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病,需按阶段治疗 —— 这样的思维也适用于别的疾病
尹常健
导读:治疗疾病,需符合这一疾病的发病规律,现代医学在疾病的变化规律方面研究地相对透彻。本文从肝病的发病规律着眼,为我们很好地呈现了如何从疾病发展的角度出发,合理地运用中医药进行治疗,提高疗效,希望能为其他疾病的治疗提供一个思路。
我们现在用中药治疗肝病已不再是胁痛、积聚,而是实实在在的诊断明确的肝脏疾病,如肝炎、肝硬化、肝癌、脂肪肝等。
因此,临床用药,除应顺应中医肝的生理病理学特点外,还必须符合肝脏疾病的发病规律,才会有较强的针对性并收到满意的疗效,一般应注意以下几点。
01清除外来病因
临床上许多肝病都有外在的致病因素,如各型肝炎病毒、细菌、酒精、损肝药物等,清除这些病因是临床用药的主要任务之一。
以病毒性肝炎为例,目前已经发现了甲、乙、丙、丁、戊、庚型肝炎病毒的存在,并且已经确定乙、丙、丁型肝炎可转为慢性甚至恶变。
目前认为慢性病毒性肝炎的发病机制,一个可能是与肝炎病毒直接导致肝细胞病变有关,另一个可能是人体免疫系统对肝炎病毒及其抗原引起的免疫应答,对感染肝炎病毒的肝细胞产生免疫病理,损伤肝细胞所致。
不管是哪一种机制所引起的肝细胞损伤,根本的原因在于病毒,要控制肝炎就必须清除肝炎病毒,抗病毒治疗就是病毒性肝炎的根本治疗措施。
目前,中医药抗病毒治疗的研究,主要从辨证论治基础上的治法学研究,与有效方药的筛选两个方面展开,已初步摸索到一些苗头。
虽然某些中药的实验性研究与实际临床疗效尚存在巨大差异,疗效也还远非尽如人意,但毋容置疑的是,中医药抗病毒治疗是极为重要的治本之法。
近年来国内开展了大量的中药体外抑制HBV-DNA的研究,实验证实对HBV-DNA有抑制作用的中药不下近百种。
抑制作用较强的如,蚤休、山豆根、虎杖、大黄、丹参、赤芍、何首乌等;
也有研究证实对HBV-DAN直接抑制率达到和超过50%的有,木瓜、北野菊、大蓟、仙鹤草、丹参、夏枯草、栀子、丹皮、赤芍、紫草、青蒿、黄连、秦皮、双花、败酱草、蒲公英、蚤休、虎杖等28种;
对DNA直接抑制率在25%~ 50%之间的有,金钱草、龙胆草、马齿苋、谷精草、生地、白薇、土茯苓、射干、瓜蒌、白花蛇舌草等18种。
各地还有其他许多不同的结果,证实了某些中药确有抑制乙肝病毒的作用,值得临床用药参考。
中医药清除外来病毒,应当在中医“杂气"、“疫毒”及“内外相招”等病因学指导下,根据疾病发展与演变规律,进一步明确肝炎病毒这一外来致病因子的中医属性,以及体质因素在感染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扶正祛邪,广泛筛选药物,紧密结合临床。
在辨证论治的前提下,适当参考体外抑制HBV实验研究结果,酌情加入某些药物,探索最佳配伍方案,使中医抗病毒研究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为最终实现本病的某些突破奠定基础。
02坚持环节用药
临床上,大多数肝病原因复杂,其发生发展的过程及转归更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临床表现更是千差万别。
以病毒性肝炎为例,其发病就涉及不同肝炎病毒的入侵,对肝细胞直接或间接的破坏,发生不同程度的多种病理变化,如肝脏微循环障碍、肝纤维化,甚至肝硬变的形成乃至恶变等。
其症状体征纷繁,客观指标会有种种异常,临床用药也就涉及到多个环节,如祛除病毒、调节机体免疫功能,抗肝纤维化,改善肝功、减轻症状与体征等,很难期望通过某种特效药物,甚或一方一药达到治愈的目的。
这是不现实的,既违背了中医辨证用药的规律,也不符合现代医学综合治疗的观点。
