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炳辉:从奴隶到将军,因肥胖导致高血压,牺牲在了新中国成立前

文 / 历来有些现实
2021-05-31 11:01

毛泽东曾经这样表扬过罗炳辉:你可是“牵牛鼻子”的能手!

罗炳辉是我军著名的将领,他为中国革命做出了非常突出重大的贡献,但是却没有亲眼看到新中国的成立,在49岁的时候就英年早逝。

他的一生非常传奇,从农民一路成长为将军,历经了大大小小的战役,身上却很少受伤,仿佛有神佛庇佑一般。其实哪有什么神佛,他的一切"幸运",都是身经百战、刻苦训练的结果。

罗炳辉的原名叫做罗德富,1897年出生在云南省彝良县大河乡阿都村偏坡寨的一户汉族农家。

他的父亲勤恳劳作,忠厚老实;母亲温柔贤惠。即便家境非常不好,但夫妻俩还是努力供应他上了私塾。但罗炳辉十岁的时候还是不得已辍了学,开始帮着家里面干活。

据罗炳辉回忆说,当时的地主十分苛刻,一家人生活得非常艰苦,他打小就体会到了生活的艰辛。

罗炳辉从小性格就刚硬倔强,11岁的时候就敢于同劣绅据理论争,12岁的时候甚至到县城告状,最后因为地主有钱有势,行了贿赂,此次审判罗炳辉并没有得到满意的结果。

但是此事让大家都认识到:罗炳辉不是个好惹的人!

有一次他看到县上的两个士兵打了一个地主,但是事后却没有受到任何惩罚,这件事情让他开了窍:他了解到土豪恶霸害怕的人是军人,就开始萌生了参军的念头。

罗炳辉从家里面逃了出去。在徒步走了两天之后,他躲在一个农民家里面休息。而他的家人整整找了他五天,在已经要放弃的时候,却意外在回来的路上碰到了罗炳辉。

罗炳辉不得不跟随家人回了家,他的第一次离家出走,就这样失败了。

家里人认为,给罗炳辉娶个老婆或许能够拴住他,于是准备给他定门亲,罗炳辉对这样的婚姻并不喜欢,但是却又没有办法。

罗炳辉还有个弟弟,但是同一直想要革命、同地主恶霸斗争的罗炳辉不同,这个弟弟有时候甚至与地主联合起来对付他,这让罗炳辉既失望又痛恨。

他越来越想逃离这个家了。

1915年,在罗炳辉16岁的时候,他终于再次离开了这个家,来到了昆明,参加了云南抚镇守使的炮兵队。

他在这里如鱼得水,一步步升上去,但也慢慢看到了自己的领导唐继尧是典型的旧式封建军阀,他们的士兵不为百姓,他们与其他军阀的的争斗也远远不能称得上是革命。

罗炳辉对他们那种骄奢淫逸的生活也极其厌恶,于是,他选择了离开。

他接着参加了滇军朱培德的军队,参与了第一次北伐战争。为了及时地向朱培德传达撤退的消息,以免部队在不明就里中覆灭,罗炳辉日夜兼程赶了190多里路,挽救了朱培德的军队。

等罗炳辉坚持着赶到朱培德那里的时候,当报告完消息,他立刻便累得昏死过去。

但蒋介石的叛变让他对国民党的前路产生了怀疑,后来他偶然听到了朱德的讲话,受到了很大的启发。

在跟红军作战的时候,罗炳辉俘虏了一些红军战士,但在仔细审问之后,他发现这些人并没有做什么坏事,反而他们的一些思想比国军士兵显得更加“为国为民”。出于同情,罗炳辉放了这些红军,但也因此激怒了当地的乡绅。

而这件事情也让红军感到,罗炳辉或许是可以被争取过来的。

于是,在1929年的7月,罗炳辉秘密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开始为新的阵营作战。

1930年11月,蒋介石纠集了重兵,向红一方面军发动了第一次围剿。罗炳辉当时负责诱敌深入,他带着部队打一会儿就退一会儿,路上还故意丢掉一些小东西,装作失败逃走的样子。

