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 肝炎一条街? 实验食堂? 胜利大街“餐饮传奇”剧终落幕

文 / 指动济南
2017-07-09 21:15

这是一条曾经上过央视的小吃街,也被称为“肝炎一条街”,还被称为“实验”食堂……不管名头多响,人气多旺,口碑好坏,事实就是事实:围绕这条街的一段段“餐饮传奇”剧终散场了,诸多民间餐饮大佬们各回各家,各找各妈了。

只是,就像济南烧烤界喜欢用“经一纬九”来标明正宗一样,也许再过几年,有的人会打出“原胜利大街XX”来标榜自己的声誉。毕竟,围绕着这条街的故事太多了,毕竟这条街风光了20余年。

济南胜利大街不大也不宽,虽然名字中有个“大”字,但宽不足20米,长也就四五百米。从它“风光”伊始,就一直纠结着两个称呼:一是“这是名副其实的肝炎一条街,卫生状况差,吃了拉肚得病的人很多……”;二是“这是省实验中学的第二食堂,数不清的北大、清华的高材生就是从这里启程的……”

其实除了这些,最为人称道的是:这条街上曾孕育出数不清的民间餐饮大佬,别小看一个摊子,月收入过万的大有人在,路边四五平米临时搭建的小屋,租价一个月竟高达3000多元……

故事之一:先有盒饭夫妻档,后有央视小吃街

济南胜利大街小吃街始于何年?

答案是:1997年前后。

如果要问肇始人是谁?

答案是:一对高个子夫妻。

当年,在胜利大街北头,每天中午11点至12点半,都会有一对夫妻推着一辆自行车卖盒饭,有6块钱和8块钱两种规格,只是菜多菜少的区别,没有把子肉也没有茶鸡蛋,就是米饭、豆芽和应时炒菜。

现在来看实在档次有点儿低,品种也不全。但是因为周边方便、快捷的餐饮比较少,仅是在杆石桥的路口上有一家合力快餐(已在济南消失),再就是报业餐厅(不对外营业)。

这家盒饭夫妻档瞬间就火爆起来。夫妻俩都是高高大大的,性格都比较内敛,不太言语,男的负责盛菜,女的负责收钱。购买者多为附近的单位职工,只有少部分省实验中学、育英中学的学生。

这家盒饭夫妻档出现1年多后就消失了,在原地出现一家以鸡蛋炒饭为主的固定摊。同样是一对夫妻经营,男的身材瘦小,支起一个小锅,边炒边卖,往往人们要排队等上一会儿。女的有些胖,说话嗓门很大,跟之前的那对夫妻相比反差很大。

至于原来那对夫妻的去向,人们有两种说法:一是卖盒饭挣了钱,租门房开饭馆去了。二是后来的这对夫妻是住在街上的少数民族,看到这个生意火爆,就采取办法把高个子夫妻俩弄走,自己搞起了占地经营。

故事之二:最大牌的包子,堪称济南名吃

在胜利大街小吃街上,如果有人说咱们“吃包子去”,那说的不是草包包子也不是狗不理,一定是说的仁爱包子。

仁爱包子最初是没有门头的,就在路边用三轮车推着两大笼包子卖。老板也是一对夫妻,人很和善,话很少,他们拿手的是各种素馅饺子的,后来又增加了肉包子,基本在没有出笼前,就被排队的人预定走了。

没几年,仁爱包子就在街的南头租下门头,门脸不大,装修极简,但天天排队的都有十几米,这几乎成了街上的一景:长长的队伍沿着门前人行道排起来,大老远就能闻到包子出笼的香味。

仁爱包子也是这条街上最具有知名度的餐饮品牌。

故事之三:国民料理大流行,不到百米有三家

2012年前后,是出自济南的国民料理——黄焖鸡米饭的大流行期,在街的北头往南走,不到百米的距离里,有三家打着黄焖鸡米饭招牌的饭馆。三家归属于三个品牌,家家爆满。

第一家在二楼上,房间最大,里外间加起来有七八十平方米,环境最好,有临窗卡座,可以俯视整条小街,而据说创业者是一群刚毕业的大学生,收银员是个小女孩,怯生生的样子,说话声很小,还有些害羞。