就肝病临床所见,在疾病的某一阶段,某一症状体征或客观指标的异常,有时往往会成为主要矛盾,患者深为其所苦,这一主要矛盾和环节的解决就成为当务之急;
也有的时候,或同时出现几个方面的症状体征,或某些客观检测指标异常同时存在,而几个环节都需要解决,这就面临一个多环节用药问题。
环节用药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区别轻重缓急,分清主次先后,在整体调理的前据下,或对某一环节重点解决,或多环节用药同时进行。
如肝硬化腹水患者,证见腹大胀急,难以平卧,齿衄、尿少、乏力等,则以利水消胀为主,以解决腹大胀满这一主要矛盾,待腹水这一环节解除后,再用凉血止血药以治疗牙衄及鼻衄等问题;
又如慢性活动性肝炎患者,ALT升高,TBIL升高,HBsAg (+),在治疗上改善肝功、降酶退黄是主要环节,清除病毒则可从长计议。
也有几个环节同时兼顾,而几个治法同时运用的,如腹水病人,TBIL升高,黄疸很深,即可利水与退黄并用,以求对两个方面都有所针对。
环节用药,无论是侧重一个环节,或多环节同时进行,都是在整体辨证的基础上的,而不是片面独立地对号入座,掌握肝病过程中的用药环节,可以使我们用药的思路更加明晰,用药方法也更对头。
目前,临床常用中成药之所以公认疗效较好的尚少,单独应用的机会也较少,其根本原因就是没有按环节用药的思路去进行研制,适应面太宽,针对性不强。
环节用药的原则对于中成药研究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可根据某一肝病如乙型肝炎的发病规律和主要治疗环节,分别研制成系列中成药,如消水散、止血丹、退黄冲剂、降酶合剂、缩肝丸等等,或单用,或合用,针对性强,自然可收到较好疗效,作为疾病的某些主要环节同时或先后获得解决,疾病也才有望获愈。
03注重阶段用药
许多肝脏疾病在发生发展过程中具有一定的阶段性规律。
以病毒性肝炎为例,病毒感染人体后大致沿着潜伏状态——急性发病——慢性过程——肝纤维化——肝硬化——肝癌这一过程发展。
在上述不同的病理过程和临床阶段,分别有不同的病机、证候特点,治法和用药也就因之而异。
急性肝炎用药以抗炎护肝为主,多用清热利湿,活血解毒药,在促使疾病康复的同时阻止其向慢性化发展;
在慢性肝炎,因病程长,其病机转归也有一定的阶段性规律,即初在肝,先传脾,后及肾,最后导致气血逆乱、正虚邪实,湿热与瘀血则是阶段性病理产物;
治法与用药也往往有疏肝、健脾、滋肾、活血化瘀等不同层次,抗肝纤维化,调节免疫,改善机体状况,阻止其向肝硬化过渡,则是这一阶段用药的主要宗旨;
而肝硬化在临床上又分为代偿期与失代偿期两个阶段。
在代偿期以活血化瘀、软坚散结为主,以改善肝纤维化程度与肝功能;
在失代偿期往往出现大量腹水,在治疗上又以利水消胀为主,及至腹水消失后,则多以滋肾健脾、养血柔肝等药以作善后治疗等等,都属于阶段性用药的范畴,当然,这不是一成不变的公式。
临床上,掌握不同病程的阶段规律,对指导用药意义甚为重要。
如腹胀一证,在急性肝炎,多为实胀,可用行气消胀,而在慢性肝炎则多为虚胀,则用健脾益气,用药迥然不同。
根据疾病各临床阶段的发病特点,需不断地摸索和总结阶段用药的规律,从而达到阻止疾病发展、促使疾病康复的最终目的。
注:本文选摘自《肝病用药十讲》,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1998年9月。
▍声明:
○ 本文涉及方药请在专业中医师的指导下使用。
○ 本文来自网络,版权归创作人所有,我们尊重著作权所有人的合法权益,如涉及版权争议,请著作权人告知我方删除,雷涛医师微信号:342218535,欢迎投稿交流唠嗑,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