口腔炎症及口内有害气体,同时依靠机械方法破坏菌斑生物膜、平整牙面以减少细菌的附着,或利用氯己定、氟化亚锡等含漱药物及甲硝唑、头孢等抗生素抑制菌斑的形成。尽管上述药物能够有效阻止致病菌的侵袭,但对口腔内的益生菌和正常定居的固有菌群也同样“不留情面”。特别是抗生素的滥用,往往带给口腔微生态灾难性的伤害。在这样的背景下,一些针对微生态改善的疗法逐渐兴起,如益生菌制剂和细菌替代疗法等。马晟利教授指出,作为具有保健功效的微生物,目前乳杆菌和双歧杆菌最常用。已有研究表明,益生菌在诸如腹泻、心血管疾病和过敏反应等疾病中效果显著。益生菌能定植于口腔并产生代谢物,遏制口腔致龋菌的增殖和黏附。此外,相关研究也发现口腔益生菌还能通过调整口腔菌群,减少挥发性硫化物,改善牙周病患者的口臭症状。而细菌替代疗法是指将病原菌突变株或有益菌株植入口腔,取代或制衡致病菌株,达到预防或控制感染的目的,其本质是促进微生态平衡的重建。需要强调的是,单纯的治疗口腔疾病难以完全恢复口腔微生态平衡;换句话说,口腔微生态平衡的自我维护与建立尤为重要。马晟利解释,口腔生态环境中包含容易贮留食物和细菌的滞留区,如龈沟、牙邻面间隙、颌面的窝沟及义齿卡环和基托与牙面或牙龈、颊黏膜的重要接触区。这些部位唾液的冲洗效果弱,若口腔清洁不完善,则易使食物残渣滞留,造成口腔菌群失调,引发口腔不适甚至疾病。因此,要注重口腔卫生,每天刷牙2-3次,每次3-5分钟。由于牙齿磨损可致“牙本质过敏”,遇到冷、热、酸、甜的食物,牙齿易于疼痛并过敏。这种情况下,一般可选用脱敏牙膏、含氟牙膏和防酸牙膏,以减轻疼痛;对患有牙龈炎、牙周炎的人群,宜选择消炎为主的牙膏;有口臭的人不妨用芳香型牙膏。还要注意,不可长期仅用一种药物牙膏,最好几种牙膏交替使用。
“8020”标准,是世界卫生组织对人类牙齿健康提出的标准,即80岁的老人至少应有20颗功能牙(即能够正常咀嚼食物,不松动的牙)。“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人们应从小就要有爱牙意识,保护自己的牙齿,注意清洁保健的同时,应该定期到医院口腔检查,发现问题随时处理。”马晟利教授指出,人们在平时生活中应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如调整合理的饮食结构,高蔗糖食物使口腔中致病菌如变形链球菌、放线菌等明显增加,所以应避免高糖摄入。同时,要保证良好的睡眠,多注意锻炼身体,适当的有氧运动可增强体质,增强免疫力。经常咀嚼口香糖等物质,促进唾液分泌,增强口腔自洁效果。另外,人在患病时,过度应用抗菌素会使口腔菌群失调,并让耐药菌或异源菌包括念珠菌、肠杆菌在口腔内找到“容身之处”,因此可适当服用益生菌,或者改用窄普抗生素对抗感染性疾病等。而长期口服降糖降压等药物的人群,需同时适当给予微生态调节剂,避免因口腔菌群失调造成的口干、口臭、口腔念珠菌感染等。马晟利教授,黑龙江省医院党委副书记、纪检书记,二级岗位教授,省级领军人才梯队领军人,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黑龙江省口腔微生态技术创新中心负责人,中华预防医学会微生态学全国口腔微生态学组组长,主持省部级项目4项,获省部级科技成果奖5项,担任《口腔微生态学》教材副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
马晟利是我国最早从事微生态学研究的专家之一,至今已有20余年。2016年带领科研团队在抗真菌感染研究中取得重大突破,首次发现血链素对真菌有较强的抑制作用,为国内外首次报道。
编辑:文文
审核:李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