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病患者为何突然面色发黄?医生:注意肝病进展或恶化

文 / 五号医生吴昊
2020-03-05 16:28

最近有一位网友通过私信问到我:肝脏功能不好的人能否一眼就看出来呢?看到这个问题,我就想起曾经跟老师出门诊的经历来。

有一次在门诊我们遇到了一个多年前有乙肝病史的患者,他除了脸色晦暗发黄,皮肤干燥无光外,并没有什么其他与别人相异的地方。我的老师在询问病情后,就建议他做一些关于肝脏功能全面的检查。待患者出门,老师淡淡地说了一句话:记住,这是典型的“肝病面容”。

后来这位患者被诊断为肝硬化代偿期,经过治疗避免了肝病的进一步恶化。在我们医学学习的过程中,老师们经常说一句话:“XXX病,你见过一面,一辈子都忘不了”。这个患者由肝脏疾病而表现出的“肝病面容”被称为“黄疸”,场面着实让我印象深刻。

今天我们就来看看,为什么肝脏生病会引起面色发黄。

经典的黄疸面容(肝病面容)

黄疸为什么会让人变黄

黄疸其实不止是面色的发黄,身体的很多部位,比如巩膜、皮肤、尿色都会有变黄的迹象。而造成这一现象的主因是一种叫作“胆红素”的物质,它因为各种原因在体内堆积过多而入血,导致血清胆红素异常增高,透过血管、皮肤等组织出现肉眼可见的黄染表现。

血清胆红素你听起来会很陌生,其实它就是红细胞衰老后的代谢产物。红细胞的寿命一般在120天左右,衰老的红细胞会通过自我分解达到新陈代谢的目的。在这个过程中,血红素作为红细胞血色素所制造的色素被释放,经过一系列的复杂反应就形成了前面提到的“胆红素”。

胆红素在肝、脾、骨髓等处被生成和释放,其中肝脏又是处理这些胆红素的主要场所。经过处理的胆红素一般随胆汁分泌,在肠道形成尿胆原或粪胆原,最终排出体外。

这些器官的正常运转,维持着人体内总胆红素、结合胆红素和游离胆红素的动态平衡,而一旦在上述代谢过程中,生成、释放、处理和运输其中的任何一步出现问题,都有可能造成血液内胆红素的异常增高。人血清中胆红素如果超过了34.2umol/L(2mg/dl),此时就会看到肉眼可见的“黄疸”表现。

胆红素代谢过程

黄疸发生的机制

黄疸的产生有多方面的因素,它的发病机制主要有以下几点:

1.胆红素生成过多一般常见于溶血性黄疸,顾名思义就是血细胞被破坏过多,引起大量的胆红素被释放,超出肝脏处理的能力,造成血清胆红素增高。常见的疾病是溶血性贫血。

溶血性贫血机制

2.肝脏功能下降前文提到肝脏是处理胆红素的主要场所,肝细胞是功能主体。一旦肝细胞功能低下,或者有功能的肝细胞减少,自然就会引起未经处理的胆红素直接入血,导致黄疸的发生。常见的疾病为急性肝炎、肝硬化、肝癌等。

肝脏处理胆红素的过程

3.胆管阻塞,胆汁淤积胆红素在肝脏处理后还有一个转运体外的过程,胆汁是其载体,胆管是运输通道。如果胆管因为各种原因被阻塞了,胆汁就会回流、淤积在肝内或其他部位,时间久了会导致肝内小胆管(泛指)扩张甚至破裂,大量积蓄的胆红素溢出。常见疾病为肝胆系统的恶性肿瘤、肝胆结石等。

梗阻性黄疸(胆汁淤积性黄疸)

由上可知,引起黄疸发生的主要病因是肝脏疾病。有研究显示,大约19%~40%的肝癌患者在晚期都会合并不同程度的黄疸,而血液系统疾病偶尔也会参与其中。

发生黄疸该怎么办

回到文首的话题,肝脏功能不好的人有时是可以通过面相看出来的。当我们发现自己或者身边的人突然出现“面色晦暗发黄,巩膜黄染,皮肤干燥无光,甚至尿色加深变黄”等黄疸表现时,应该根据病史,及时判断情况。大多数有慢性肝病、慢性血液病的患者,一旦出现黄疸,则意味着病情的加重或出现其他严重的疾病。

作为普通人,此时我们最应该做的就是去医院进行相关的检查,医生会根据病情让患者检查血常规、血生化(肝功)、血清胆红素、腹部彩超、腹部CT,甚至肝脏穿刺等。

一般情况下,针对黄疸都采取的是病因治疗:溶血性黄疸就找到溶血的病因,针对性治疗;胆汁淤积性黄疸就通过手术切除或者下支架切除梗阻;肝细胞性黄疸就尽量治疗肝病,维持现有肝细胞功能,逐渐改善肝功。

虽然大多数情况下黄疸是一种不太好的预兆,但有一种黄疸似乎可以让人们稍微放松一下,那就是新生儿的生理性黄疸。据报道,几乎所有新生儿出现非结合(间接)胆红素血症。其主要发生的机制是由于新生儿肝细胞功能尚未发育完全,导致一过性的胆红素代谢障碍,通常通过简单的处置和看护,都能顺利度过这一关。

写在后面

以上就是关于黄疸的相关介绍,黄疸其实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疾病,而是由于各种疾病或异常导致的一种症状。因此吴医生主要在黄疸发生的机制和处理的思路上给大家进行了相关的讲解,同时作为理论基础告诉了大家“胆红素”的概念。

看病靠医生,但是何时去医院则要看我们平时对健康知识的积累。希望通这篇文章的讲解,能让大家在生活中注意到“黄疸”的临床意义,早发现自己或身边人的异常,早检查,早治疗,争取治疗价值的最大化。

参考文献

1.韩美林,龚振华.胆红素的临床意义及检测方法研究进展[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18,33(04):315-318.

2.Dennery PA, Seidman DS, Stevenson DK. Neonatal hyperbilirubinemia. N Engl J Med 2001; 344:581.

3.何振平. 提高黄疸型肝癌诊治水平[J]. 现代医药卫生, 2004, 020(003):149-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