揪出不典型心衰的“马脚”

文 / 康养生态圈
2019-09-05 19:14

我国现有300~400万心衰患者,总体患病率为0.9%,其中65岁以上人群患病率高达6%~10%。值得注意的是,50%以上的患者缺少心衰的典型症状,常以类似其他疾病的症状为表现,而成为隐性心衰患者。心衰并非独立疾病,是各种心血管疾病终末阶段的表现,预后较差,死亡率高达30%,甚至低于部分恶性肿瘤的生存期。

心衰常见诱因

1.高血压:长期血压高可使动脉血管压力过高,导致心脏泵血障碍,心脏长期处于高负荷博动状态,易致心肌肥厚和劳损,从而诱发心衰。统计显示,高血压患者心衰的发病风险是普通人群的6倍以上。

2.冠心病:据统计,冠心病合并心衰的比率高达69.6%。主要缘于冠心病患者血液循环障碍进行性加重导致心肌缺血劳损所致。此外,心梗发作致使心肌细胞大量死亡是心衰急性发作的主要因素,其中25%的无痛性心梗最具隐匿性,是隐性心衰的主要诱因。

3.糖尿病:研究发现,40%~60%糖尿病患者存在心室舒张功能异常,是糖尿病心肌病的早期表现,而糖尿病心肌病被证实是心衰的独立危险因素。其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可能与高血糖、胰岛素抵抗导致心肌细胞代谢异常,引起心肌营养障碍及心肌间质纤维化等改变有关。

4.呼吸系统感染:呼吸系统感染是老年“三高”、心脏病等基础病患者心衰的常见诱因,约占心衰病因的20%以上,缘于感染所致的发热、咳嗽、心跳加快等因素可加重心脏负担,如体温每升高1℃,心跳增加16次/分。此外,致使呼吸道感染的病毒也可直接作用于心肌,导致心肌损伤。

此外,对于老年基础病患者来说,任何加剧心脏负荷的疾病或因素皆可诱发心衰,如贫血、甲亢等。

四种伪装表现

除了呼吸困难、心跳加快、脉搏不规律、倦怠无力,下肢水肿等,隐性心衰还常“披着”类似其他疾病症状的“外衣”:

1.咳嗽、气喘:左心衰早期多表现为频繁干咳或胸闷气喘,活动及劳累时加剧,常有夜间憋醒表现。缘于左心衰致使肺淤血、支气管黏膜水肿、分泌物增多,造成呼吸道受阻所致,易误诊为支气管炎或哮喘发作。区别在于心源性咳喘与体位关系密切,卧位时症状重,坐(立)位时症状减轻,且常于夜间发作。

2.腹胀、腹泻:右心衰可因右心回流血液受阻,体循环静脉压升高,导致胃肠道、肝、胆等内脏淤血,表现为食欲不振、腹胀、恶心、呕吐等,严重者可因胃肠平滑肌缺血性痉挛而致腹痛、腹泻,易被误诊为胃肠炎等消化道疾病。但有所区分的是右心衰常伴有肝大、颈静脉怒张等表现。

3.尿少、浮肿:由于心排血量降低,有效循环血量减少,肾脏血液灌注不足,导致体液潴留而致肢体浮肿。心源性水肿多从足踝、小腿等下肢部位开始,且尿常规多正常;而肾性水肿则先于面部出现,且有蛋白尿等尿常规异常。

4.头晕、精神异常:心衰患者多存在不同程度的脑动脉硬化及脑供血不足,加之心衰时心血输出量下降,加剧脑缺血而致精神、情绪异常。此外,心衰患者水、电解质紊乱引发的脑代谢异常,也可导致精神障碍。表现为头晕、失眠、烦躁、幻觉、谵妄甚至昏迷等,易与精神疾病、脑卒中、脑肿瘤等疾病混淆。

三项防范措施

1.防控基础病: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等易致心衰的基础病患者应每半年做一次心功能检查,在治疗原发病的同时应用强心、利尿及扩张血管等药物进行防治。出现心衰的患者可在医师的指导下服用治疗慢性心衰的芪苈强心胶囊,以增强心肌收缩力,缓解心室张力,减轻心室重构,保护心脏功能,以延缓心衰进展。

2.适量运动:对于老年“三高”或已存在冠心病、左室肥厚等器质性心脏病变的患者来说,适量运动有助静脉血液回流,改善心功能不全,但需控制运动强度,以免增加心肌耗氧量,诱发心衰。可选择步行、太极拳等有氧运动,运动心律应控制在(170-年龄)次/分以内,且不可超出静息心率20次/分。

3.合理饮食:低钠、钾平衡、低热量、清淡易消化等膳食原则是饮食防范心衰的主要措施。其中,低钠饮食尤为重要,摄盐过多可致体液潴留,加重心脏负荷。因此,基础病患者应严格遵循每日5克钠盐的限值,有浮肿等心衰迹象时每日摄盐不宜超过3克,并避免暴饮暴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