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口腔保健有各种奇妙的方法:盐水、浓茶、酒

文 / 健康之光芒
2020-10-10 10:29

牙齿保健,每个人都很熟悉,日常刷牙保健和牙病的防治知识都很熟悉了。通过各类史书的阅读没有发现古人是有牙刷这个东西的,在各类电视电影作品当中也没有看到古人是如何刷牙的。

有这么一则趣闻,在中国陕西敦煌石窟千佛洞中的有这样的一幅壁画。画中一位和尚,蹲在地下,左手拿着一个水瓶,右手用食指指了指放在牙齿上,原来这位和尚在刷牙。

这幅壁画说明,古人虽然没有牙刷、牙膏,但在几千年之前就知道清洁牙齿,保持口腔卫生了。

中外古人口腔清洁保健的记载

在隋朝《诸病源候论》中有记载,"食毕常漱口数过,不尔,使人病龋齿。"翻译过来是在每顿饭吃完后,要用水来漱口,才不会得龋齿。

宋代张杲在《医说》更明确指出临睡前的漱口是非常重要的,重要性远大于清晨起床后的漱口。医学名家张景岳指出饭后漱口,牙齿坚固到老。

现在来看,这种见解是非常科学的。在西方古罗马社会中,人们为美观牙齿,常用一根小的乳香木棒的工具来清洁口腔,可见口腔保健不仅在中国,在几千年前的世界就已经得到了世人们的重视。

猿到人的进化经历了漫长的年代,人类的口腔疾病也伴随人类颅颌面、牙齿形态的演变而发展变化,古人们对于牙齿健康是十分重视的。

古人口腔保健有各种奇妙的方法

在刷牙工具没有问世之前,古代漱口是普遍采用的方法,盐水、浓茶、酒都是漱口的好东西,漱口水是不是就这样来的那。医学家孙思邈先生说过,用手把盐撮在牙齿上,然后用温水含着漱口的方法,这样的方法也叫擦牙。

相传在唐朝时期人们会用柳树枝软的一端沾上类似于现在牙粉的药膏擦牙。这是不是牙刷早起的雏形那,或许是这样的。古印度和东南亚的僧人是用齿木刷牙。

齿木想必是和前文说过的柳树枝类似,用齿木一小段,放在嘴里嚼碎,吐出来搓成一小团,再放进嘴里用手指磨擦牙缝和牙龈。然后把没有嚼过的那头劈成两半,扔掉其中一半,拿剩下的一半刮舌头。

刮完了舌头,再把齿木顶端咬出来一个尖儿,用这尖儿剔牙。最后把齿木扔掉,用清水漱口。从记载上来看,中外牙齿保健的原理大体是相同的。不知道是中国影响了古印度还是古印度通过佛教的传播带到了中国。

其实,用浓茶漱口是古人最常用的牙齿清洁方法,从电视电影里的情节都可以清晰的看到。曹雪芹的《红楼梦》中也有很多用浓茶漱口的描写。

每次饭前饭后都见丫鬟端着漱盂,太太小姐们喝一口浓茶吐在漱盂里。足可见这已经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常态了。

在宋代之前,古人们还没有刷牙的习惯,只是饭前饭后、睡前进行漱口对牙齿进行一个基础简单的自我保健。

但在一个世纪后的宋朝,牙刷和牙粉开始横空出世了。宋朝真的是太发达了,商店里有牙刷出售,士大夫们也开始配制着兼具药物和香料两种性质的原始牙粉。

北宋大文豪苏轼自己就亲自配制过牙粉,松脂和茯苓做为原料,晒干后捣碎,拿个小木筛子筛一下,然后装起来。

北宋时期的科学家沈括也配制过牙粉,他的做法在看来和苏轼的方法大同小异,他只是用的原料很简单,样式不多,单用一味苦参,晒干后碾碎,再用个筛子筛一遍。

宋代是先进的,不仅有了牙粉的诞生,连早期的牙膏也出现了。牙膏这种新生事物在宋朝是没有大众普及,因为造价太高,老百姓用不起,显然这成了高级货、奢侈品。

除了用盐、牙粉擦牙漱口之外,在平时古人们也有一套口腔保健的养生方法,叩齿养生法就是其中的一种。

早在东晋时期,就有了相关的记载,每天早上叩齿两百次左右,可以保持牙齿的坚固,活的时间更久。

这其中的原理是当你叩齿时,牙根部位受到刺激,会让血液运行的更加流通,好比人经常运动,肌肉就会增长的道理是一样的。早晨起来叩齿一次,口腔里的唾液也会分泌的多,健壮的牙齿会让全身受益,这是人们长寿的秘方之一。