就这样像牵牛鼻子一样,把公秉藩、张辉瓒的部队牵了过来,一步步地拉向了红军的包围圈,为红军全歼第18师部和两个旅创造了条件。

也是因为这一次战役,毛泽东表扬罗炳辉是"牵牛鼻子的能手"

1931年的4月,蒋介石的第二次围剿来了。

面临着重兵包围的局面,罗炳辉一点都不惊慌,他带着一支小部队,在国民党大军的几个纵队之间穿插来穿插去,各种虚张声势、迷惑敌人。他行军十分迅速,也是在这次战役中,人们因为他行军神速,称他为"罗炳飞"

后来在蒋介石的第三次围剿中,罗炳辉以少对多,用舞动红旗、拉大距离、制造各种假路标等等方式,让敌人以为自己遇到的是一支大部队,把敌人拖得十分疲惫,为红军修整以及赢得胜利提供了先机。

这次战争结束后,罗炳辉获得了"神行太保"的美誉。

罗炳辉的枪法非常之好,素有"神枪手"的称号。有一次见到毛主席,毛主席问他:"听说你的枪法非常准,能打到飞鸟?"

罗炳辉二话不说拿起手枪,一枪射向天上,一只正飞着的鸟儿立刻掉了下来。毛主席拍案叫绝,很是佩服。

关于罗炳辉是神枪手的事情,知道的人越来越多。于是后来每到一个地方,群众都热烈要求罗炳辉表演打鸟,于是后来在罗炳辉的部队中,由罗炳辉亲自表演打鸟,几乎成了固定的一个节目。

而这个本领还阴差阳错地为他的长征之路减少了不少阻力。

当时罗炳辉带领的长征部队,在1935年5月经过了彝族的聚居地,那里有五六千名不明真相的彝民,他们看到红军前来,正准备与这支“来犯”的队伍作战。

当时担任红九军团军团长的罗炳辉,就亲自出面和彝族头领谈判,晓之以理,动之以情。

罗炳辉先是表明了红军仅仅是借个道,目的是去北方抗日,然后说:"我们红军不对你们开枪,并不是怕你们,而是不想伤害你们彝族兄弟。如果两军开战,我们只用半小时就能把你们全部消灭。"

对面那位彝族头领也是个骁勇善战的猎手,枪法十分之好,听了此话表示怀疑,当场就表示要跟罗炳辉比试。

头领令手下在100米外的地方点上三柱香,罗炳辉拔枪就射,枪响香灭,看得彝族首领一愣一愣的。正巧头顶上飞过了一只山鹰,罗炳辉顺手一挥,只听"砰"的一声响,山鹰立马就从天上坠落了下来。

站在一边的彝族武士们都不由自主地叫了好,彝族头领半天才反应过来,佩服地五体投地,立马拉着罗炳辉去喝酒结拜了。

于是,罗炳辉率领的红军队伍顺利地通过了彝民区。

罗炳辉的这支部队单独行动一共有四十多天,走了1000多公里。当最后在西昌附近跟红军主力汇合的时候,罗炳辉的军队人数不但没有减少,还增加了一些,因为沿路很多人都自愿加入了他的队伍,而且还收获了很多马匹和银元,解决了中央物资上的燃眉之急。

周恩来十分高兴:"中央正缺马匹、钱粮时,你们就送来了,真是雪里送炭!"

我们都知道,长征期间,红军经历了非常多的危险。在红军主力通过泸定桥之后,前有天险,后有追兵,处境十分危险,罗炳辉接到中央让他不惜任何牺牲夺取天全城的电报后,不顾当时身患重病,已经呼吸十分困难的情况,强撑着从病床上坐起,带领着军队拼命完成了任务。

当战斗结束后,他顿时眼前一昏,晕倒在地,三个小时后才慢慢苏醒。

他实在是太累太累了。在长征的过程中,他们日夜不停的行军,有时候一整个晚上都在行军。这样日夜奔波,使得罗炳辉根本没有时间好好休息。

他总是特别困,甚至吃着饭就会睡着。在这样的情形下,他几乎每天还要打一两仗。如此艰苦的环境中,他仍然认认真真地完成每一次作战的任务。

罗炳辉的病情没有办法得到休养,以至于越来越严重。

1939年7月,罗炳辉受命在皖东地区建立根据地。皖东地区战略地位非常重要,但是当时的皖东大部分地方都已经沦陷了。

罗炳辉严格遵照着党中央的军事指示战斗,对游击战术已经运用得非常熟练,在日军中也有一定的威名。当时的日本军队非常害怕在战场上遇到罗斌辉,因为一相遇几乎就注定了失败。

