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时候没什么先兆,猝死就发生了,如何拥有一个健康的心脏?
虽然我抽烟、喝酒、熬夜,
但我仍然在养生呀!
佛系养生,年轻人大概最有资本。第一批90后,甚至第一批00后,似乎离很多疾病还很远,更何况是让人闻之色变的心脏疾病?
演员邓论在节目上,因为剧烈运动导致心脏不适。图:网络
然而,根据《中国心血管病报告 2018》,我们关注到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
心血管疾病的年轻化!
▼
✘20岁的模特江静娜,2019年的5月底,在高铁上因突发心脏骤停而去世。
✘28岁的运动男孩K,体检报告数据都正常。却在某天打球、跑步的时候突然倒地,突发性心脏骤停。因为,他前天熬夜,没有休息就进行剧烈运动。
✘37岁的王先生,爱约酒,挺着大肚腩跟朋友吞云吐雾,抱怨工作压力太大。这天,他泡澡后穿衣服感觉晕眩、喘不上气,还吐了一地,送医抢救还出现了几次心脏骤停。
✘19岁的大学生,赶作业好几天没睡觉了,同学回寝室叫她,却再也唤不醒她了。后来才知道原来她的父亲也有心脏疾病史,而她对心脏不时抽痛的疏忽,居然是换来猝死的代价。
这些40岁以下,甚至是00后的患者出现心脏病的原因,可能是先天遗传,或后天的压力、饮食、抽烟喝酒等的积累,但可怕的是——有时候没什么先兆,猝死就发生了。
据报道,我国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持续上升中,几乎是每5个人就有1个人有心血管疾病。它不仅占据了超过40%的全部死因,而在世界心脏联合会的统计,每年则有1,790万人死于心血管疾病。
不要以为心脏病离自己很远。“预防胜于治疗”,跟着嘉会君行动起来,规避风险!
心血管疾病,包括
① 冠状动脉心脏病:表现为致死或非致死性心肌梗死、心绞痛和/或心力衰竭
② 脑血管疾病:表现为致死或非致死性脑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③ 外周动脉疾病:表现为间歇性跛行和严重肢体缺血
④ 主动脉粥样硬化与胸/腹主动脉瘤
已知有心血管疾病家族病史者,需要定期追踪、配合医生诊断。
但有的人,因为这些生活中的坏习惯,像是作息紊乱、高热量饮食、吸烟喝酒、工作压力、经常性加班、不爱运动等,导致自己身处于心血管疾病发生的潜在危机中,却还不自知。
我们可以经由以下日常习惯的调整,进而降低心脏疾病发生的危机:
除此之外,嘉会心内科医生也建议,可以通过“心血管风险筛查”,来避开未来可能发生的心脏地雷。
① 哪些人需要?
• 所有20-79岁 无已知心血管疾病的人群
都 需 要 进行心血管疾病风险筛查
• 79岁以上 无已知心血管疾病的患者
目前没有风险评估的资料,应与其讨论1级预防性治疗的利弊,然后共同做出决定
② 00后都开始安排筛查了?
心血管风险评估开始的时机是:≥20岁首次接受医疗服务
• 如就诊者首次评估为低危风险者
我们每4-6年复评其心血管风险,对中危、高危或在发现新的危险因素后,复评会更频繁
• 当就诊者超过79岁时
我们会停止筛查心血管风险,有特殊要求者除外
• 患者如已查出心血管疾病或心血管等危症之后,我们也会停止筛查,转为对其进行治疗及二级预防
③ 如何评估心血管病风险?
• 是否有心血管疾病家族病史
根据患者的年龄、性别和这些危险因素,决定何时测血脂
• 找出心血管危险因素并评估血脂谱后
我们使用心血管风险计算器来估算10年心血管风险
(注:风险计算器所估算心血管疾病的风险,总体上是根据对≥40岁无症状中年人的经验)
• 如果10年心血管风险低或非常低
特别是20-59岁者,我们还会计算30年(或终生) 心血管风险
• 对于20-39岁无症状且无心血管危险因素
对部分20-39岁的人,非正式估测个人心血管风险通常有助于指导预防措施
④ 为什么健康人群需要心血管疾病风险的评估?
• 如果10年心血管疾病风险低或非常低
可以嘱其放心,并鼓励他们坚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经常锻炼、健康饮食等
• 对于10年心血管疾病风险居中者
可与其讨论生活方式的改变和/或1级预防治疗,也可以考虑再次筛查,如冠状动脉钙化(coronary artery calcium, CAC)评分等。存在保护因素的患者风险可能下调,有可能不再需要预防治疗
• 如果10年心血管疾病风险高
可以开始适当的1级预防治疗
• 对于心血管疾病风险高的就诊者之亲属(如父母子女,兄弟姐妹等),也应与其商榷进行心血管疾病风险评估
嘉会国际医院心内科,可为健康人群进行心血管疾病风险评估及预防,提供全面而科学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