喝懂武夷岩茶肉桂,请学会闻香与品滋味,适用于所有武夷岩茶品鉴
丨本文由小陈茶事原创
丨首发于头条号:小陈茶事
丨作者:李麻花
一杯茶,可以喝得很接地气。
大缸投茶,沸水一冲,闷上三五分钟,轻松解决。喝的时候,如景阳冈上的武松,豪饮,直接干了。
一杯茶,亦可以喝出高贵与典雅。
简约大方的羊脂茶杯,色白,搭配上琥珀色的茶汤,浅浅啜一口茶汤,感受汤水流过口腔里的每一个味蕾,如久旱逢甘霖,吐纳间,滋味万千。
李麻花喝岩茶,一直信奉一个教条——品茶如品酒。
唯有像品酒一样,才能感受到前味、中味、后味,每一层细微的滋味变化。
有时候喝茶,会让人觉得很神秘莫测,茶桌之间,总会听到一个熟悉而有陌生的问题:“你觉得这款茶,怎么样?”
作为茶小白,听到这个问题,往往不知道该怎么回话。要是简单地回复“还可以”、“好喝”、“还行”等字眼,顿时觉得这个阳春白雪的茶会,愣是成了下里巴人的茶叶沙龙,总觉得自己拉低了档次。
尤其是,品鉴的主角是牛栏坑肉桂,**一号等爆款茶,要是肚子里面没点品鉴干货,还不如不开口呢。
不过,大家也别气馁,凡事熟能生巧。
今天,李麻花以肉桂为例,告诉大家,要彻底喝懂一个款肉桂,可以从香气和汤水两个方面入手!
换言之,喝懂肉桂,请学会闻香与品滋味。
闻香气
闻香气,方法简单,可拆分为两招。
第一招,闻静止的香气。
肉桂,素来以香气著称。辛锐、张扬、奔放的桂皮香,成了一张行走的名片。
只要品种纯正,工艺到位的肉桂,香气里一定会带有桂皮香。或出现在前调,刚揭盖就直扑面门如来;或出现在中调里,姗姗来迟,却能力排其他香气,迅速成为主角;或出现在尾调上,桂皮香是压轴,重量级嘉宾。
闻香时,我们可闻静止的香气。
这些静止的香气,包括干茶香、盖香、挂壁香和水香。
这种闻香方法,很简单,直接把鼻子靠近杯子闻的静止香气。
如果闻的是干茶香,我们能够体会到的香气程度,较为保守,能闻到扩散性最强的那部分香气,如焦糖香和烤坚果的香气。
要感受肉桂饱满的香气,当然还是要让香气运动起来。
第二招,闻运动的香气。
所谓闻“运动”的香气,其实也很简单,就是让茶汤动起来。
比如,在出汤后,将茶汤盛放在玻璃茶海中,轻晃几下,如同品红酒一般,让茶汤释放出更加浓郁清晰的香气来闻状态。
借此,我们可以判断肉桂气味是否是为正常状态?有没有返青的味道?是否有霉味?
再者,在喝茶时,也是能感受肉桂“奔跑”的香气。
喝茶,如果直接咽下,将会变得很无趣,很枯燥,这时候,我们喝茶要加点料,最简单的做法,用啜茶的方式,让茶香被放大,被充分感受到,这时候香气,会更加清晰。
(关于茶汤要怎么啜,下文详解)
闻香气,讲究的不是招数,而是内功。
在闻香时,我们可以有意识的强化训练:你可以识别多少种香气出来?这些香气是在什么时间出现?肉桂的这些香型,正常吗?
在喝茶的时候,给自己寻找些乐趣,能让喝茶变得风雅,而不仅仅是满足解渴的需求。
尝滋味
尝,是喝茶环节的重点。
一款肉桂,不论它一斤是五百元,还是五万元,最终还是要来喝的。
尝滋味,与闻香相比,技巧和章法稍多一些。在此分享三个要点。
1、茶汤要多喝几口
喝茶,要尝小口,细品,并且多尝几口,因为有时第一印象并不准确,此时,要多喝几口,这时候肉桂茶汤的全貌才会呈现。
肉桂的辛锐,霸道,阴柔,清甜,鲜活……每一层滋味的变化,能在反复喝茶中被清晰捕捉到。
此时,我们就像小时候第一次看到万花筒,每时每刻都充满新鲜感。
2、茶汤,要搅
在茶汤入口前,先深深在茶杯里嗅一下,此时已经能体会到肉桂的桂皮香。喝一口茶汤,先别急着咽下,让茶汤在口腔里停留片刻。
而后,舌头以缓慢的动作搅动,让茶汤充分的与舌头、上颚、下颚、脸颊内侧以及舌根的位置接触。
在搅动茶汤的过程中,不仅能把香气让每个味蕾感受到茶香,还能感受到茶汤的重量。
如肉桂的茶汤是否醇厚、茶汤是否柔和、茶汤是否苦涩,在搅动的过程中均可体会到。
然后,吸入一些空气到口中,使肉桂的芳香度更加强烈。
3、茶汤,要啜
为了证实视觉和嗅觉、也为了得到全面的感觉,品茶汤,一定要用“啜”的方式。
呷一口茶汤,汤水不必过多,小小一口, 能使口腔充盈即可。
微微张开嘴巴,吸气。
吸气时,想象自己在用吸管喝牛奶。吸力和缓,不可过猛,以免呛到喉咙。
经过气流的作用,茶汤在口腔内和各个味觉感应区发生作用,肉桂的甜、肉桂的香,甚至是肉桂的苦、肉桂的涩、肉桂的酸,都能被捕捉到。
充分接触,才能让我们更准确地判断出肉桂的品质。
品茶,本身就是一件妙趣横生之事。
肉桂的茶汤,是遒劲有力,还是温和缱绻?是干净淳和,还是浑浊苦涩?是香气浓郁张扬,还是内敛低调?
这些,通过闻香和尝汤,都会透露出讯息。
用对方法,能体会到肉桂风味的变化:淳和、甘冽、细腻、丰满、绵柔、纯正、协调……
庖丁解牛,只是因为经过反复实践,掌握了事物的客观规律,才能运用自如。
喝岩茶,何尝不是这样?
欢迎关注【小陈茶事】,了解更多白茶,岩茶的知识!
或者直接手机端点击下方的“了解更多”!
版权声明:本文归小陈茶事村姑陈(lanxiaoping1988)原创撰写,任何媒体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欢迎茶友们转发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