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钊猷院士:这样的癌症晚期患者“不用治”!

文 / 承启中医文化
2017-12-24 22:18

癌症到底治不治?我想很多人都有这样的一个疑问!

在许多社交平台上,经常会有一些网友发帖:谁谁谁的癌症已经晚期了,但是患者本人也不想浪费家里的钱,就想舒舒服服的在家度过一段最后的时间,所以不想再去医院受苦了。

老王今年刚过60岁,在年初被诊断为晚期肺癌。得知这个消息后,老王的家人都想尽办法四处求医,多家医院医生都说由于发现得晚,现在已无治愈的可能了。老王觉得反正也治不好了,也不想遭受放疗化疗的痛苦,宁愿放弃治疗,回家过完剩下的时间。

在人们的传统观念里,癌症患者到了晚期,已经没有治愈的可能。因此不少患者由于出于对放化疗痛苦的恐惧,会像老王那样选择放弃治疗。

那么癌症到了晚期,到底应不应该放弃治疗呢?

那么面对这样的问题,专家又会怎么说呢?中国工程院汤钊猷院士这样表示:

汤钊猷院士:这样的癌症晚期患者“不用治”!

汤钊猷(中国工程院院士、复旦大学肝癌研究所所长)

患癌后很多人都期望继续治疗,毕竟没几个人真的愿意离开,这种心情相信每个人都可以理解,但是是否要继续治疗还得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是所有人都适合继续治疗的,而有时不治疗就是最好的治疗。

当然,我的这个主张肯定会引起巨大的争议,患者不同意,家属不同意,主治医生不同意,但是我说的不是所有人都是不治疗,而是有时,这就表明了不治疗的患者是有条件限制的。

什么样的患者不应该再继续“治疗”了?

1肿瘤恶变程度

对于不同类型以及不同恶变程度的患者,治疗的原则差别很大。比如乳腺癌、肺癌、恶性淋巴瘤等,即使到了晚期,也有部分患者获得较好的治疗效果。但如胰腺癌、肝癌等晚期的疗效相对就差一些。因此,明确病理和预后选择就至关重要。

2年龄和身体状况

一般对于年老体弱、又有多种基础病的晚期患者,并不主张太积极治疗,以免身体不耐受增加痛苦;治疗上建议以姑息性治疗和提高生存质量为主。但若是年轻、身体耐受能力好的患者,有治疗希望仍需积极配合。

3家庭经济能力

家庭经济情况对治疗方案有直接的影响,特别是经济能力一般,但需做手术、放化疗或是靶向治疗者,有些药物和治疗尚不在医保覆盖的范围内需自费支付大笔费用时,应将生存期、生存质量、安全性和成本-效果比等指标和自身的经济能力结合起来考虑,多与医生沟通,详细了解再决定是否该“放手一搏”。

在治疗癌症中,医生更应该注意这些

1尽可能的选择姑息治疗

汤钊猷院士:这样的癌症晚期患者“不用治”!

虽然癌症患者到了晚期,医生都表示没有根治的可能了,但是患者还是可以选择“姑息治疗”。“姑息治疗”是针对根治性治疗而言的,是指对那些失去了根治机会,以及现有的治疗手段尚不能根治的疾病所采用的治疗。

“姑息治疗”虽然不能根治肿瘤,但通过综合的、合理的治疗,控制肿瘤的生长使肿瘤缩小,缓解肿瘤造成的各种症状和疼痛,并能最大限度地延长无症状生存期,提高生活质量。

2晚期肿瘤治疗应坚持“以人为本”

汤钊猷院士:这样的癌症晚期患者“不用治”!

癌症晚期治疗基本不能完全消灭肿瘤了,所以就应该要尽可能的从患者的生活质量去考虑,尽可能最大限度的减轻患者的痛苦。

以前不论是医生还是患者,眼中看到的只有肿瘤,一心一意要全歼肿瘤,而把同样重要的生活质量抛在脑后。为此,人们曾追求尽可能扩大的根治手术、大剂量长疗程的化疗等。此外部分医生在接诊肿瘤患者时,往往先入为主而不是从病情出发,大大增加了患者的经济负担,延误了最佳治疗时机。所以我们应该从患者的生活质量出发,应该控制患者病情的发展、提高生存的质量、让患者最大程度的活的更舒服一些。

“很多时候,医学只能尽力而为。”目前,全球每年约800万人死于癌症,我国现有癌症病人700万,每年新发癌症病人350万,每天就有8000多人得癌症。

对大多数家属来说,眼睁睁看着亲人在病痛中走向死亡也是一种煎熬。“早就把眼泪哭干了。每天都在自责、愧疚、疲惫、烦躁和绝望中度日,感觉一块大石头压在心里,非常沉重,有时候真喘不过气来。”

3临终关怀让生命走得更从容

汤钊猷院士:这样的癌症晚期患者“不用治”!

之前热播剧《青年医生》中有这样几个情节:血癌晚期患者汪美凤在弥留之际请求医生不要把自己的身体插满管子,而是放弃治疗,选择体面地、漂漂亮亮地去往另一个世界;

白血病复发的夏可欣临终之际决定办一场面朝大海的婚礼,在充满七彩气球的新房里幸福离世。剧中几位医生因为尊重患者嘱托的愿望、敢于还病人一份尊严和爱,让不少观众对临终关怀多了一份新的理解和认知。

当然,还有最重要的一点,如果患者本身是想医治的,那么所有医生就该尽最大可能去进行治疗。假如连患者本身都放弃了,那就应该在余下的日子里,好好陪着他,多让他做一些开心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