而罗炳辉也就是在这里,创造性地发明了扬名天下的"梅花桩战术"。

"梅花桩战术",有的又叫"梅花战术",也就是梅花桩点式纠缠战术。梅花战术阵型散而不乱,以静制动,变化莫测,行军过处,百战百胜。

这种战术的排兵布阵状似梅花,部队可以按三角形摆布,当敌人进到阵地里面之后,我军可以从侧面、两面、三面同时向敌人开火,具备非常大的机动性和灵活性,可以根据每次战局的不同来做相应的调整,能打得日军首尾不能相顾,是当时的日伪顽三方都害怕遇到的。

除了战术创造,罗炳辉在部队建设上也是下了大功夫。

他常常说的一句话是:"平时训练太过宽容,战士就要付出血的代价!"

他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出了一整套非常有成效的练兵方法,时常进行野外操练。而部队的实战次数也是非常之多,据统计,第二师与淮南军区仅在1943年就已经对敌作战2109次。

每次在对战之后,罗炳辉都会认真分析、研究和讨论战斗的得失。对好的地方加以保留,对不好的地方加以改进。

对于每次新任命的基层指挥员,他也非常上心,常常把他们带在身边亲自考察。有时候部队在夜晚行军,他会突然问这些基层指挥员:"我们刚刚过了几条河?经历了几个村庄?现在是在哪里?如果敌人在这里设下埋伏,给你一个连的兵力,你会怎么去打?"

在当时的新四军中流传着一句话:"二师出干部",说的就是在罗炳辉的教导下出了许多的人才。在后来的共和国将军中,有许多人都曾经得到过罗炳辉的指导。

罗炳辉把部队练成了钢军,对兵士要求极其严格。他训练下的新四军勇敢沉着,战术素养非常之高。这样的军队配合上他发明的梅花战术,令敌人闻风丧胆,立了许多大功。

除了以上种种努力,罗炳辉的部队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和老百姓的关系处得相当好,得到了许多老百姓的拥戴。

罗炳辉自己就是农民出身,他对农民的苦难有着深切的认知,也和他们是真正的心连心。他把皖东地区的百姓当做自己的父母,和群众们如同亲人一样,号召部队为百姓们做好事。

他说:"人民群众就是我们革命军队的母亲,现在母亲有了困难需要我们的帮助,请同志们立刻到母亲那里去,去尽尽孝道!"

他为人民伸冤伸屈,尽自己所能去帮助人民,还组织开展了许多大众娱乐活动,极大地促进了军民团结。正是因为他的这种付出,当地人民都非常感激他和爱戴他,称呼他为"罗青天"。

由于他在皖东的革命根据地建设做得非常出色,刘少奇在5月6号的一份关于地方上党的问题的报告中就表扬罗炳辉说:

"皖东的根据地工作是最好的,最正规的!"

在日本侵华期间,罗炳辉除了亲自带兵上阵打仗,还做了许多其他的努力。他出席了军政界各种会议,在武汉期间还参加了各种团体的抗日救亡活动。

在这些活动中,他常常是一身灰布军装出现,十分朴素。有一次,他在出席一次军政界的高层宴会时,遇到一个国民党的军官。这位军官穿着奢华,头也扬得高高的,看着面前一身"穷酸气"的罗炳辉,这位将官把头一昂,轻蔑道:"堂堂的八路军副参谋长,怎么穿的这么寒酸?"

罗炳辉看了看他说:"如今,中国的百姓正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前线的将士们有的连衣服都没得穿,我有这么一身已经够阔气了。我们共产党人不兴吞军饷,喝兵血!"

