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肝患者,低磷血症、肾损害让人伤不起,该和阿德福韦酯告别了!
一位有10年抗病毒史的慢性乙肝患者,吃的是阿德福韦酯,治疗期间间断查过肝功能,基本上都是正常的。
患者很少查乙肝病毒DNA,因为他觉得只要肝功能正常就没事。
偶然的一个机会,他陪另外一个朋友来看乙肝。谈起抗病毒治疗,他蛮有心得地说,其实不用吃那么贵的,他自己一直吃阿德福韦酯,效果挺好的。
我问他现在的乙肝病毒DNA量是多少,他说好几年没查了,我说那不能证明效果很好。
于是他也做了一些检查,结果发现血磷偏低、乙肝病毒DNA5次方。
“不应该呀!”看到结果后,他满脸狐疑。趁这个机会,我给他科普了一下阿德福韦酯抗病毒及其副作用的相关知识,并建议他换药。
> 阿德福韦酯是什么药?
阿德福韦酯是临床常用的慢乙肝抗病毒药物,属于口服核苷酸类似物,口服后在体内迅速水解为阿德福韦。
体外试验表明,阿德福韦能抑制DNA病毒、逆转录病毒和疱疹病毒等病毒,具有广谱抗病毒活性。
阿德福韦在体内,能够选择性的抑制乙肝病毒DNA聚合酶,从而抑制病毒的复制。不过,其抑制病毒作用缓慢且弱,大约有25%的患者几乎无法实现对乙肝病毒的抑制作用。
阿德福韦酯由美国吉利德公司开发,2002年9月20日被美国FDA批准,开始应用于治疗成人慢性乙肝,到如今已有10多年的应用史。
> 阿德福韦酯有什么不良反应?
阿德福韦酯最引人关注的不良反应之一是是引发肾脏毒性,这和药物的剂量、累积用药时间等有明显的相关性。
有报道称,阿德福韦酯每天30mg,使用3天,22%~25%的患者会出现近端肾小管损害,这是剂量过大引起的危害。
正常剂量下的阿德福韦酯,不良反应没那么明显和严重,绝大多数的临床研究发现,每天使用10mg的阿德福韦酯,其安全性良好。
但是,使用时间久了,阿德福韦酯不良反应的问题就凸显出来了。越来越多的报道提示,每天10mg的剂量,服用2~4年左右,即可能发生肾小管损害。服用达到4~5年的患者,约有3%~9%的人会出现血清肌酐升高。血清肌酐升高,提示肾损害,但是,一开始发现的时候立即停药,肌酐还是可以恢复到正常值以内的。
阿德福韦酯的严重不良反应,是可能导致范可尼综合症,即“Fanconi综合征”:这是一组与近端肾小管功能障碍为特征的临床疾病症。
肾小管损害的危害在于,由于近端肾小管在肾脏的重吸收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葡萄糖、氨基酸、碳酸氢盐等,大部分在近端肾小管重吸收。
近端肾小管重吸收障碍,可能会出现肾性氨基酸尿、肾性糖尿、肾性碳酸氢钠尿等问题,并最终导致患者出现电解质紊乱、骨骼发育异常、酸中毒和生长缓慢等并发症。
> 阿德福韦酯的耐药问题
阿德福韦酯的耐药,也是一个比较大的问题,虽然说在治疗一年后,耐药的发生率很低,但是治疗5年的患者,耐药率可高达29%。
> 阿德福韦酯引发的低磷血症怎么治疗
当服用阿德福韦酯的患者,出现不明原因的肌无力、骨痛时,尤其是阿德福韦酯治疗两年以上的患者,应当考虑低磷性骨病的可能。
药物对肾小管的损害,大多数会伴有低血磷,加上患者的年龄越来越大,或者既往有肾脏疾病史,会增加患低磷性软骨病的风险。
本病早期的诊断是非常重要的,最重要的表现是血磷下降,低于0.65mmol/L,发现问题应尽快停药并换药。
如果更换为恩替卡韦,要补充足够的维生素D、碳酸氢钠、钙剂和中性磷制剂来缓解病情,不过补磷的效果比较缓慢,可能需要用药很长一段时间。
> 阿德福韦酯用药过程中对肾和骨损害的监测
服用阿德福韦酯期间,平时的检查中,尿常规是不可或缺的一项检查。当尿常规出现尿蛋白、尿糖,而血糖正常和血磷下降的时候,应该首先考虑到是肾小管受到了损伤。
对于低磷性软骨病来说,血磷和尿常规简单而有价值的检查项目,一旦确诊必须立刻停用阿德福韦酯,换用其他抗病毒药物。
如果早期停药,尽早治疗肾小管损害,病变还可能是可逆的。
> 停药和换药策略
阿德福韦酯由于价格低廉,初始抗病毒的患者有一部分也能取得很好的效果,以至于很多患者一直在用。
另外,还有一些早期应用拉米夫定的患者,由于出现耐药,联合阿德福韦酯治疗,这种情况下,可能发生不良反应的风险概率更高。
阿德福韦酯这个药物,一直以来最重要的作用是治疗拉米夫定耐药的乙肝病毒感染者。一般来说,目前在用的多是联合应用。
但是,由于拉米夫定基本已不再用于乙肝,阿德福韦酯的作用也完全可以被替诺福韦所取代,替诺福韦的价格也逐渐在下降,国产的替诺福韦甚至比阿德福韦酯更便宜。
因此,无论是单独使用阿德福韦酯的患者还是联合运用拉米夫定的患者,换药治疗已经势在必行。
既往单独使用阿德福韦酯的患者,可以换成恩替卡韦和替诺福韦(TDF);而联合使用拉米夫定的患者,建议换用替诺福韦或者丙酚替诺福韦(TAF)。
不过,对于那些治疗效果非常好,病毒量控制到最低水平,HBVDNA低于20 IU/mL的患者,没有任何肾损害的风险因素,如果实在不愿意换药,也是可以继续服用阿德福韦酯的。
参考文献1.Arin SK, Kumar M, Lau GK, et al. Asian-Pacific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s on the management of hepatitis B: a 2015 update. Hepatol Int 2016; 10:1.
2.European Association For The Study Of The Liver. EASL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s: Management of chronic hepatitis B virus infection. J Hepatol 2012; 57:167.
3.Terrault NA, Lok ASF, McMahon BJ, et al. Update on prevention,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chronic hepatitis B: AASLD 2018 hepatitis B guidance. Hepatology 2018; 67:1560.
4.Kumar M, Satapathy S, Monga R, et al.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of lamivudine to treat acute hepatitis B. Hepatology 2007; 45:97.
5.Mast EE, Weinbaum CM, Fiore AE, et al. A comprehensive immunization strategy to eliminate transmission of hepatitis B virus infec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 recommendations of the Advisory Committee on Immunization Practices (ACIP) Part II: immunization of adults. MMWR Recomm Rep 2017; 55: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