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梗死(中风),房颤患者最可怕的“敌人”!
正常人的心脏以60~100次/分有节奏地规律跳动,而房颤患者的心房能跳到350~600次/分,并且跳得不规律。房颤会造成很多严重的问题,包括卒中、生活质量下降、心衰,甚至死亡率升高。在美国,每年有450万人发生房颤;在欧洲,这个人数也有220万;而在中国,大概有800万到1000万的房颤患者。这种疾病给很多家庭带来沉重的负担。
我国千万房颤病人,房颤为何会导致脑中风?大脑是我们做所有事情的指挥中心,为了达到较好的工作状态,大脑需要从血液中获取氧气和营养。这一切的发生都离不开心脏。正常情况下,心脏跳动具有稳定的节律,由此将血液规律地泵至全身。但是,有些人的心脏跳动会失去正常的节律性。房颤是一种导致心脏节律紊乱的病症,会使心脏搏动变得不规则。患者的心房不规则的跳动,血液在心房里的流动就会形成涡流变慢,容易生成血栓,血流最慢的位置就是左心耳,所以房颤绝大多数血栓均在此产生。这个血栓一旦脱落,随着血液被送到全身各个地方去,血栓堵在大脑血管里,就会发生脑梗,堵在下肢血管里,就会导致下肢缺血坏死。由于大脑是血栓比较容易到达的地方,所以脑梗死发生得最多。
在中国每年新发330万起卒中事件,约有20-30%由房颤引起。在中国,卒中是死亡的首要原因,同时也是疾病负担的首要原因,尤其给患者家庭带来巨大经济负担;而患有房颤患者的卒中风险比普通人高出5倍。
房颤引起的脑梗有一个"三高"的特点:
① 高死亡率。房颤引起的脑梗死,第一年死亡率在50%左右。
② 高致残率。房颤引起的脑梗,第一年致残率高达到70%。
③ 高再发率。得过一次脑梗的房颤患者,如不进行规范的治疗,第一年脑梗的复发率就会高达7%。如果反复得脑梗,会导致生活质量严重降低。
房颤究竟是怎么回事?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是最常见的持续性心律失常,房颤总的发病率为0.4%,随着年龄增长房颤的发生率不断增加,75岁以上人群可达10%。房颤时心房激动的频率达300~600次/分,心跳频率往往快而且不规则,有时候可以达到100~160次/分,不仅比正常人心跳快得多,而且绝对不整齐,心房失去有效的收缩功能。
房颤常见的临床症状包括:
(1)心悸:感到心跳、心脏跳动紊乱或心跳加快,体力疲乏或者劳累;
(2)眩晕:头晕眼花或者昏倒;
(3)胸部不适:疼痛、压迫或者不舒服;
(4)气短:在轻度体力活动或者休息时感觉呼吸困难;此外有些病人可能没有任何症状。
按持续时间可以分为阵发性房颤、持续性房颤和永久性房颤。通常认为阵发性房颤指能在7天内自行转复为窦性心律者,一般持续时间小于48小时;持续性房颤指持续7天以上,需要药物或电击才能转复为窦性心律者;永久性房颤指不能转复为窦性心律或在转复后24小时内复发者。 按有无基础心脏疾病分为病理性房颤(房颤同时伴有其他基础心脏疾病)和特发性房颤(临床检查无基础心脏疾病),特发性房颤往往发生在年龄较轻者,多数小于50岁,特发性房颤有时也称孤立性房颤,约占房颤患者的6%~15%。
治疗房颤,消融、抗凝都很重要房颤射频消融手术对于房颤患者来说肯定不陌生了,作为目前发展成熟且能有效消除房颤的治疗方法之一,被越来越多患者所接受。是通过血管将电极导管送入到心脏内部进行电生理检查,诱发心律失常,从而找出病灶的确切位置,最后释放射频能量将病灶消除,达到治疗目的。
按照国际上的统一标准,手术后第三个月的时候,通过24小时动态心电图或者远程心电监测等检查,来判断患者有没有客观存在的房颤复发,包括房颤和其他起源于心房的心律失常(统称房性心律失常)。如果监测到大于30秒钟的房性心率失常,都叫做复发。如果三个月的时候复查,没有复发,就叫做临床成功。
如果患者没有任何其它器质性心脏病,比如瓣膜病、心肌病等等,单纯只有房颤,手术做得比较彻底,大多数患者以后可能不会再得房颤。房颤的发病机制不同于室上速这类心律失常,所以,并不能绝对地说今后一定不会复发。房颤的本质是心房肌肉纤维化,很多因素都会造成心肌纤维化,包括高血压、糖尿病、肥胖、吸烟,以及患者的年龄、性别也对房颤的形成和发展有影响。也就是说,这一次做导管消融术,把以前的房颤治好了,但是人的年龄越来越大,心脏逐渐老化,心房又会继续纤维化,长期下去可能产生新的房颤。
所以,不难理解,随访的时间越长,房颤复发的可能性越大,这是人类衰老的自然结果。
