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觉流口水,常责之于脾
所谓“口水”,就是唾液,主要由腮腺、颌下腺和舌下腺等唾液腺分泌,是一种无色且稀薄的液体,正常人每日分泌量为1.0升~1.5升,主要成分是水,占98.5%~99%,其余是含钠、钾、钙、氯、硫等离子的盐类,以及淀粉酶、溶菌酶、黏蛋白酶等。具有润滑口腔黏膜、溶解食物和便于吞咽的作用。其中的淀粉酶和溶菌酶,能帮助消化并具有杀菌作用,属于人体自身分泌的一种生理物质,其分泌受到大脑皮层的控制,也会受到饮食、环境、年龄以及情绪或唾液腺病变等影响。
如果口水较多,甚至不自觉地流出口外,俗称“流口水”,常见于各种口腔炎、舌炎和咽炎、扁桃体炎时对唾液腺的刺激,当疾病痊愈后,便不再流口水。如果持久流口水,可见于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应去医院检查以明确病因,进行针对性治疗。
中医认为唾液是人体津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一般把唾液分为“涎”和“唾”两部分,质地清稀的称为“涎”,出自两颊,可以从口角流出;质地稠厚的称为“唾”,出自舌下,多从口中唾出。
正常情况下,涎和唾上行口中,具有保护口腔黏膜、润泽口腔的作用,在进食时分泌较多,有助于食物的吞咽和消化。根据中医脏象学说,涎和唾分别由不同的脏腑产生和主管,前者属脾,后者属肾。因此,口水过多或过少,主要反映这两个脏腑的功能异常或病变。
一般包括以下两种情况:
脾气亏虚 多因饮食失调、劳累过度和其他急慢性疾病耗伤脾气所致,表现为流涎,伴纳少、腹胀,饭后尤甚,大便溏薄,肢体倦怠,少气懒言,面色萎黄或 白,或浮肿或消瘦,舌淡,舌苔白,脉缓弱等。中成药可选用参苓白术丸试试。脾气虚日久,可发展为脾阳虚,除上述症状外,还可伴有四肢不温、怕冷等症状,中成药可选用理中丸或者附子理中丸。饮食宜用党参、人参、白术、莲子肉等健脾之品煲汤。
湿热蕴脾 常因感受湿热外邪,或过食肥甘厚味或酒酪等,酿湿生热所致。一般表现为腹部痞闷,纳呆呕恶,便黏尿黄,肢体困重,或面目肌肤发黄,色泽鲜明,皮肤发痒,或伴低热,舌质红,苔黄腻,脉濡数等。多用藿朴夏苓汤加减治疗,如果热重,可适当加黄连、黄芩等清热燥湿;如果湿重,可合平胃散加强燥湿的功能。饮食宜清淡,可用绿豆、薏苡仁、赤小豆等煲粥常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