第二家有20余平方米,在一个台子上,夏天时可以在门外的阳伞下吃。

第三家是个夫妻档,在那一年的央视报道中,眼睛有些斜视的妻子曾经露过脸,大约持续了10秒钟,随后这家店的生意明显好于另两家,虽然店铺面积最小。

比较人性化的是,夫妻俩免费供应荷叶粥,还有一些小咸菜。所以,很多省实验中学和育英中学的学生,宁可穿过大半条街,也要到这里来吃黄焖鸡米饭。

这第三家黄焖鸡米饭的店主人,后来把患病的孩子接来了,就在厨房操作间的外面,女孩子坐在小轮车里咿咿呀呀的说话,身高不足1米高,据说已经8岁了。

有时候孩子的爷爷(一个朴实的农村老人)偶尔和孩子说几句话,孩子的父母根本无暇顾及。于是一些来就餐的常客会给孩子带些小礼物来,和老人聊聊孩子的病情……

故事之四:6元一碗油泼面,队伍最多排20多米

在老街的北段路东有个门头,一家油泼面馆曾经火了三四年。店主用一个大钢锅在路边支起来,锅上有一个简易的绞面机,把面团放进去,把手往下一压,绞面机的头部就挤出来一根根面条,直接就进入到一直烧着的锅里。

面大约四五分钟就好,然后盛进一个油纸碗里,洒好各种调料,香喷喷的油泼面就可以端走了。也许是位置好,面香又快捷、便宜,大受中学生们的欢迎,排队购买的队伍最多时能排20多米长。而购买者多数是女学生,因为一碗面的量比较小,男生还要再买一个菜饼,否则会吃不饱。

这家油泼面馆后来也消失了。据说店主人受不了房东一再上涨的房租,转战到街的南段经营了几个月,终究不如之前的生意红火。

故事之五:1分钟卖1个鸡蛋灌汤饼,夫妻俩供养一个大学生

街上还有一对夫妻:他们只有一个鸡蛋灌汤饼的摊子,从早守到晚,后来有人曾做过统计,中午人气最旺的时候,基本上就是1分钟卖1个,夫妻俩同时上手,比其他的摊子速度都快。

这家摊子卖得极其火爆的原因是,他们夫妻俩要合力供养一个大学生。开始的时候,人们并不相信有这样的事情。后来有一年夏天,摊子前突然多出来一个青年帮工,只在中午最忙的时候来打打下手,夫妻俩满脸笑容的逢人就夸:俺儿子大学放假来帮帮忙……

此后,这个摊子更火了!

直到2014年前后,这个摊子消失了。人们的说法大体是:孩子被父母供养到研究生毕业,出国去了,并把父母也带到国外享福去了。

但是也有人说,孩子出国是真,但父母没有跟着去,而是选择了不再这么拼命挣钱,因为失去了奋斗目标。

当然,人们宁愿相信第一种说法。这是个皆大欢喜的结局,非常符合中国人报恩父母的文化传统。

故事之六:路边树荫水饺,冬天搭一个小棚子

在与建国小经一路交叉处,有一个纯粹的路边水饺摊,简陋到只有几个小马扎和一口锅,一对中年夫妇把面板架在两个凳子上干活。

夏天,人们就在树荫下吃,冬天时夫妇俩会搭一个小布棚子,到处透风露气,但食客通常爆满,中午去晚了就没有了座位。

为什么这么火爆呢?原因就是:味道太好了。手工大水饺,个个肚圆馅足,最抢手的是西红柿水饺,茴香苗的也是一绝。

大蒜、饺子汤全是免费的,最关键的是:每次吃水饺的时候,食客们会发现碗里通常会多出几个“意料外的饺子”,比如你点的是14块钱一斤的韭菜水饺,往往会发现碗里多出三四个18块钱一斤的虾仁饺子。

这就好像沾了莫大的便宜一样,让食客乐此不疲。夫妇俩面对部分食客的疑问,也只是嘿嘿的笑着,不多言。

胜利大街小吃街上的故事还有很多,20年里人来人往,世间变幻,冷暖人世。不管说它是肝炎一条街也好,还是实验食堂也罢,终究都是历史。

历史就是用来翻篇的。翻过去这一页,我们就进入了新的历史。而人们总是喜新厌旧的!

这条小吃街上的所谓美食,与其他美食街截然不同,更讲究便宜、快捷,堂吃外卖皆可,更适合以中学生、工薪族为代表的人群。

如今,这一切成为历史。也许,用不了几年,所有的一切就全部淡忘。只有好事者还会念叨几句这条街上的餐饮传奇。

人们期待着那些胜利大街小吃街上的民间美食,有一天会突然出现在另一个——拐角处。让人惊喜,也让人怀念。

嗯!那时候,也许你会说,这味道还是老味道,只是环境更好了,卫生更好了,老板还是那样笑呵呵的……

现在,让我们回想一下吃过的老街老味道吧:

对于曾经吃过的口味,人们的印象会持续很久。真有因这条街而得过肝炎的人,你还记得吗?真有从这条街上启程迈进北大校门的人,你还记得吗……如果真记不得,也没有关系,美食总是吃也吃不完的。

关于那些餐饮的传奇故事,在别的地方也会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