歪打正着:张仲景补脾阳的方子,治好冠心病!脾阳足,心阳就足

文 / 微门诊
2020-11-17 09:56


(本文仅供学习、参考。文中所述配伍、方剂,须在专业人士指导下借鉴、应用!)

本文理论依据:《伤寒论》、《中医藏象学》、《实用中医心血管病学》

你好,我是中医人,文君然。

有人跟我讲,文老师,中医最大的特色是什么?学中医,掌握了什么精髓,能以最快的速度开窍?

我说,如果你真的喜欢中医,那你就接受中医学的整体观思维方式。

什么是整体观?张三和李四,看似不着边际,实际上却有联系。

比如说, 咱们的胃,和咱们的心。

在这方面,我是深有体会。

有一回,我遇见一个人。这个人姓路,57岁,女性。

以前,这个人被确诊过冠心病,主要表现就是心悸、气短、胸闷。而且,伴随呕吐。此人用西药治疗冠心病很长时间,效果不佳。

后来,有这么一次,她在冬天的早晨和邻居一起上街买菜。回到家以后,坏了,就开始剧烈呕吐,同时心悸、气短、气促,而且全身乏力,一屁股跌坐在地板上。

幸好,此人的女儿在家。看到母亲的状况后,立刻将其送到医院去。

结果,到了医院,心内科病房的人一看就问:“怎么了?又来了!又犯病了”?

原来啊,她是常客,大家都认识了。

怎么办?用以前的办法显然不行啊。后来,他们找我老师过去会诊。我也跟去了。

刻诊,见患者脉象沉细,舌淡苔薄白。仔细询问,平素便溏发稀,食欲不振。即便是到了医院,患者依然有时时欲呕的感觉。

我老师了解这些情况以后,问我:“你有思路没?心和胃,你对哪个下手”?

这话一出,心内科病房的护士、大夫听得一愣一愣的。什么乱七八糟的?患者不是心脏病吗?管胃什么事儿?

我想了想,就说,先治胃,理中汤加桂枝。

我老师一听,忽然笑了,连说:行、行、行。

接着,我老师给写了一个配伍。方见——

人参15克,白术10克,干姜6克,桂枝6克,炙甘草3克。每日一剂,水煎服。

结果,5剂以后,呕吐感基本消失,心悸减轻。再用10剂,心脏不适感消失,呕吐感消失,食欲增加。最后,再用5剂,诸证悉平,好人一个。

这个人,半年以后有过一次随访,得知从未复发过。

这里头是怎么回事呢?用治胃的思路,治好了冠心病。这看上去似乎有一点歪打正着的感觉。不过,用中医的视角看,这个却是一个常规操作,很合乎规律。

你看,这个人,遇寒则呕吐,平时食欲不振,便溏,脉象沉细,舌淡苔薄白,伴随全身乏力。这是不是脾阳不足的表现啊?脾阳不足,运化失常,则便溏。脾不能生化气血,则乏力。脾阳不足,胃气不降,于是呕吐。胃不能受纳,所以食欲不振。这是很简单的事情。

那么,脾阳不足,和冠心病有关系吗?有啊。脾属土,心属火。火能生土。心为母脏,脾为子脏。脾土阳气不足,子盗母气,心阳也就跟着不足了。所以说,患者就容易出现心阳不足的诸多症候,包括心慌、气短、心悸、胸闷等等,遇寒加重。西医这时候,一般可能最后诊断为冠心病、心律失常等。

既然是脾阳不足,导致的心阳亏虚,那我们就应该以补脾胃之阳为主,兼顾振奋心阳。所以我说,先从胃的呕吐问题入手。

怎么操作呢?理中汤加桂枝,就是不错的思路。

理中汤是什么?是一千八百多年前的张仲景,在《伤寒论》中记载的配伍,基本组成就是人参、白术、干姜、甘草。理中的意思,就是稳固中焦脾胃。其中的人参,大补脾肺之气,白术,健脾燥湿。干姜,温中散寒。炙甘草,健脾益气。四味药配合起来,就是中医里头最常用的,温补中焦的方剂。

在这个基础上,加上一个桂枝。桂枝这个药,一方面入脾经,可以辅助温脾阳,一方面还入心经,可以温通心阳。所以把它放在这里,起到全方心脾同治的作用。

路子,很简单,我给你说完了。

从这里,我们可以清楚地感知到一个事实:脾胃虚寒,的确可以引发心脏的不适。心和胃,看似不搭边,实际上有联系。这不就是中医整体观的体现吗?中医就是这样,脑袋上的病,用脚可以治。人体从来都是一个整体,各个角落都紧密联系。咱们要是不接受这样的观点,就不可能理解中医,更不可能学习中医了。

当然,冠心病这个事儿,原因还有很多的。脾阳不足所致的,只是其中一个类型。我文中所述的配伍、方剂,非专业读者,务必在中医师辩证指导下来借鉴应用。理中汤加桂枝,适合的人,我再说一次,就是胃中冷痛、欲呕、浑身倦怠乏力,舌淡苔薄白,脉沉细,大便稀不规律,食欲不振,伴随心慌、心悸、胸闷、气短、气急等症状。患者症状,多有遇寒加重的倾向。

好了。关于这个事儿,我就说到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