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发现:生物制剂治疗冠心病新方向
楷和医疗心脏科专科医生 缪建文
胆固醇问题是许多心血管疾病的元凶,而他汀类药物是有效的治疗方法。但在过去二十、三十年,医学界对于减少胆固醇积聚在心血 管方面,除了处方他汀类药物之外,一直苦无进展。八月份我到西班牙参加了欧洲心脏协会的年度会议,听过许多治疗的最新研究,其中 一项研究利用生物制剂来抑制血管发炎,让血管状态稳定,从而达到减低心血管疾病长远复发率。由于是项研究甚有启发性,很值得与读者们分享。
许多病人都知道,胆固醇问题与心血管疾病有密切关系。究竟胆固醇是什么?它是由肝脏制造,是身体合成多种重要荷尔蒙及胆酸的材料,分为 「好」 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及 「坏」胆固 醇(低密度脂蛋白)两类。医学界相信 ,好胆固醇能抑制心血管疾病;坏胆固 醇则导致血管粥样斑块增生,令血管收 窄的风险大增,引发慢性或急性冠心 病。
降坏胆固醇仍会发病对于有高胆固醇问题的人士,尤其是已经患上冠心病的病人,医学界一直认为治疗方向是The lower the better, 意即将坏胆固醇控制在愈低的水平愈好。过去二十多年,不同医学研究均证实 ,他汀类药物能有效降低血液坏胆固醇浓度,亦可缓阻斑块积存在血管壁的速度,稳定一些已积存在血管壁的胆固醇斑块,从而降低部分高风险人士的死亡率,尤其惠及曾患心肌梗塞的病人。所以由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至今,他汀类 药物一直为医学界广泛使用,是预防及 控制心血管疾病药物的重要基石。
然而近年临床研究发现,心脏病患者即使接受了通波仔手术以及服用药物 (抗血小板药及降胆固醇药),仍有约25%的病人,会在五年内心血管疾病复发。这情况一直困扰着医学界——因为纵使能有效降低坏胆固醇水平,但仍不能把引致血管粥样硬化的斑块完全稳定下 来。这意味着还有其他导致斑块积聚心血管病的机制,一直未被发现以及作出相应的治疗。
血管炎症过激风险高
这个八月份于西班牙举行的欧洲心 脏协会年度会议上所发表的突破性心血 管治疗方法,可能为未来医治冠心病打开一道新大门。研究将治疗血管问题的焦点,由坏胆固醇主导的机制转向去另 一崭新思路——血管发炎。医学界一直相 信 , 动脉血管硬化与炎症 ( inflammation)有密切关系。炎症可以是身体其中一个「自卫机制」,例如当我们遭受细菌感染、身体有损伤,透过发 炎反应可以对抗外来病原入侵。但发炎反应可以是一把双刃剑,若反应过剧可导致免疫系统疾病,如类风湿关节炎、 红斑狼疮症等等。
发炎与血管疾病的关系又是怎样的?医学界相信,当激烈的炎症在血管出现,可导致血管加速老化、加深斑块积 聚程度及不稳定性,最终增加心肌梗塞 或慢性心血管闭塞的风险。这可能解释了为何有些坏胆固醇水平并不高的病人 ,仍然可以患上严重的心血管闭塞。
其实,他汀类药物某程度上也有抑制血管炎症、稳定血管斑块结构的作用,但它主要透过干预坏固醇的机制来达至疗效。然而,引发动脉血管粥样硬化的机制尚有很多未知领域。今次在欧洲医学会议上发表的研究,便从治疗免疫系统疾病的生物制剂方面,找到一点线索。
心血管病死亡率降15%
研究人员以一种称为单克隆抗体( canakinumab)的生物制剂,结合高效能的他汀药物为治疗的配方。这种生物制 剂主要透过抑制一系列引致血管发炎的机制,达至稳定血管的目标。研究约有一万名来自全球、曾患心肌梗塞的病人参与,他们分为三组,于心脏病发后三十天,分别予以50mg、150mg和300mg剂 量的单克隆抗体,药物属皮下注射,每 三个月注射药物一次。研究以跟进病人五年后,出现非致命性心肌梗塞比率、 非致命性中风风险及因心血管病引致的 死亡率,作为评估指标。
研究结果显示,接受50mg剂量的病人的「发炎指标」——C-反应蛋白( CRP,C-Reactive Protein),平均下降了26%;接受150mg剂量的病人下降了37%;接受300mg剂量的则下降41%。另外,接受150mg剂量的患者,在上述三个 评估指标中,整体下降15%;再次接受紧 急通波仔手术和不稳定心绞痛的机率,亦减17%。
研究:减肺癌风险67%
但研究过程中,有小部分病人用药后,出现严重及致命性的感染个案。原因是否与过度压抑发炎机制,削弱了病人的免疫反应有关,有待更多研究探索 。而另一意外发现是,曾接受此生物制剂的部分病人,患肺癌的风险比没有用药的病人低67%,个中机理尚待进一步研究证实。
这个研究结果或会成为未来十至二十年,开启了治疗心血管疾病的新方向。但现时他汀类药物仍然是大部分病人的首选。有些病人会担心他汀类药物的副作用,如肌肉疼痛、肝酵素上升等。但这些情况不是经常发生,而且医生会因应患者病情,调节药物剂量,或同时处方其他药物协助控制血液的低密度胆固醇浓度。所以最重要的是与医生沟通,商议一个适合自己身体状况的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