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心脏病,也可能猝死!这5个特征,若有一个危险了

文 / 神经内科齐晶医生
2021-01-07 00:31

所谓猝死,就是由某种脏器病变而导致的非暴力自然死亡,一般来讲患者在急性发病后1小时内就会出现意识丧失和意外死亡。中国还没有确切的猝死人数的统计数字,按照欧美35岁以上人群猝死率为0.1-0.2%推算,我国每年猝死的人数应该不会低于200万人。按照疾病原因看,心源性猝死占到了最大的比例,而很多人在发病前并没有查出有心脏方面的疾患,这就给猝死的预防带来了极大的困难。

根据心源性猝死原因的进一步探查发现,心脏结构改变和恶性心律不齐的发生,是造成心脏骤停的主要原因。一项历时26年的国外研究发现,因心脏结构改变猝死的人只占到了12%,而剩下88%的猝死都是由突发恶性心律不齐造成的。高血压、冠心病以及先天性心脏病都会导致心脏结构的改变,但这些患者的防范意识比较强,猝死的比例反而低。恶性心律不齐的发生很难被捕捉到,也无法预料它何时发生,因此很难预先防范。这就是大多数没有“心脏病”的人,突发心源性猝死的原因所在。

该项国外研究还指出:自主神经的紊乱在心源性猝死的发生中起到了十分重要作用。就是说,猝死还是有一定规律可循的,这也为我们预防猝死带来了希望。人们发现,每天上午的6-12点,每周的周六到周一,每年的12月到2月,是猝死发生的高峰时段。这些猝死的高峰时段,也是自主神经较为活跃的时刻。对我们所有人来说,45-75岁是心源性猝死的高发年龄,处于这些时间段或年龄段的朋友们,都需要提防猝死的来袭。

最近发表在《中国急救医学》的一篇学术论文指出,在通过对5000多例的猝死患者尸检后发现,大多数心源性猝死者都有以下5个共同之处:

1、男性容易猝死,男性猝死风险是女性的4-7倍,说明女性的心脏受到了雌激素的保护;

2、生物钟紊乱者容易猝死,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日周期紊乱,周周期紊乱以及季节周期的紊乱。加班、熬夜与长时间的出差容易导致猝死,是有一定道理的。

3、吸烟者容易猝死,烟龄超过10年者,猝死的风险增加2-3倍;

4、肥胖者容易猝死,身体肥胖导致猝死的风险增加3-7倍;

5、剧烈运动者容易猝死,剧烈的体力活动,使猝死的风险增加17倍。

除此之外,还有三类人是心源性猝死的高危人群,他们分别是:被明确诊断为冠心病的人、曾经发生过心绞痛或心肌梗死的人和发生过心脏骤停的人。一旦发生心脏骤停,不是每次都能从死神手里逃脱的。日常生活中,要有意识地减少猝死发生的风险,才可能逃过心源性猝死这一劫。良好的作息、戒烟戒酒、清淡饮食、适当的体育锻炼和管理好自己的体重,是最基本的措施。35岁以后的人,还要留意自己心脏的健康,一旦出现胸闷、胸痛或心区不适症状,应该及时去医院做进一步地检查和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