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检必查的心电图,如何看出自己潜在的心脏疾病?
体检中最重要的检查项目之一,可辅助判断患者是否有心律失常、心肌缺血等疾病,还可以观察心脏是否出现了结构性变化。
需要注意的是,仅凭一张心电图并不能明确诊断疾病,心电图正常也不能完全排除疾病,请看今天这篇文章!
心电图的原理
心电图是检查心脏情况的一个重要方法。心脏在每个心动周期中由起搏点、心房、心室相继兴奋,伴随着生物电的变化,通过心电描记器从体表引出多种形式的电位变化的图形,形成心电图。
出现如下症状:如呼吸困难、胸痛、头晕、胸闷、心悸、晕厥、浮肿、紫绀等,建议做心电图检查。
心电图检查结果解读
正常的心脏节律起源于窦房结,称为窦性心律,频率为60-100次/分。
窦性心动过速:窦性心律频率大于100次/分,常见于运动、精神紧张、发热、甲状腺功能亢进、贫血、心脏疾患等情况。
窦性心动过缓:窦性心律的频率小于60次/分,常见于运动员心率,相对较缓;或者窦房结功能障碍、颅内压增高、甲状腺功能低下、服用某些药物等亦可引起窦性心动过缓。
窦性心律不齐:较常见的一类心律不齐与呼吸周期有关,多见于青少年,一般无临床意义。
早搏(过早搏动、期前收缩):早搏是最常见的心律失常,是指异位起搏点发出的过早冲动引起的心脏搏动,按起源部位可分为房性、房室交界性和室性,可见于喝浓茶咖啡、吸烟、饮酒、过度劳累、情绪激动等,但更多见于器质性心脏病的患者。
如果早搏持续加重,起源于心房者将形成房速、房扑、房颤;起源于心室者将形成室速、室扑、室颤。
《对照你的体检报告》:
ST段:
抬高多见于急性心肌梗死、急性心包炎、早复极等,压低多见于心绞痛、心内膜下心肌梗死、急性心肌炎、心肌肥厚等。
Q-T间期:
延长见于心肌梗死、冠状动脉供血不足、低钾血症、低钙血症、药物的影响,也可见于遗传性原发性Q-T间期延长。
T波改变主要包括三种情况:
T波低平见于心肌缺血、心肌劳损、低钾血症的患者;T波高尖见于急性心梗的早期、超急期或者高钾血症的患者,体格消瘦的人也可能会出现T波高尖;T波倒置见于陈旧性心梗患者,在通气过度、交感神经张力增加、心动过速等情况下可能会出现生理性T波倒置。
心电图还可以判断心脏结构性的变化:P波增高或增宽往往提示心房增大,左室高电压往往提示患者有高血压或心肌病的病史,确诊需要进行心脏超声等其它辅助检查。
温馨提示
心电图对心律失常和急性心肌梗塞的诊断具有特异性,心绞痛一般在发病时做心电图有助于明确诊断,不发作时记录的心电图可能完全正常。确诊需要做冠状动脉造影和其他辅助检查来综合判断。
24小时动态心电图检测仪(HOLTER)
是否比心电图有效?
普通心电图因记录时间很短,一般只有1-2分钟,因而往往造成漏诊。为了弥补其不足,提高心电图诊断的敏感性,可记录24小时动态心电图(Holter)。
Holter是一种可以24小时连续记录人体心脏在日常活动状态下心电活动情况的方法,其优势在于记录时间长,能反映活动状态的心电变化,可以捕捉到常规心电图难以发现的偶发、短阵心律失常或一过性心肌缺血发作,从而使病人得到明确诊断与治疗,并进一步明确心律失常的类型、发生频率及风险程度等,显著提高心肌缺血的检出率,还能显示缺血发生的时段、持续时间、出现频率、缺血程度及其与患者活动、症状之间的关系,从而为缺血性心脏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更全面的切实可靠的客观依据。
总结:
发现心电图出现异常,如心律失常、心肌缺血等,进一步到心脏科就诊,完善心脏彩超、冠脉CT/冠脉造影、Holter、心内电生理等检查,从而明确冠心病、心律失常、心肌病、先天性心脏病等诊断,确诊后采取有针对性的治疗措施。
另外,心脏病的预防重在改善生活方式,如戒烟限酒、低盐低脂饮食、改善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等。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