对面军官听了这话后涨红了脸,不敢再多说什么。

罗炳辉身形肥胖,体重比较重,因此,在行军途中,一个人要骑两匹骡子。因为一匹骡子他只能骑半小时,到了半小时就要换另一匹来骑,这样交替着来,让骡子也有休息喘气的空间。

罗炳辉当年在部队里还有个外号叫做"罗大肚子"。他本人长得十分高大魁梧,肚子也是非常的大,因此他需要的皮带长度也也比一般人的要长,但是那么长的皮带去哪里找呢?

在1938年全国抗战的时候,正在中国青年记者学会工作的陈同生结识了当时在八路军办事处指挥统战的罗炳辉,有一次,两人闲聊着,罗炳辉摸着自己的肚子叹了一口气:"搞到一条我能用的长皮带,好难哦!"陈同生听了说:"这事儿好办!走,我带你去找!"

当即拉着罗炳辉到了当地卖杂货的一条街上,径直走到其中的一家皮带摊儿上,让老板给他量了量尺寸,并翻出来一张大大的牛皮,直接给罗炳辉定制了五根加长的皮带。

有一天新四军集体开联欢会,当时第四师的师长张爱萍的夫人李又兰,说要借罗炳辉的皮带一用。罗炳辉虽然不知道她要干什么,但是还是把自己的皮带解了下来递给她。

只见她从台下又找了两个女战士,和她一起走到台中央,当即给大家表演了一个钻皮带的小游戏,三位女同志一起钻进皮带圈里面,皮带里竟然还留有充足的空间。

台下的士兵们见此都忍不住笑作一团,罗炳辉也被逗得哈哈大笑。场面顿时十分的欢乐。

而与欢乐伴随着的往往还有让人无奈的苦痛,人生大多都是如此。

常年艰苦的行军生活以及肥胖的身体,使得罗炳辉的健康状况非常糟糕。他一直患有严重的胃病和高血压症,有几次都危在旦夕。

1945年8月,罗炳辉已经因严重的高血压处于昏迷状态,但当他得知日本侵略者投降的消息时,立刻就振奋起来,不顾病魔的威胁,依照中央的指令,带领着自己的部队向日伪军展开了战斗。

1946年初,在组织的督促下,罗炳辉到医院进行治疗。在治疗的期间,他依然坚持学习,他说:"如果不继续发奋努力,我马上就会落伍了!"

哪怕身在医院,他也时刻关切着前线的消息。

在当年4月的时候,正是内战前夕。中央军委任命罗炳辉为新四军第二副军长兼山东军区副司令员。罗炳辉不顾重伤未愈,指挥部队在枣庄进行大战,歼灭了敌人3300多人。

而这也成为他戎马生涯之中的最后一仗。

对此,罗炳辉是有预知的,当时在前线的他因为太过于疲劳,曾经几次都突然昏倒。他说:"我这一生从来没有打过败仗。在我牺牲之前,我还要再打这最后一场胜仗,这也是我对党的最后一次献礼!"

6月21日,罗炳辉在返回临沂的途中脑溢血突然发作,抢救无效后离开了人世,终年49岁。

1946年6月26日,苏皖边区的政府发布了政令,表示为了纪念罗炳辉副军长在淮南解放区的贡献,特将淮南路东的天长县从此改名为"炳辉县",并且在这里设置纪念碑,永远铭记罗炳辉将军的功德。

1950年,陈毅在山东临沂为罗炳辉重新修建了陵墓,朱德同志、周恩来同志、刘少奇同志、陈毅同志纷纷为他题词。

上海电影制片厂在1979年还拍摄了一部影片《从奴隶到将军》,其中主人公罗霄的原型就是罗炳辉。

在1989年11月,中共中央军委公布的中国人民解放军33位军事家名单中,罗炳辉将军的名字正在其列。

罗炳辉一生虽只有50年的时光,但是经历却异常丰富。在他的身上,有着典型的老一辈共产党人的坚守,他的一生都在为他理想中的光明之路而奋斗,哪怕为此牺牲在黎明到来之前。

在他走的时候,他的儿子罗新安只有两岁半,还不明白什么是生离死别,只以为爸爸是睡着了。

当要吃饭的时候,只见他的小儿子在灵堂里用小手轻轻拍打着棺材,叫着:"爸爸,饭饭,爸爸,饭饭……"