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三甲医院医生的自白,为什么越大的医院检查越多!
八年前,章姓病人家属拿着一张费用清单,气急败坏地冲进医生办公室,见到我,不由分说一顿臭骂,骂我是个小畜生,做医生这么没医德……
原来只是因为一个小小的甲胎蛋白(AFP)检查。
章姓病人因为冠心病入院,肝脏B超检查发现了肝硬化,小肝癌不排,谨慎起见,我为其安排了甲胎蛋白检查,本是一番好意,哪想到竟遭此辱骂。
我错了吗?临床上,甲胎蛋白检查是鉴别肝硬化和肝癌的重要依据,因为特异性很强,所以有肝硬化的病人都要常规做,况且费用也不贵,就六十块钱。
但就是这六十块钱,让家属对我大动肝火。
我都告诉你了,我们是自费,你还开那么多检查,你个小杂种,别看年轻,心可黑着呢……病人家属一通说一通骂,直到主任出现,耐心解释后,这事方才解决。
事后,呆在医生办公室里,我如坐针毡,感觉整个世界仿佛要轰然坍塌。
我委屈,难过,刚取得执业医师资格证不久,本以为光荣地成为了一名住院医师,一腔热血,满腹热情,但是单独倒班不到一个月,就发生了这样的事。
一直对自己说不要哭,男儿有泪不轻弹,可那些辱骂,字字穿心,终于,耷拉下脑袋,眼泪啪嗒啪嗒滴在病历书写纸上……
如今一晃八年的时间过去了,做医生越久,就越能体会到检查的重要性,医学远比科学复杂,医学存在着未知风险,我不会忘记两个月前,在看门诊的时候,一个刺激性干咳的病人找到我,说干咳两月了,吃了药也不见好。
详细询问了病史,也做了体格检查,但心里还是不放心。于是开了一个胸片检查。
但病人却不愿意做。
理由是,一,胸片有辐射;二,检查费用要一百多,用他的话说,够我买好几包烟的了。
有时病人拒绝的理由真是让医生哭笑不得,我一直固执地认为医学上的东西是不能用其他任何来形容的,到医院看病,不像你去菜市场买菜,去商场买衣服,身体是自己的,收费是按照国家标准来的,没有讨价还价之说。
按说做不做随你,但医生,医者仁心,对待不愿意配合的病人也是苦口婆心。
末了,那病人总算同意去做,缴费前不忘来一句,得,来医院就得被宰,没法呀!
事后,胸片提示右肺周围型肺癌可能。
至今回忆起来,仍忍不住心惊肉跳,反过来想想,若是那天病人没有完善检查,病情一旦耽搁,后果不堪设想,另外,即便病人不愿意做检查,也不等同于他事后不会找你麻烦。
现在的医患矛盾愈演愈烈,一方面是医学存在着局限性,无法保证每一个病人都能治好,很多慢性疾病,肿瘤疾病,医生有时也束手无策,当病人的期望和现实不成正比的时候,病人就会有意见。另一方面,就是可能存在的人财两空,病人到医院用了钱,不管病好没好,总觉得医生在里面捞了好处,仇医心理更加严重。
所以在临床工作中,每天要处理最多的就是费用问题。
一级护理要投诉,各种检查更是首当其冲,成了众矢之的。
病人常常会问,为什么一到医院就要做检查?
大大小小的检查,又是抽血化验,又是胸片和B超,根据病情需要,有时还需要完善CT和核磁共振,这些检查下来,当然是一笔不菲数字。
病人和家属往往把医生神化,他们病了,到医院找到医生,觉得医生应该一眼就能看出症结所在,所以检查完全没有必要。
但现实是,医生是人,不是神。
医生不可能一眼看出症结所在,他所有的判断都是主观,而证明则需要客观依据。
有时医生觉得是肺炎的,最后却是肺癌,有时医生觉得是胃溃疡的,最后可能是腹主动脉瘤,有时医生觉得是阑尾炎的,最后可能是鱼刺穿孔。
有时在检查面前,医生也会怀疑自己是不是医生。
这个世界没有神医,即便是经验丰富的医生大咖,他们的判断也需要检查也验证。
一周前,一名上腹痛的老年女病人在儿子的陪同下来找我看病,通过询问病史,体格检查和腹部B超检查,排除了胆囊结石和胰腺炎,我建议其完善胃镜检查。
病人儿子有点不悦,不是都做了B超吗?为什么还要做胃镜?
我耐心和其解释,腹部B超主要是看肝胆脾胰,但是B超并没发现大问题,下一步就要怀疑消化性溃疡的可能,所以建议完善胃镜。
解释后,病人儿子并没有理解,反而是有点怪罪的意思,反正到医院你们医生就是乱检查,胃镜有什么好做的,不做!
我苦口婆心劝其完善,还告诉他们,消化性溃疡可能会有穿孔、出血等并发症,特别是胃溃疡,甚至可能癌变,但病人和家属还是两个字,不做!
病人离院两周后再次就诊,这一次,直接被急诊科收住院,原因是患者在家出现了呕血、黑便,这是典型的上消化道出血表现。
病人和家属后悔莫及,若是当时及时完善检查,也不至于现在这么被动和痛苦。
但医学就是这样,就医不是买彩票,是不能赌一把的,为什么医生越来越依赖于检查?一方面因为医生也不想赌,疾病诊断需要依据,治疗需要科学,面对病人,每一步都要小心翼翼,三思而行。另一方面,疾病越来越复杂,各种意想不到的病因,往往需要检查才能有所鉴别,就算再有经验的医生,也需要检查手段,所以一进医院,不管是门急诊,还是住院部,首当其冲的永远是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