对于合并器质性心脏病的房颤患者,不能认为房颤再也不会发作,要以控制房颤复发、减少坏的结果为目的。一方面通过消融手术消灭现有的房颤,另一方面控制好合并症(高血压、糖尿病等等),二者配合,才能有效地控制房颤的症状、减少房颤复发。
九成房颤患者要用抗凝药。对于房颤患者而言,中风或外周动脉栓塞是非常危险的并发症。因此,为了减少这些并发症,房颤患者需要服用抗凝药。
随着新型口服抗凝药的诞生,针对抗凝人群的观点也发生了变化。目前,欧洲的指南认为,90%左右的房颤患者需要抗凝,只有5-10%的患者不需要抗凝。因此,以往是寻找哪些患者需要抗凝,而现在则反过来了,是明确哪些患者不需要抗凝。
是否需要抗凝跟患者的年龄,以及是否伴有糖尿病和高血压等密切相关。一般来讲,45岁或65岁以下的患者,如果没有高血压、糖尿病或其他心血管疾病,可以不需要抗凝治疗。而反过来讲,65岁以上的患者都可能需要抗凝治疗。而如果年龄到达80岁时,卒中发生的概率很高,则必须要抗凝治疗。
另外,是否需要服用抗凝药也跟房颤发作的病情有关。对于早期房颤,每年仅发作两次,则不需要抗凝;而如果房颤经常发作,或存在无症状的房颤,则需要抗凝治疗。因此,是否需要应用抗凝药,需要医生综合判断。
家有高龄房颤患者, 华法林不能随便吃!
高龄患者的特殊之处在于伴随更多的合并症,比如高血压、糖尿病等,因此在抗凝上一定要特别注意监测肾功能,注意营养支持和胃肠道反应。另外,高龄患者服用抗凝药也要特别注意,吃多了吃少了危害更大,如果一两天忘了吃抗凝药,会有一定的风险。
堪称"新一代隐形杀手"的房颤,究竟爱找上哪些人群呢?1、遗传因素
早在1928 年,国外学者首先观察到房颤可能有家族发病倾向。多项研究表明,多种基因可以导致房颤的形成,这些基因的定位为房颤基因治疗提供了靶点。因此,家族中只要有人患房颤,就需要警惕。
2、性别因素
研究表明,女性房颤的发生率和患病率明显低于男性,男性发生房颤的几率是女性的1.5倍。 而且,女性房颤病人的年龄明显高于男性病人。
3、年龄因素
随着年龄增长,房颤的发生率不断增加,75岁以上人群可达10%。有结果显示,75岁以上的高龄老年人群发生房颤的风险比50岁以上人群增加2倍。与 51~60岁的人相比,71~80岁的人群中房颤患病率增加5倍,80岁以上的高龄老年房颤患病率增加了6倍。
4、心血管疾病
有调查表明,关于病因(或相关因素)方面,单项统计显示,最常见的情况为高血压,达到40.3%,其次为冠心病,占34.8%。
还包括心脏瓣膜病:二尖瓣疾病伴发房颤最常见, 二尖瓣狭窄和二尖瓣返流患者房颤发生率为40%和75%;心力衰竭:左室收缩或舒张功能异常的患者房颤发病率为15%~ 30%, 而心功能Ⅳ级的患者房颤发生率可达50%。
其他还有心肌病,如肥厚性心肌病、扩张性心肌病及限制性心肌病;心肌肿瘤;缩窄性心包炎;肺源性心脏病和右心房特发性扩张;其他,如伴或不伴有二尖瓣反流的二尖瓣脱垂、二尖瓣瓣环钙化等。
5、非心血管疾病
慢性支气管炎及慢性阻塞性肺病、肺动脉高压,引起右心房压力增高可能会引发房颤;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可能通过导致患者缺氧及肺血流动力学改变等而引发房颤。
内分泌失调肥胖是发生房颤的一个重要危险因素。肥胖患者往往伴有左心房增大,房颤的发生风险也随之增加;甲状腺功能亢进患者,或可心肌细胞炎性反应、变性坏死及纤维化可能是引起房颤。
另外,嗜铬细胞肿瘤、神经源性蛛网膜下隙出血和较严重的非出血性脑卒中等也是房颤的危险因素。
大多数房颤的发生是年龄、性别因素与心血管疾病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少数是由于非心血管疾病导致,还有少部分房颤无法找到明确的病因,被称为孤立性房颤。
随着老龄化加剧,房颤将和高血压、糖尿病一样成为越来越常见的老年慢性疾病,防治则显得尤为重要。平常应该多多补充营养
研究发现,在心血管疾病尤其是高血压、血脂的预防治疗中,伞形酮、丁基苯酞等物质,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这类物质广泛存在于多种水果、蔬菜、豆类和茶叶中,这其中的佼佼者:芒纯子中所含的这些物质较高。很适合长期食用,降低血压、血脂,促进血液流通,预防动脉硬化、心脑梗等病发症。我们在家,可以将芒纯子开水冲泡后饮用,很适合日常生活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