古人牙病的防治与思考

让我们的视线拉到古欧洲,公元前 1000 年至公元前 400 年意大利中部的艾秋斯肯,也就是罗马帝国时期。出现了近似现代镶牙馆所掌握的牙冠、牙桥技术。

意大利伊特鲁里亚人发明了金箍固定假牙技术。在公元前700年,由于当地生产黄金等贵金属,这些意大利人已经开始用黄金来做假牙的底座,用动物的骨头或者象牙制作的假牙的牙冠,然后用金制箍条固定在镶牙者口中。

在牙科方面,记载了对松动牙行结扎固定的方法,并已有了比较精巧的拔牙器械;对儿童易患的口腔侵蚀性溃疡 也有记载。

对于牙痛及口腔急性炎症,用各种具有麻醉性的药物制成糊剂敷于患部,并且热敷,温水含漱,在溃疡面上撒布明矾和五倍子粉末。

像这种药物牙粉混合物由海盐、牡蛎壳和其它砂砾性材料制成,再添加新鲜宜人的草药和精油来增添香味。

历史上记载牙科医生是个叫卡赛留斯的罗马人。在史书记载,它既能拔去坏牙,也会修补蛀牙。如果1颗牙齿仅仅有点儿松动,他就用一根金丝将它与旁边的好牙齿绑在一起,然后用钳子进行拔牙。

而在中国古代史料记载中较为少见,相传拔牙习俗在山东新石器时代文化出现后。

但中国的拔牙不一定是因为龋齿等疾病,有的是因为风俗习惯才拔牙。比如意义可能与成人或婚姻有关,或者是男女性成熟的一种标志。

通过汪沟遗址仰韶文化居民的牙齿磨耗的调查报告上显示,汪沟人群的龋病患病率 68.97%,龋齿率 26.56%。古代人类的龋病以邻面龋为多,而现代人以牙合面间隙龋为多。

考虑原因或许是因为当时生产极其不发达,生产工具的落后造成采集食物的粗放,食物不仅粗糙而且还有生吃的现象,这样更容易导致细菌在口腔里繁殖,随着时间的累积导致牙周疾病的产生。

古人严重的牙齿磨耗,增加了食物向邻间隙楔入的可能性。邻间隙食物的嵌塞,导致细菌的堆积、隐藏,难于自洁,于是邻面龋发生率大大提高。

说明如果没有牙齿的口腔保健,患牙病的几率是相当大的,当然这也与当时吃的食物还是比较粗化的有关系。

农业的发展还没有成熟,人群获取食物的精细化以及更先进的烹饪技术在一定程度上会降低食物对牙齿的磨损。

据史料记载,最早的补牙技术是在中国发明的。《五十二病方》中有相关的记载,用榆树皮、桂皮、等几种药物来填充到牙齿中,想必这是治疗龋齿消炎的。

张仲景记载的砷剂失活治龋齿的方法说是比欧洲要早1700多年。而且在唐朝时期就出现了牙医馆。用一种白锡和水银制成的补牙填充剂,在明代的《本草纲目》中也有相关的记载。

这么看的话古人虽没有先进的机器,但在国学中药理论上的应用的确是非常伟大而智慧的。

这种补牙剂在十九世纪得到了欧洲各国的应用,由于这样的补牙剂物理性能稳定,使用方便,成本又较低,因此沿用至今,为目前修补牙齿的主要填充材料之一。

宋代补牙术已十分发达,在史书中都有详细记载牙齿再种植的相关技巧方法,这不就是现在的种植牙的鼻祖么。

古人没有现在这样的补牙治牙机器和工具,仅仅是通过药物的作用和简单的器械治疗牙病和口腔卫生,真的是伟大智慧的结晶。

到了元代,在两江地区,两江地区历朝历代经济是十分发达的。当地百姓更喜欢用金、银箔包着修补过的牙齿,用来保持牙齿的清洁健康,这样看起来,镶上的牙齿整齐又白净,还显得十分的高档。

明代,镶牙馆遍布京城,镶牙的用料已不限于像宋代时期的银膏那样,出现了镶金牙、银牙乃至象牙等等,甚至还有坚硬、高档的檀香牙。

镶牙术也由镶一个牙齿慢慢发展到可以用精湛的技术镶几个牙齿,还可以联排镶牙。这种镶嵌的假牙不仅解决了因疾病的用牙问题,此外还拓展了美容、装饰的功用。

到了清代,补牙术相当普遍了。纵观历史的潮流,不管唐宋时期的中国,还是西方的罗马帝国,古人们对待牙齿保健随着时间的流逝技术也在与时俱进。

古人有古人的方法和智慧去解决各种可能对于当今人们感觉不可能或者不敢相信能做到的事情。

参考文献:

《宋史》

《唐会要》

《通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