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药联合治疗冠心病案例分享
冠心病,全称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是冠状动脉血管发生动脉粥样硬化病变,进而引起血管腔狭窄或阻塞,造成心肌缺血、缺氧或坏死而导致的心脏病。
这么长的概念理解起来是不是有点复杂?没关系,我们先来看看第一步——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是怎样形成的?
动脉血管有三层,内膜层、中膜层、外膜层,事故就发生在最里面的内膜层。
随着时间的流逝或者某些诱因(如吸烟、高血压、糖尿病等),血管壁容易出现老化、破损,这时候脂类物质就会趁虚而入,沉积在破损的血管内膜里。其中脂类成分之一的低密度脂蛋白被氧化修饰,变成氧化修饰低密度脂蛋白(Ox-LDL)。
与此同时,血液中的单核细胞也进入血管内皮,并且衍变成巨噬细胞。之后,这些巨噬细胞会大量摄取内皮下的Ox-LDL,最终巨噬细胞摄取的脂类超负荷,使自己变成了显微镜下呈黄色的泡沫细胞。泡沫细胞的形成,正是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早期的标志性成分。
动脉斑块分为两类,一类是稳定性斑块,一类是不稳定性斑块。
当受到刺激因素冲击,比如血压升高时,不稳定性斑块就会犹如活火山喷发,瞬间散落到血管中,散落的斑块物质与冲上来消炎的血小板乱成一锅粥,形成血栓,使血管发生阻塞。
稳定性斑块虽然稳定,但是如果越积越多,容易造成血管狭窄,一般狭窄大于75%以上可能造成血管缺血事件,而狭窄90%以上缺血事件的发生率会非常高。
缺血事件发生在颈动脉,严重时可引起脑梗死、脑萎缩;发生在冠状动脉,可能引起心绞痛,甚至心肌梗死等冠心病;发生在肾动脉,可能引起或加重高血压,严重时会发生肾脏萎缩;发生在下肢,可能引起静脉曲张,跛行或坏疽……
其中,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是如何引起心绞痛、心肌梗死的呢?
缺血事件的发生,会导致心脏在无氧的情况下,产生乳酸等代谢物,这些代谢物会刺激心脏神经末梢,于是,患者便感觉到心绞痛。更严重者,斑块破裂或者大到堵塞了冠状动脉,相应部位的心肌长时间得不到血液供应,就会坏死,严重者引发心肌梗死。
冠心病的药物治疗,关键在于降脂抗凝,稳定抑制斑块形成,促进微血管新生。
临床采用“西药他汀类药物+阿司匹林”与“中成药通心络胶囊”联合疗法,效果稳定持续。其中他汀类药物能降低血脂,阿司匹林抗凝,通心络胶囊与他汀类组合可以增强降脂效应,与阿司匹林组合可以增强抗凝效果。同时通心络胶囊自身也具有很强的降脂抗凝和稳定消融斑块、保护微血管、促进微血管新生的作用。
这里选取3例临床用药案例供分享:
案例一:戚某,男,44岁,冠脉痉挛综合征伴高血压3级,心电图提示发作时三度房室传导阻滞,由于年轻,不愿意植入起搏器,怎样调整治疗方案?
具体用药:
1、抗血小板:阿司匹林
2、调脂:阿托伐他汀
3、扩张血管:单硝酸异山梨酯
4、增强抗凝、降脂效果,稳定消融斑块,改善微循环:中药通心络胶囊
效果:经调整方案后,患者胸闷、气短的症状缓解,饮食和睡眠质量也得到了提高,电话随访半年症状未再发作。
案例二:余某,男,60岁,患有不稳定型心绞痛伴有高血压3级、高血脂以及慢性胃炎,该怎样制定治疗方案呢?
具体用药:
1、抗血小板:阿司匹林、氯吡格雷
2、调脂:阿托伐他汀
3、降压:氯氨地平片、美托洛尔缓释片
4、增强抗凝、降脂效果,稳定消融斑块,改善微循环:中药通心络胶囊
效果:经治疗,患者没有再出现胸痛,活动时也没有再感到心悸、胸闷气短,并且胃痛、胃胀等慢性胃炎症状经过调理也解决了,近半年一直持续用药,病情稳定。
案例三:赵某某,女,72岁,5年来反复发作胸部憋闷,伴心悸,偶发多源室性早博(74次/日),经检查后入院
西医诊断:冠脉微血管病变,高血压3级
中医诊断:胸痹,气滞血瘀,心络淤阻
具体用药:
1、抗血小板:阿司匹林、氯吡格雷
2、调脂:瑞舒伐他汀钙
3、降压:氯氨地平片、氯沙坦钾氢氯噻嗪片
4、扩张血管:尼可地尔片
5、增强抗凝、降脂效果,稳定消融斑块,改善微循环:中药通心络胶囊
6、改善心律失常:中药参松养心胶囊
效果:一个月后随访,患者心绞痛症状明显缓解,每天可步行30分钟,血压130/64mmHg。半年来的随访结果显示,患者坚持口服药物,除劳累后偶尔会感到胸闷和心悸,胸痛的症状从未出现过了,血压也稳定于130-140/60-70mmHg。
当药物治疗效果不明显的时候,需要通过手术解决心脏供血不足问题,一般采用冠状动脉搭桥、介入冠脉扩张等手术方式。
另外要特别警惕,当出现剧烈持续的胸痛且硝酸酯类药物(常见如硝酸甘油)不能缓解时,很可能是急性心肌梗死,请马上服用阿司匹林并拨打120。时间就是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